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阐述笔墨与笔墨结构的涵义及表现手法出发,重点论述了笔墨与笔墨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在现代中国画中应如何正确把握笔墨和笔墨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笔墨;笔墨结构;基础;相辅相成
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是中国画的基础,并且是构成中国画与其他画种区别特征的基础。历代画家画论对笔墨做过多种解释和争论。就连近代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恐怕也是这个意思。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笔法记》中对笔的含义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荆浩的意思是说绘画中的用笔虽然要依照被表现对象的形态法则,为造型服务,但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却要临事制宜,从权通变,不为被表现对象的形质所框范,要能够做到“如飞如动”。荆浩的解释透露出了“用笔既要一方面服务于造型,另一方面又要有自身美感”这两层意思。
“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内容,南齐谢赫的六法中尚未提到,到了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才将墨法作为一个方法提出来。墨法的要旨在于出韵自然而忌刻板造作才能使水墨有机趣地活脱于纸上,从而传达作者的内心意志,赢得欣赏者的共鸣。《笔法记》中写到,“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道出了用墨的特殊效果。
笔墨,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的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和功用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的关系分开: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间今人以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对笔墨的“灵”“神”与“蒙养生活”给予极大关注。现代黄宾虹《话语录》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笔墨结构,是指笔墨形态、笔墨单位(诸如线、点、块、面、干、湿、浓、淡等因素)之间有机的排列和组合关系。这种排列与组合的结果与画家的审美趣味、学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笔墨形态为构成画面物象的基本因子,通过它们的衔接、断连、对比、转换、积叠与渗透,在笔迹运动中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分解后的具体笔墨形态,其表现力是有限的,但组成笔墨结构之后,便产生了乐曲一样的表情效果。我们先辈把笔墨形态之间的有机排列和组合,视为能够揭示生命形式最直接的方法,故笔墨结构实则是创作主体对生命形式体验的形象化的形式。笔墨结构是画家对物象提炼、概括、形式化、秩序化、节奏化、意趣化的产物。笔墨结构一般包括如下几种因素:1、尽可能丰富的笔墨形态。2、笔墨形态间的气势贯穿。3、笔墨形态间的对比手段。如虚实,浓淡,疏密,聚散,干湿,曲直,大小,点线等。如果把单独的笔墨形态比作交响乐中各种乐器音响的话,那么,笔墨结构便具有音调,节奏与旋律般的表现力。在传统绘画中的诸种画科中,山水画最注重笔墨结构的表现效能。
笔墨结构的创造,是在两维空间完成的。它的空间表现与中国书法的空间表现相同。它不是摹仿真实的客观存在,又不是完全的抽象表现。这种结构的空间表现,体现在点、线、墨块组织的那种宾主朝揖、上下相望、疏密相兼、前后相合、刚柔相济、大小相副、虚实相生、偃仰顾盼、阴阳起伏的变化上,所组成的富有生机的生命情境和笔墨形态带来的视觉张力的形式构成,就是中国画的空间意境。故两维空间最适合这种空间意识的表现。
笔墨结构,不只是笔墨的功力,或是一笔一墨组成的各种关系,如转换关系,对比关系等,关键的是它关系到画面的精神和气势,是整个画面的构成因素,是中国画非常核心的问题,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画的表现。中国画中的造型问题、意境问题、趣味问题和格调问题,都可以通过笔墨结构来进行分析。而画家也正是通过笔墨结构来表现这些。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画笔墨结构是中国画的灵魂和核心。绘画中的抽象性固然很重要,它能使某种模糊的生命形式,更清晰、更秩序、更鲜明。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形象,进行纯抽象表现更有价值。抽象的意义在于审美的纯粹性、简化性、普遍性。如果一个具体的形象,去掉了与审美结构无关的杂乱的东西,简化成一种既有鲜活个性特征,又能体现表象内里的生机活力、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这就是笔墨结构所要体现的。
参考文献:
[1]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寇元勋.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版
[5]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笔墨;笔墨结构;基础;相辅相成
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是中国画的基础,并且是构成中国画与其他画种区别特征的基础。历代画家画论对笔墨做过多种解释和争论。就连近代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恐怕也是这个意思。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笔法记》中对笔的含义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荆浩的意思是说绘画中的用笔虽然要依照被表现对象的形态法则,为造型服务,但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却要临事制宜,从权通变,不为被表现对象的形质所框范,要能够做到“如飞如动”。荆浩的解释透露出了“用笔既要一方面服务于造型,另一方面又要有自身美感”这两层意思。
“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内容,南齐谢赫的六法中尚未提到,到了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才将墨法作为一个方法提出来。墨法的要旨在于出韵自然而忌刻板造作才能使水墨有机趣地活脱于纸上,从而传达作者的内心意志,赢得欣赏者的共鸣。《笔法记》中写到,“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道出了用墨的特殊效果。
笔墨,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的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和功用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的关系分开: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间今人以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对笔墨的“灵”“神”与“蒙养生活”给予极大关注。现代黄宾虹《话语录》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笔墨结构,是指笔墨形态、笔墨单位(诸如线、点、块、面、干、湿、浓、淡等因素)之间有机的排列和组合关系。这种排列与组合的结果与画家的审美趣味、学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笔墨形态为构成画面物象的基本因子,通过它们的衔接、断连、对比、转换、积叠与渗透,在笔迹运动中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分解后的具体笔墨形态,其表现力是有限的,但组成笔墨结构之后,便产生了乐曲一样的表情效果。我们先辈把笔墨形态之间的有机排列和组合,视为能够揭示生命形式最直接的方法,故笔墨结构实则是创作主体对生命形式体验的形象化的形式。笔墨结构是画家对物象提炼、概括、形式化、秩序化、节奏化、意趣化的产物。笔墨结构一般包括如下几种因素:1、尽可能丰富的笔墨形态。2、笔墨形态间的气势贯穿。3、笔墨形态间的对比手段。如虚实,浓淡,疏密,聚散,干湿,曲直,大小,点线等。如果把单独的笔墨形态比作交响乐中各种乐器音响的话,那么,笔墨结构便具有音调,节奏与旋律般的表现力。在传统绘画中的诸种画科中,山水画最注重笔墨结构的表现效能。
笔墨结构的创造,是在两维空间完成的。它的空间表现与中国书法的空间表现相同。它不是摹仿真实的客观存在,又不是完全的抽象表现。这种结构的空间表现,体现在点、线、墨块组织的那种宾主朝揖、上下相望、疏密相兼、前后相合、刚柔相济、大小相副、虚实相生、偃仰顾盼、阴阳起伏的变化上,所组成的富有生机的生命情境和笔墨形态带来的视觉张力的形式构成,就是中国画的空间意境。故两维空间最适合这种空间意识的表现。
笔墨结构,不只是笔墨的功力,或是一笔一墨组成的各种关系,如转换关系,对比关系等,关键的是它关系到画面的精神和气势,是整个画面的构成因素,是中国画非常核心的问题,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画的表现。中国画中的造型问题、意境问题、趣味问题和格调问题,都可以通过笔墨结构来进行分析。而画家也正是通过笔墨结构来表现这些。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画笔墨结构是中国画的灵魂和核心。绘画中的抽象性固然很重要,它能使某种模糊的生命形式,更清晰、更秩序、更鲜明。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形象,进行纯抽象表现更有价值。抽象的意义在于审美的纯粹性、简化性、普遍性。如果一个具体的形象,去掉了与审美结构无关的杂乱的东西,简化成一种既有鲜活个性特征,又能体现表象内里的生机活力、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这就是笔墨结构所要体现的。
参考文献:
[1]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寇元勋.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版
[5]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