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力争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可以从合理利用多媒体、适当插入小游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展示语文魅力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课堂;改善形式;充实内容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相应地,应力争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形式
1.合理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教学手段本质上是“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始终处在一个“被牵引”的地位。低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听讲中很容易走神,而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同时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进而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1》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以小游戏调节课堂气氛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要在一堂课上始终集中注意力是不现实的,因而中间可以因时因人地插入一些小幽默、小笑话,加入一些小游戏。用这些调节课堂气氛后,学生们得到了放松,之后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以小游戏的形式呈现是最好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做游戏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点,这是一举两得。
3.充分利用好教师的情绪
情绪具有传递性,教师的讲述不应该是干巴巴的,而应该是生动的、有情感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当教师讲得绘声绘色时,学生通常听得津津有味,也更容易体会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用有感情的言语和表情来吸引儿童的注意,这种感情也很好地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4.让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进而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是使课堂保持活力的办法之一。儿童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如果单单听讲,就不如既听讲,又动手操作效果好。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我除了讲,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读帖、相互交流,并进行描红、仿影、临帖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显得更有活力。
5.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个重头戏,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因而要注意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领读、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老师读、分角色朗读……各种形式的读应该综合运用起来,切忌单一化。还要注意发挥各种读的功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人制宜。没有多样化的读,学生会觉得枯燥、厌烦。
6.大胆运用其他艺术形式,为语文教学服务
于永正老师执教《燕子》这一课,他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时,巧妙地将课文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得到了陶冶。这个环节,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和唱《小燕子》,使课文与歌曲相得益彰,取得了完美的效果。他在执教《草》这一课时,他画的简笔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执教《梅兰芳学艺》时,于老师将京剧搬上了课堂。各种艺术形式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此外,如果是老师的亲自表演,更为课堂增色不少。
二、充实内容
以上是从改善形式方面来为语文课堂添入生机与活力,而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想到:是否可以通过课堂向学生展示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让孩子在课堂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应是所以语文老师矢志追求的。
语文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思想进行碰撞、产生共鸣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能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运用新理念。我们教师也应该将书籍作为我们的终身伴侣,語文课会因为拥有丰富的内涵而充满深邃和睿智。启功先生曾说:“学高为师”,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窦桂梅老师就是用她的一生读书的积累来备好每一节课的。她为了讲好《秋天的怀念》,几乎通读了史铁生的全部著作;她为了讲好《圆明园的毁灭》,研读了大量相关的著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上她的课,定是获得了无穷的知识,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都得到了滋养与润泽。我校一名老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在讲到谈迁流泪时,引入了古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讲述了此刻谈迁的心情——“噫,吾力殚矣!”;在讲到谈迁重写史书时,讲述了谈迁的决心——“吾手尚在,宁已乎?”;在讲到书稿被偷、新《国榷》重新完成时,分别用一句诗歌进行了概括——“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成云烟。”“厄运不改男儿志,泣血丹心留青史。”教师的功力可见一斑,学生也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实际课堂中,也进行了运用,比如讲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先告诉学生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接着在反复吟咏、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介绍更多描写月亮的古诗给学生。总之,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是学生亲近母语,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途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徐思煌,袁彩萍.多媒体课程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课堂;改善形式;充实内容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相应地,应力争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形式
1.合理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教学手段本质上是“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始终处在一个“被牵引”的地位。低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听讲中很容易走神,而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同时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进而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1》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以小游戏调节课堂气氛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要在一堂课上始终集中注意力是不现实的,因而中间可以因时因人地插入一些小幽默、小笑话,加入一些小游戏。用这些调节课堂气氛后,学生们得到了放松,之后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以小游戏的形式呈现是最好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做游戏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点,这是一举两得。
3.充分利用好教师的情绪
情绪具有传递性,教师的讲述不应该是干巴巴的,而应该是生动的、有情感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当教师讲得绘声绘色时,学生通常听得津津有味,也更容易体会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用有感情的言语和表情来吸引儿童的注意,这种感情也很好地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4.让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进而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是使课堂保持活力的办法之一。儿童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如果单单听讲,就不如既听讲,又动手操作效果好。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我除了讲,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读帖、相互交流,并进行描红、仿影、临帖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显得更有活力。
5.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个重头戏,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因而要注意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领读、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老师读、分角色朗读……各种形式的读应该综合运用起来,切忌单一化。还要注意发挥各种读的功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人制宜。没有多样化的读,学生会觉得枯燥、厌烦。
6.大胆运用其他艺术形式,为语文教学服务
于永正老师执教《燕子》这一课,他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时,巧妙地将课文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得到了陶冶。这个环节,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和唱《小燕子》,使课文与歌曲相得益彰,取得了完美的效果。他在执教《草》这一课时,他画的简笔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执教《梅兰芳学艺》时,于老师将京剧搬上了课堂。各种艺术形式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此外,如果是老师的亲自表演,更为课堂增色不少。
二、充实内容
以上是从改善形式方面来为语文课堂添入生机与活力,而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想到:是否可以通过课堂向学生展示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让孩子在课堂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应是所以语文老师矢志追求的。
语文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思想进行碰撞、产生共鸣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能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运用新理念。我们教师也应该将书籍作为我们的终身伴侣,語文课会因为拥有丰富的内涵而充满深邃和睿智。启功先生曾说:“学高为师”,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窦桂梅老师就是用她的一生读书的积累来备好每一节课的。她为了讲好《秋天的怀念》,几乎通读了史铁生的全部著作;她为了讲好《圆明园的毁灭》,研读了大量相关的著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上她的课,定是获得了无穷的知识,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都得到了滋养与润泽。我校一名老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在讲到谈迁流泪时,引入了古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讲述了此刻谈迁的心情——“噫,吾力殚矣!”;在讲到谈迁重写史书时,讲述了谈迁的决心——“吾手尚在,宁已乎?”;在讲到书稿被偷、新《国榷》重新完成时,分别用一句诗歌进行了概括——“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成云烟。”“厄运不改男儿志,泣血丹心留青史。”教师的功力可见一斑,学生也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实际课堂中,也进行了运用,比如讲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先告诉学生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接着在反复吟咏、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介绍更多描写月亮的古诗给学生。总之,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是学生亲近母语,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途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徐思煌,袁彩萍.多媒体课程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