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都是,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物理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物理的教学方式也应当进行有效的改革,以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物理思维的各种缺陷,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物理的学习必须从基本概念入门,由浅入深地学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满了主动探索的热情,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从物理现象深到物理本质,达到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现实中,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却使学生严重忽视物理思想。由于教学思想的僵化,学生只把物理规律作为现成的结论来接受。他们习惯于模仿教师的思路解物理题,却很少反思问题的物理实质;他们大多关心解题技巧,却不善于科学地运用物理思维。这一过程或因学生急于求成而无法充分展开,或因教师习惯于传授己“嚼烂”的知识而产生。总之而言之,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导致许多学生只关心物理问题的结论,而对其过程缺乏兴趣。物理学有极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只有当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潜力被充分发掘出来了,对物理学的理解才可能是深刻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改进物理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基于满足学生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 教学方法,既有教的方法,又有学的方法。传统的课程设置只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就只考虑教师的教,不太关心学生的学。当前的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由此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当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再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就其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技术这一点讲,物理知识是非常具体的、通俗的。物理实验也是普通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普通物理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物理概念和原理抽象难懂,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进行说教,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从而觉得枯燥乏味,继而会产生厌烦情绪。通过课堂上利用实物、模型或其它教具形象地演示某些物理现象和过程,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阐明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师应尽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一些实验,并注意增强实验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联系实际、运用比较的方法讲透基本的物理概念。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但若将其与生活常识相类比,则让人能够很容易理解掌握它。如在讲C =Q/U 来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它的大小用升高单位电势所需的电量的多少来表示,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抽象费解的概念。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相似的直观浅显的事物,如容器(水缸等)容纳水的本领就可用升高单位水位所需要的水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当把相同质量的水分别倒入大水缸和小水缸,大水缸升高的水位比小水缸升高的水位低,我们就说大水缸容纳水的本领比小水缸容纳水的本领大。同样的道理,我们把相同电量Q 的电荷分别充入大电容器和小电容器里,因为大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比小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大,所以大电容器升高的电势比小电容器升高的电势低。通过联系实际、运用比较的方法,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掌握新概念、新知识。
  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将前后内容进行类比,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立足于已有知识,把同类知识归纳整理,突出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对比,以启发学生识别异同、认识规律、变未知为已知。在普通物理中有很多可以进行类比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将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的类比、重力作功与电场力作功的类比。通过前后相关内容的类比,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从而也能让学生更好、更熟练地运用这些物理规律。
  在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思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起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我们读文章写文章,大脑活动总是要沿着一定的轨迹行进。人们称之为“思路”(也称“思序”)。如果杂乱无章,无头无序,那么思维活动就无法正常运行。语文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可以有章可循的。我们从数学科可用数轴、图形表示数的变化,物理科的力学用图形、箭号等来表示力的大小变化等等的方法中看到,它们都用图形将其结构、变化过程形象化的展示,从而达到简洁清晰完整表达的目的。我受其启发,设想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图示方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把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打破常规而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沉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开辟一个新天地。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
近些年,笔者坚持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尝试和探索,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功能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必须将传统语文教学中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的方式,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学生
孔子曾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表明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自古有之。在任何时期的学校教育中都有学业成就跟不上同龄普遍水平的学生,他们是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中的一部分。排除由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等造成的学业水平低下,我们还会经常提到“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一直饱受争议,本文旨在对进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进行系统的比较
一、语篇分析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从1952年Z.Harris 发表的“Discourse Analysis”这篇论文为开端,到20世纪60年代结束末,属于话语分析的萌芽阶段。而话语分析的起步阶段是从70年代开始的,由于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和语言哲学对话语分析的关注,人们在传统的语法分析中,引入了语言、语境、照应等来分析话语。其中代表人物有Van Dij
一、项目教学的含义    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这是项目教学的核心思想。新的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在课程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团队合作精神,营造职业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体现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本人谈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一.公开课的技术秀  我听过一节语文课,在这堂课上,有一个教学设计是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进行表演,充分体验文章中主人公的心里活动。可是由于先前的教学使用过多的媒体展示,以致后续的内容草草收场。尽管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但当采用技术时,许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原先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并且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