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征地拆迁工作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征地拆迁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群众上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伴随着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与之相关的职务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一系列腐败案件的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我们有必要找出当前征地拆迁工作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征地拆迁工作中职务犯罪案件的特征
  1.涉案人员广泛。在司法实践中,查处的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涉案人员既包括国土部门的相关行政负责人、下属拆迁事务所拆迁人员,也包括村、乡负责人和干部、相关拆迁项目负责人等,人员构成广泛、复杂。
  2.犯罪手段比较单一、直接。在犯罪手段上, 腐败分子主要是利用其特殊而又关键的地位(比如说认证组), 滥用国家给予他们的权力,徇私舞弊,一般采用帮助虚增拆迁面积、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帮助办虚假证件等手段任其骗取国家、集体补偿款, 自己从中牟取私利, 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由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拆迁安置工作中一旦发生职务犯罪,极易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不仅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导致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拆迁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征地拆迁工作中职务犯罪的原因
  引发征地拆迁工作中职务犯罪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是个别干部在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下, 私欲膨胀,法制观念淡薄;客观是内部权力过于集中, 征地拆迁工作制度不够完善,拆迁工作透明度不够。
  1.从法律层面看,拆迁前提不合法,个别工程存在“先用后占”的情况,导致“灵活变通”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而导致征地拆迁工作超出了法律的监管范围,给欲从中谋取私利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从政策角度看,现行政策标准滞后,无法满足征地拆迁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灵活变通”再次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3.从制度规范看,程序制定不完善和制度执行不力,导致内部和外部监督防线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预防和惩治征地拆迁工作中职务犯罪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和办案实际, 针对征地拆迁安置过程中的违纪违法问题,我们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和防范:
  (一) 惩防并举,加大打击力度。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办案力度,及时查处征地拆迁中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 震慑犯罪。再结合办案实践,发现征地拆迁领域工作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防范机制, 以防止该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再次发生。
  (二)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增强依法用地的意识和观念。应加强征地拆迁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拆迁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念和依法办事的水平。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辩证统一关系,切实增强依法用地观念,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践行依法用地程序,杜绝先占用地、非法用地等现象。
  (三) 进一步理顺征地拆迁工作关系。从制度完善入手,统一程序规范加大监督力度。重大征地拆迁工作由项目业主派员全程参与。同时, 建立征地拆迁档案备案审查制度, 由项目业主加强审查监督; 对重大征地拆迁补偿款的使用、支付情况, 可以由项目业主提请财政、审计部门进行财务审计监督。
  (四) 建立预防征地拆迁腐败的长效机制
  在查处征地拆迁违法违纪案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打击与预防并重, 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 将监普职能延伸到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去, 使广大干部知法、懂法、守法;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 将预防工作深入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各个环节中, 开展同步预防,同时还应加大调查研究, 突出重点, 对症下药, 对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环节, 增强监督,分解权力, 让不同的单位、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交叉衔接, 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 用内部机制来遏制腐败的发生。
其他文献
一、个人资料隐私权面临的严峻状况  1890年,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美国《波士顿报》为满足大众猎奇心理,对当地富贾沃伦家族的家事进行八卦报道,沃伦家族的学者塞缪尔.D.沃伦和其朋友路易斯.D.布兰迪斯怒斥媒体不实报道,并联合撰写了《论隐私权》 (The Right to Privacy),该文明确提出一项全新权利:隐私权。文章控诉了文明进步引起社会关系重大变革、给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
期刊
2013年初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中专门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该节的出台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为检察机关应对日益专业化、智能化的职务犯罪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赋予了检察机关更多更新的职责和任务,丰富了检察机关的履职手段和措施,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检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在这次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从技术侦查的执行主体、使用范围、种类、期限、所收集材料证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理想中的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当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从中发掘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进行规划理想中的环境保护和经济法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所讨论的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在系统讨论环境,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经济发展主要指国家GDP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
期刊
摘要:品格证据作为证据法学的重要内容,虽尚未纳入我国刑事法律的正式条文中,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已得到广泛适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逮捕必要性和案件定性的适用入手,阐明品格证据在审查逮捕工作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品格证据;审查逮捕;适用  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品格证据作为证据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司法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使用规则和相对成熟的
期刊
摘要:在审查起诉阶段,鉴定意见对案件的定性和量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存在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内容不明确、重实体轻程序等一系列的问题,并造成了鉴定意见的可信度与公信力降低、增加出庭难度等不利影响,因此在审查起诉阶段有必要完善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工作。  关键词:鉴定意见;审查起诉;审查判断  修改后刑诉法正式将证据的法定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其中第144至147条对此作了专
期刊
对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各国普遍采用双罚制和单罚制。双罚制是指既处罚单位,又处罚责任人员。对单位中责任人员的处罚,既可以判处自由刑,也可以判处其他刑罚,但几乎没有生命刑。对单位的处罚一般仅限于财产刑。单罚制又分为转嫁制和代罚制,前者只处罚单位本身,后者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  一、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规定  我国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合作为主基调的人际关系联结方式十分普遍,也致使雇佣关系成为众多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雇员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导致第三人受损而引发的责任承担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域外雇主责任制度的考察,明确了雇主替代责任内部追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同时,结合实际法律运行,从雇主追偿权的限制、成立要件、内部责任分担标准、雇员赔偿金的具体支付方面构建了追偿权的实现
期刊
摘要: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实施后,给基层检察机关检务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确保检务保障工作为检察业务工作保驾护航,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基层检察机关计财装备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两法”修改后检务保障工作开展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加强和改进检务保障特别是计财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检务保障;计财装备;工作量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公安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至2012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摩托车保有量超过1.03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达2.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人,年增长2647万人。机动车逐年增加的同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也逐渐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以浙江省为例,2012年全省交警部门事故接警321万余次,
期刊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制度是我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在不断研究摸索的一种社会性管理措施,其内容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助和教育,使其能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完成健康的社会化过程,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从性质上看,社会帮教既不是刑事处罚,也不属于行政处分。所谓“涉罪未成年人”,是指涉嫌犯罪的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涉嫌”犯罪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未成年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