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空间想象力,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弱,如果教师平时在这方面不重视训练,就会对后继学习造成影响。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否借助几何直观这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呢?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洞察问题本质的一种方式,既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又有抽象思维的特点。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的直观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换言之,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
一、实物直观——注重模型的作用
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我们教学中经常使用实物模型这种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把研究对象与有着一定关联的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物之间建立关联,进行简捷、形象的思考,获得针对研究对象的深刻判断。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大家认识长方体吗?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袋子,里面有很多的物体。你们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让组内的每一个人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吗?
师:不错,摸得还真快,感觉还真好。
师:请同学们把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举起。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说一说。
我通过让学生摸长方体的活动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感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对长方体的零星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索、分析相关的图形,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二、替代物质直观——借助多媒体演示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知识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我认为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这一方法,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描述、文字表述、图像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效果。例如,我在进行《长方体认识》这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那么这个立体图形与我们学过的点、线、面有什么联系呢?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一个点,使点向一个方向平移形成线,
师:由点到线有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条线和一个点。
师:在这条线段中两端的点有什么名称?
生:端点。
然后再使线段平移形成面。
师:由线到面有什么变化?
生:形成了4个点,4条边。
师:原来的线段现在我们怎么称呼它?
生:边。
师:多出的2个点和3条边是怎么形成的?
师:面平移形成体有什么变化?
生:形成了8个点,12边、6个面。
师:那么在长方体中的点我们怎么称呼呢?在长方体中的边我们怎么称呼呢?
生:顶点,棱。
师:你对顶点和棱有什么认识?
师:多出的4个点和8条棱是怎么形成的?
生:形成了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几何直观不仅仅使学生关注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关注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能否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是数学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思维方式。长方体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是抽象的,学生以前所学过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如何向三维方向发展呢?对于抽象的问题,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演示的效果,将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在课堂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长方体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通过我这一环节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法。通过三维课件的演示,使学生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由一维到二维有什么变化,由有二维到三维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长方体这一立体图形是如何由平面到立体的。学生在好奇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完全相同,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直观,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掌握它的本质意义,让这些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三、图形直观——重视动手操作
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形的物体,把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展开,在这个长方体展开图中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如果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生:你们再去掉一个面呢?
师:如果再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如果再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现在只剩下两个面了,还会有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是只要有两个面就会有长宽高吗?应该是什么样的两个面?
既然我这节课是一节立体图形课,那么建立学生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尤为重要。动手操作是经常要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是让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己建立起联系,于是我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加以利用,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学生努力克服平面几何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在活动中努力想想平面圖形去掉一个面后会形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长、宽、高会是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建立图形与概念间联系的能力,实现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渡,强化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马云鹏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展望》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0-03-01
2. 任子朝,孔凡哲 《数学教育评价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01
3. 马菊红 《发展空间想象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1-1
4. 华应龙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9-10-01
5. 华应龙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9-10-01
一、实物直观——注重模型的作用
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我们教学中经常使用实物模型这种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把研究对象与有着一定关联的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物之间建立关联,进行简捷、形象的思考,获得针对研究对象的深刻判断。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大家认识长方体吗?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袋子,里面有很多的物体。你们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让组内的每一个人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吗?
师:不错,摸得还真快,感觉还真好。
师:请同学们把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举起。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说一说。
我通过让学生摸长方体的活动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感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对长方体的零星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索、分析相关的图形,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二、替代物质直观——借助多媒体演示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知识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我认为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这一方法,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描述、文字表述、图像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效果。例如,我在进行《长方体认识》这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那么这个立体图形与我们学过的点、线、面有什么联系呢?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一个点,使点向一个方向平移形成线,
师:由点到线有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条线和一个点。
师:在这条线段中两端的点有什么名称?
生:端点。
然后再使线段平移形成面。
师:由线到面有什么变化?
生:形成了4个点,4条边。
师:原来的线段现在我们怎么称呼它?
生:边。
师:多出的2个点和3条边是怎么形成的?
师:面平移形成体有什么变化?
生:形成了8个点,12边、6个面。
师:那么在长方体中的点我们怎么称呼呢?在长方体中的边我们怎么称呼呢?
生:顶点,棱。
师:你对顶点和棱有什么认识?
师:多出的4个点和8条棱是怎么形成的?
生:形成了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几何直观不仅仅使学生关注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关注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能否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是数学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思维方式。长方体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是抽象的,学生以前所学过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如何向三维方向发展呢?对于抽象的问题,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演示的效果,将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在课堂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长方体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通过我这一环节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法。通过三维课件的演示,使学生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由一维到二维有什么变化,由有二维到三维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长方体这一立体图形是如何由平面到立体的。学生在好奇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完全相同,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直观,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掌握它的本质意义,让这些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三、图形直观——重视动手操作
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形的物体,把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展开,在这个长方体展开图中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如果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生:你们再去掉一个面呢?
师:如果再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如果再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现在只剩下两个面了,还会有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是只要有两个面就会有长宽高吗?应该是什么样的两个面?
既然我这节课是一节立体图形课,那么建立学生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尤为重要。动手操作是经常要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是让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己建立起联系,于是我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加以利用,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学生努力克服平面几何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在活动中努力想想平面圖形去掉一个面后会形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长、宽、高会是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建立图形与概念间联系的能力,实现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渡,强化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马云鹏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展望》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0-03-01
2. 任子朝,孔凡哲 《数学教育评价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01
3. 马菊红 《发展空间想象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1-1
4. 华应龙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9-10-01
5. 华应龙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