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关注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目标。
一、确立全面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保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 准确钻研解读教材。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取决于准确钻研解读教材。
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领域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其次,细节上应反复推敲与琢磨。备课时应深入研究和理解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语言提示。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实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教材的熟练运用与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 全面分析了解学生。
有效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应该面对学生实际的认知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而且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制订出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
3 合理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目标的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搞清哪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二、创设合理适宜的教学情境
要使创设的情境有价值、有实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教学情境应目的明确。关键是要引发学生学习,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坚决杜绝那种为创设而创设没有价值的情境。
2 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创设应朴实、实用,不要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
3 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学习情趣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与直径有什么具体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测量与计算。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各种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合理的猜测等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如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回忆以往一些面积推导过程,大胆猜测圆面积可以剪拼成什么图形。再根据自己的猜测,四人一小组动手进行剪拼验证,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种主动地进行猜想、验证、观察、推理的实践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凸现出互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各方面的素养。
3 要关注教学预设,更要关注教学生成的有机结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教学需要精心的预设。从教学实际看,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必要的精心预设,学生的一些数学活动常常就无法落实到位,容易导致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但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学预设不到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案中去,而要运用智慧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生成更加精彩。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进行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与互动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四、注重人文实效的课堂评价
数学课堂有效评价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1 课堂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为立足点。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面向全体学生,让课堂评价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让学生能获得一种被老师期待着、关注着的感觉,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2 课堂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
实践证明,激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知识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3 课堂评价要注重灵活多样。
课堂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随机变化、灵活多样、注重创新。
一、确立全面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保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 准确钻研解读教材。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取决于准确钻研解读教材。
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领域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其次,细节上应反复推敲与琢磨。备课时应深入研究和理解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语言提示。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实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教材的熟练运用与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 全面分析了解学生。
有效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应该面对学生实际的认知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而且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制订出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
3 合理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目标的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搞清哪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二、创设合理适宜的教学情境
要使创设的情境有价值、有实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教学情境应目的明确。关键是要引发学生学习,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坚决杜绝那种为创设而创设没有价值的情境。
2 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创设应朴实、实用,不要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
3 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学习情趣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与直径有什么具体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测量与计算。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各种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合理的猜测等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如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回忆以往一些面积推导过程,大胆猜测圆面积可以剪拼成什么图形。再根据自己的猜测,四人一小组动手进行剪拼验证,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种主动地进行猜想、验证、观察、推理的实践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凸现出互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各方面的素养。
3 要关注教学预设,更要关注教学生成的有机结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教学需要精心的预设。从教学实际看,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必要的精心预设,学生的一些数学活动常常就无法落实到位,容易导致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但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学预设不到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案中去,而要运用智慧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生成更加精彩。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进行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与互动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四、注重人文实效的课堂评价
数学课堂有效评价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1 课堂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为立足点。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面向全体学生,让课堂评价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让学生能获得一种被老师期待着、关注着的感觉,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2 课堂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
实践证明,激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知识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3 课堂评价要注重灵活多样。
课堂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随机变化、灵活多样、注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