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传神的课堂教学语言,绘声绘色地导入、过渡、评价,给予学生启发和遐想,引领他们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有效地和作者对话。下面,笔者就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谈谈教师的课堂语言。
一、 精彩的导入语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边欣赏歌曲《青藏高原》,边观看青海高原的图片,继而加上简短而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同学们,请大家跟随老师走近高原的这株柳树。你看,它的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是一株怎样的高原柳呢?”
教师富有情感的导入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求知的学习氛围;教师富有灵性的导入语,让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
二、 精妙的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在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用质疑方法过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在读完第7自然段后,我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们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进而跟随作者一起去想象这棵树的存之艰难。看似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感受、体验、表达、创新等信息反馈于课堂阅读过程之中,最终达到理解、感悟课文内涵之目的。
精妙的过渡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已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这样,通过画面的再现和语言的感染,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三、 精当的评价语
评价语是情感的共鸣和行为体验共同作用后迸发出的语言。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特点富有多样性、多向性、导向性,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语文氛围。当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教学时,我首先范读文中描写柳树的语句,看到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我随即说道:“你们专注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学生们听了很兴奋,马上高高举起了小手,也想试读。读毕,我不失时机地评价道:“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真棒!”这位学生开心地坐下。最后,我让所有学生齐读这段文字,读完后评价道:“老师被你们精彩的朗读折服了,人多力量大,气势更雄浑,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生命力。”同学们都乐了,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从中的那份自信。
诚然,精当的评价语使教师更具亲和力;精当的评价语使语文课堂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一句肯定性评价语既让学生内心产生成就感,又起到挖掘和暗示作用,挖掘了学生身上宝贵的闪亮点,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埋下了自信的种子。
四、 精炼的结束语
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我们既要强調导入语,又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好的结束语有画龙点睛之妙,有水到渠成之效。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来说,在学生感悟了柳树的神奇、生长环境的恶劣和顽强的毅力后,课堂已近尾声,我的课堂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让人激动的精神之旅。愿这株柳永远伫立在青海高原之上,也永远伫立在你我的精神世界之上,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祝福你们!”
笔者认为,语言是一门艺术,只有绘声绘色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一、 精彩的导入语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边欣赏歌曲《青藏高原》,边观看青海高原的图片,继而加上简短而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同学们,请大家跟随老师走近高原的这株柳树。你看,它的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是一株怎样的高原柳呢?”
教师富有情感的导入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求知的学习氛围;教师富有灵性的导入语,让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
二、 精妙的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在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用质疑方法过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在读完第7自然段后,我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们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进而跟随作者一起去想象这棵树的存之艰难。看似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感受、体验、表达、创新等信息反馈于课堂阅读过程之中,最终达到理解、感悟课文内涵之目的。
精妙的过渡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已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这样,通过画面的再现和语言的感染,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三、 精当的评价语
评价语是情感的共鸣和行为体验共同作用后迸发出的语言。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特点富有多样性、多向性、导向性,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语文氛围。当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教学时,我首先范读文中描写柳树的语句,看到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我随即说道:“你们专注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学生们听了很兴奋,马上高高举起了小手,也想试读。读毕,我不失时机地评价道:“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真棒!”这位学生开心地坐下。最后,我让所有学生齐读这段文字,读完后评价道:“老师被你们精彩的朗读折服了,人多力量大,气势更雄浑,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生命力。”同学们都乐了,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从中的那份自信。
诚然,精当的评价语使教师更具亲和力;精当的评价语使语文课堂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一句肯定性评价语既让学生内心产生成就感,又起到挖掘和暗示作用,挖掘了学生身上宝贵的闪亮点,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埋下了自信的种子。
四、 精炼的结束语
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我们既要强調导入语,又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好的结束语有画龙点睛之妙,有水到渠成之效。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来说,在学生感悟了柳树的神奇、生长环境的恶劣和顽强的毅力后,课堂已近尾声,我的课堂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让人激动的精神之旅。愿这株柳永远伫立在青海高原之上,也永远伫立在你我的精神世界之上,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祝福你们!”
笔者认为,语言是一门艺术,只有绘声绘色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