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动的结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76680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空间想象力,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弱,如果教师平时在这方面不重视训练,就会对后继学习造成影响。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否借助几何直观这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呢?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洞察问题本质的一种方式,既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又有抽象思维的特点。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的直观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换言之,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
  一、实物直观——注重模型的作用
  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我们教学中经常使用实物模型这种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把研究对象与有着一定关联的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物之间建立关联,进行简捷、形象的思考,获得针对研究对象的深刻判断。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大家认识长方体吗?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袋子,里面有很多的物体。你们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让组内的每一个人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吗?
  师:不错,摸得还真快,感觉还真好。
  师:请同学们把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举起。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说一说。
  我通过让学生摸长方体的活动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感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对长方体的零星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索、分析相关的图形,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二、替代物质直观——借助多媒体演示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知识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我认为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这一方法,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描述、文字表述、图像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效果。例如,我在进行《长方体认识》这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那么这个立体图形与我们学过的点、线、面有什么联系呢?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一个点,使点向一个方向平移形成线,
  师:由点到线有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条线和一个点。
  师:在这条线段中两端的点有什么名称?
  生:端点。
  然后再使线段平移形成面。
  师:由线到面有什么变化?
  生:形成了4个点,4条边。
  师:原来的线段现在我们怎么称呼它?
  生:边。
  师:多出的2个点和3条边是怎么形成的?
  师:面平移形成体有什么变化?
  生:形成了8个点,12边、6个面。
  师:那么在长方体中的点我们怎么称呼呢?在长方体中的边我们怎么称呼呢?
  生:顶点,棱。
  师:你对顶点和棱有什么认识?
  师:多出的4个点和8条棱是怎么形成的?
  生:形成了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几何直观不仅仅使学生关注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关注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能否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是数学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思维方式。长方体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是抽象的,学生以前所学过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如何向三维方向发展呢?对于抽象的问题,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演示的效果,将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在课堂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长方体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通过我这一环节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法。通过三维课件的演示,使学生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由一维到二维有什么变化,由有二维到三维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长方体这一立体图形是如何由平面到立体的。学生在好奇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完全相同,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直观,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掌握它的本质意义,让这些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三、图形直观——重视动手操作
  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形的物体,把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展开,在这个长方体展开图中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如果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生:你们再去掉一个面呢?
  师:如果再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如果再去掉一个面还能找到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现在只剩下两个面了,还会有长宽高吗,指一指?
  师:是只要有两个面就会有长宽高吗?应该是什么样的两个面?
  既然我这节课是一节立体图形课,那么建立学生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尤为重要。动手操作是经常要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是让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己建立起联系,于是我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加以利用,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学生努力克服平面几何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在活动中努力想想平面圖形去掉一个面后会形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长、宽、高会是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建立图形与概念间联系的能力,实现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渡,强化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马云鹏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展望》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0-03-01
  2. 任子朝,孔凡哲 《数学教育评价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01
  3. 马菊红 《发展空间想象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1-1
  4. 华应龙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9-10-01
  5. 华应龙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9-10-01
其他文献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遇到较难教学的题目时,它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最简捷的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在教学生活中的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解决抽象的平均数问题,教师便用画图的形式,通过“以形助数”,用面积公式求平均数,帮助学生轻松解决了问题,从而进一步阐明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形结合平均数面积  在小学数学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求知欲活跃的直接表现,是串起课堂每一个知识点的主线,有效地提问可以驱动学生的内在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使课堂学习更加深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
期刊
最近教学时接触了巴金的作品,再次细读《家》,对作品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它的反封建的深刻性更是触动了我的灵魂。  作品描写的是五四运动以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作家通过叙述这一故事,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血淋淋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掩盖下勾心斗角的遮羞布,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荒淫无耻。同时也描写了新的时代思潮唤起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以及维
期刊
摘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然成为整个教育界和社会公认的学习标准。要真正实现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多赏识与赞美学生,消除学生各种心理顾虑,营造宽松的民主学习氛围。其次,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鼓励持续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再次,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关键词:学习 主人 氛围 情景 研究性学
期刊
让学生批改作文不能仅仅是“尝鲜”。要想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必须有相应的理念、制度和操作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以飨各位专家和同行,敬请指教。  1.、让学生批改,首先让学生接受。  “文章不厌百回改”“多改出华章”是古人的写作经验之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有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等等,具体可感的事例证明:好文章
期刊
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单词street;  (2)学生能听懂、会说句子Where is the zoo?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right.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用简单的英语指路问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用英语交流,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单词
期刊
康德说:“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人类的底线是道德,道德的底线是法律,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震惊世界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光培养智慧是行不通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法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习法律知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参加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由当初的少不更事到后来的逐渐成熟以及现在的处变不惊。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的发生,有快乐的、有伤感的、有令人振奋的、也有让人无奈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些故事最大的价值在于影响我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帮助我在教师岗位上成熟、成长起来。  无意中我曾读到过一个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
期刊
《品德与社会》重在传递道德观念,陶冶学生情操,本应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但是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是“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更为突出,大部分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可上可不上。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都麻木地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趋势等等。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学校、家庭、应试教育等。如何才能让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