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谈教师的课堂语言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rti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传神的课堂教学语言,绘声绘色地导入、过渡、评价,给予学生启发和遐想,引领他们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有效地和作者对话。下面,笔者就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谈谈教师的课堂语言。
  一、 精彩的导入语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边欣赏歌曲《青藏高原》,边观看青海高原的图片,继而加上简短而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同学们,请大家跟随老师走近高原的这株柳树。你看,它的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是一株怎样的高原柳呢?”
  教师富有情感的导入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求知的学习氛围;教师富有灵性的导入语,让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
  二、 精妙的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在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用质疑方法过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在读完第7自然段后,我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们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进而跟随作者一起去想象这棵树的存之艰难。看似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感受、体验、表达、创新等信息反馈于课堂阅读过程之中,最终达到理解、感悟课文内涵之目的。
  精妙的过渡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已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这样,通过画面的再现和语言的感染,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三、 精当的评价语
  评价语是情感的共鸣和行为体验共同作用后迸发出的语言。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特点富有多样性、多向性、导向性,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语文氛围。当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教学时,我首先范读文中描写柳树的语句,看到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我随即说道:“你们专注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学生们听了很兴奋,马上高高举起了小手,也想试读。读毕,我不失时机地评价道:“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真棒!”这位学生开心地坐下。最后,我让所有学生齐读这段文字,读完后评价道:“老师被你们精彩的朗读折服了,人多力量大,气势更雄浑,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生命力。”同学们都乐了,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从中的那份自信。
  诚然,精当的评价语使教师更具亲和力;精当的评价语使语文课堂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一句肯定性评价语既让学生内心产生成就感,又起到挖掘和暗示作用,挖掘了学生身上宝贵的闪亮点,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埋下了自信的种子。
  四、 精炼的结束语
  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我们既要强調导入语,又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好的结束语有画龙点睛之妙,有水到渠成之效。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来说,在学生感悟了柳树的神奇、生长环境的恶劣和顽强的毅力后,课堂已近尾声,我的课堂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让人激动的精神之旅。愿这株柳永远伫立在青海高原之上,也永远伫立在你我的精神世界之上,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祝福你们!”
  笔者认为,语言是一门艺术,只有绘声绘色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其他文献
一、 示范授法。学生刚学习修改习作时,常会不知从何入手,示范引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开学初,我们遵照单元训练重点,每次选几篇学生习作作为范例,指导修改,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习作的基本方法。我们的做法是:学生每一次习作写好后,我们先找出存在共性的两三篇典型范文,然后用投影逐一映示,师生一起对范文进行合作修改,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修改习作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在示范修改过程中,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小学语文
据昨天召开的国家工业会议上获悉,黄金工业将以年68%的比率增长,根据目标调整了第九个五年计划(199—2000)的产量。载至2000年,黄金年产量应达到150吨,1996至2000年总产量应达到617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整体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把语感训练作为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点,让学生将语言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还是要咬文嚼字,细嚼慢咽。  一、 以读为本,积淀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精心营造特定的朗读场景,加强朗读方式方法的引领,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
【诗评】 我拿起《漫读古诗》,和儿子一起跟着长辫子老师的足迹,试图穿过历史的烟云,共同聆听诗人们的轻诵浅唱、放歌长吟。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不是机械背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不能轻视束缚他们想象的翅膀。拿起《漫读古诗》,和长辫子老师一起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心!  南京市燕子矶初级中学教师 陈宁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
大型公共建筑安全管理是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对政府行政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建筑全寿命期视角出发
现实中,由个体间通过自发调整协作关系而形成的协作网络(如科研协作网络、开源软件开发者网络等)在求解复杂社会经济问题方面具有个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类
目的:研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用于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糖尿病的病患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实验组的成员,同时选取同期身体健
历史性的大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分田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祖国首都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48人,特邀代
语文教学在进行“咬文嚼字”指导时,千万别把“叹词”等不起眼的小细节丢了。对叹词进行一定的推敲、品读,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来看苏教版二上《云房子》一课的两个教学设计片段。  【片段一】  1. 正在这时,一群小鸟飞来了。你们看,天空中可热闹了!(出示图,播放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听,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叫着,猜一猜它们在说些什么?(想象,指名学生交流)  2. (课件映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