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最具艺术性的学科之一,它的美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在段落结构,文章安排等方面也都透露出艺术的气息。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熏陶的过程。但是实际语文课堂却是枯燥乏味的,如何在语文的学习中表现出应有的艺术,使平淡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艺术氛围。《新课改》要求学生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学习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精神涵养。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导入艺术,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3-01
在新课改的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在初中语文的教程中导入艺术,但是都未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就要求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添加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亢奋中接受艺术的洗礼,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尽管目前初中语文课程导入艺术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都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科学的导入方式,成功的将艺术导入语文课堂。科学的导入方式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本文就是从教材内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接受的特点等方面做出分析,给出一些比较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一、感情基调的营造,丰富教学的艺术性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将艺术导入语文课堂中才能表达课程深层次的情感。导入的艺术决定着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导入的艺术是奠定语文课程教学的基调。所以如何将艺术导入语文课堂,是老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成功的导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人教版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是非常科学的,另外内容的情感也是十分饱满。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情感、情节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海燕》一课中,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海燕迎暴风雨在大海上飞翔的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海燕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海燕的勇敢,同时也会被海燕所感染,对课文产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初中的语文课堂重在营造感情基调,为课堂注入活力,所以老师要科学的将艺术导入课堂,丰富教学的艺术性。
二、朗诵表演式的导入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诗歌、诗词、话剧和戏曲,这为朗读提供了基础。朗诵作为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朗读的方法,来提高艺术的导入量,也是增加艺术导入的途径。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郭沫若的《雷电颂》,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感朗诵。这首诗歌文字流畅,语言生动而细腻,是比较富有激情的,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带有感情的朗诵。老师在安排诗歌朗诵的时候,可以多安排几组学生,让他们在朗诵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表演。这样就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朗诵诗歌之前,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语调、姿势等方面做出一些指导,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并表现出诗人当时的思想情感。对于话剧或者戏曲的表演,老师可以请教相关艺术老师或者让艺术老师做出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歌带来的艺术熏陶。学生在朗诵时应该语调和诗歌自身一致,真实的表达。
三、讲述相关的故事或者传说
中学生的好奇心普遍都很强烈,对语文相关的故事或资料很感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进行课外扩展,课堂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抓住中学生心理好奇的特点,把课文的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跟着课堂的节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课本知识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堂延伸,丰富课堂的内容。在资料查找方面,老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和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考虑,合理的安排,查找一些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的资料。例如:在《论语十则》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时常去列国周游,再去晋国的路上,被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拦下,让孔子回答两个问题才给他让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天鹅的叫声为什么那么大呢?孔子回答到:因为天鹅的脖子比较长,所以它的叫声大。接着小男孩又问:青蛙的脖子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那么大呢?孔子惭愧了,无言以对。孔子在给他们学生说:我不如小男孩,他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孔子的这则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对课文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初中的语文老师应该结合教材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进行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设置疑问,增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巧妙的设计一些疑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会那么愚蠢呢?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敢指出皇帝没穿衣服,而只有一个纯真的小孩子指出来呢?这篇文章揭露了那时社会怎样的问题呢?接着让学生做出探讨和思考,学生会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出探究,老师最后逐步做出讲解,让学生认清当时那种灰暗的世态,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虽然那种社会已经不存在了,但对现在的学生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这种设置疑问法可以让学生轻松的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各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也是艺术导入的重要形式之一。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艺术导入是一项具有科学和技巧的“工程”,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挑选导入艺术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教学的内容要相呼应,方便学生的理解。主要是从情景再现,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着手,真正把学生带入艺术的氛围中去,让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梦,徐永红.变语文为生活,变生活为语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兴趣的激发[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3期
[2]杨李.浅谈创新性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动”起来[J].语文天地2010年22期
[3]孙淑丽.让语文课堂味道十足[J].黑河教育2010年08期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3-01
在新课改的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在初中语文的教程中导入艺术,但是都未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就要求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添加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亢奋中接受艺术的洗礼,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尽管目前初中语文课程导入艺术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都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科学的导入方式,成功的将艺术导入语文课堂。科学的导入方式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本文就是从教材内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接受的特点等方面做出分析,给出一些比较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一、感情基调的营造,丰富教学的艺术性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将艺术导入语文课堂中才能表达课程深层次的情感。导入的艺术决定着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导入的艺术是奠定语文课程教学的基调。所以如何将艺术导入语文课堂,是老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成功的导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人教版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是非常科学的,另外内容的情感也是十分饱满。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情感、情节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海燕》一课中,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海燕迎暴风雨在大海上飞翔的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海燕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海燕的勇敢,同时也会被海燕所感染,对课文产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初中的语文课堂重在营造感情基调,为课堂注入活力,所以老师要科学的将艺术导入课堂,丰富教学的艺术性。
二、朗诵表演式的导入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诗歌、诗词、话剧和戏曲,这为朗读提供了基础。朗诵作为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朗读的方法,来提高艺术的导入量,也是增加艺术导入的途径。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郭沫若的《雷电颂》,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感朗诵。这首诗歌文字流畅,语言生动而细腻,是比较富有激情的,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带有感情的朗诵。老师在安排诗歌朗诵的时候,可以多安排几组学生,让他们在朗诵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表演。这样就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朗诵诗歌之前,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语调、姿势等方面做出一些指导,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并表现出诗人当时的思想情感。对于话剧或者戏曲的表演,老师可以请教相关艺术老师或者让艺术老师做出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歌带来的艺术熏陶。学生在朗诵时应该语调和诗歌自身一致,真实的表达。
三、讲述相关的故事或者传说
中学生的好奇心普遍都很强烈,对语文相关的故事或资料很感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进行课外扩展,课堂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抓住中学生心理好奇的特点,把课文的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跟着课堂的节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课本知识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堂延伸,丰富课堂的内容。在资料查找方面,老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和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考虑,合理的安排,查找一些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的资料。例如:在《论语十则》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时常去列国周游,再去晋国的路上,被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拦下,让孔子回答两个问题才给他让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天鹅的叫声为什么那么大呢?孔子回答到:因为天鹅的脖子比较长,所以它的叫声大。接着小男孩又问:青蛙的脖子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那么大呢?孔子惭愧了,无言以对。孔子在给他们学生说:我不如小男孩,他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孔子的这则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对课文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初中的语文老师应该结合教材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进行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设置疑问,增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巧妙的设计一些疑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会那么愚蠢呢?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敢指出皇帝没穿衣服,而只有一个纯真的小孩子指出来呢?这篇文章揭露了那时社会怎样的问题呢?接着让学生做出探讨和思考,学生会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出探究,老师最后逐步做出讲解,让学生认清当时那种灰暗的世态,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虽然那种社会已经不存在了,但对现在的学生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这种设置疑问法可以让学生轻松的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各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也是艺术导入的重要形式之一。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艺术导入是一项具有科学和技巧的“工程”,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挑选导入艺术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教学的内容要相呼应,方便学生的理解。主要是从情景再现,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着手,真正把学生带入艺术的氛围中去,让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梦,徐永红.变语文为生活,变生活为语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兴趣的激发[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3期
[2]杨李.浅谈创新性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动”起来[J].语文天地2010年22期
[3]孙淑丽.让语文课堂味道十足[J].黑河教育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