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价值教育,阅读写作并重,写作应注重指导,力求创新。这是拉动语文课堂高效的三驾马车,只有三者同时启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走上高效之路。
一、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在阅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彻认知、理解、评价、鉴赏的思维主线。学生只有对文本的表象——文字、词语、词义、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认知之后,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自己的评价和
鉴赏。文本阅读也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而文本意义的理解正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意义。因此,思维能力训练就成了教师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核心。
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通过反复的思维训练,才能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便会“标新立异”,有所创造。而“标新立异”正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着眼点,也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元曲名篇《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这样去理解:1、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抒写了一个游子羁旅在外的思乡之苦。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写了一个怨妇思念远行丈夫的相思之苦。我认为:不论哪一种理解,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思维训练的目的不在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于思考的过程,这一点正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价值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汉语这种交际工具,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必须坚持以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哺育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塑造他们的精神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有现代意识,要培养学生积极吸取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使他们具有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
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语言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功能。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价值教育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它的本色。
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自己当年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途中,路过的两个车站——“日暮里”和“水户”,先生二十多年后为何还记得,教材无注解。我认为其原因就是两个车站名引发了当年先生的思乡忧国之情。因为由“日暮里”可以联想到唐诗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水户”是爱国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真乃两个小站名,一段家国情。这就是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是人文价值,就是人文美。
可以这样说,人文价值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舍弃了人文价值教育,活生生的语文教学将成一潭死水,所以,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价值教育。
三、作文教学应注重指导,力求创新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文章的结构必须完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开篇点题;叙事、写景后点题;结尾呼题,点明文章主旨。应解决的问题之二是让学生明确“要写什么”,这是选材的问题。
应解决的问题之三是“怎样写”,这是关系到语音表达、谴词造句、语法修辞、逻辑顺序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阅读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更重要的是,作文教学还必须要求学生力求创新。要从作文的形式上创新,语言上创新,立意上创新,选材上创新。
新式上创新,也就是结构上创新。对于字数要求在五六百字的初中生来说,形式创新犹为重要。写记叙文时,要注重设置悬念,行文要有波澜,在开头、结尾、过渡上要讲究一些技巧。语言上创新。就是要学生推陈出新,力求用词恰当,特别是要要求学生有意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力求语言新鲜生动,有个性,有活力。
百一个同学写她在街上遇到一个穿条红色健美裤的胖妇人,这位同学写到:“她从我面前走过时,她的两条腿就象两根会走路的火腿肠。”这个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
立意上创新。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上创新,就是把同一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有不同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让学生用发散思维去看事情,如“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班门弄斧有何不可”等。
选材上创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认识也应丰富多彩;社会是快速变化的:家庭在变,变得更富有,变得更有人情味;社会在变,人人在竞争,人人都富有爱心;学校在变,变得更美丽;师生关系在变,变得更和谐。因此,作文也应与时俱进,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风尚。
一、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在阅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彻认知、理解、评价、鉴赏的思维主线。学生只有对文本的表象——文字、词语、词义、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认知之后,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自己的评价和
鉴赏。文本阅读也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而文本意义的理解正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意义。因此,思维能力训练就成了教师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核心。
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通过反复的思维训练,才能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便会“标新立异”,有所创造。而“标新立异”正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着眼点,也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元曲名篇《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这样去理解:1、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抒写了一个游子羁旅在外的思乡之苦。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写了一个怨妇思念远行丈夫的相思之苦。我认为:不论哪一种理解,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思维训练的目的不在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于思考的过程,这一点正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价值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汉语这种交际工具,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必须坚持以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哺育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塑造他们的精神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有现代意识,要培养学生积极吸取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使他们具有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
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语言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功能。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价值教育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它的本色。
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自己当年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途中,路过的两个车站——“日暮里”和“水户”,先生二十多年后为何还记得,教材无注解。我认为其原因就是两个车站名引发了当年先生的思乡忧国之情。因为由“日暮里”可以联想到唐诗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水户”是爱国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真乃两个小站名,一段家国情。这就是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是人文价值,就是人文美。
可以这样说,人文价值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舍弃了人文价值教育,活生生的语文教学将成一潭死水,所以,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价值教育。
三、作文教学应注重指导,力求创新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文章的结构必须完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开篇点题;叙事、写景后点题;结尾呼题,点明文章主旨。应解决的问题之二是让学生明确“要写什么”,这是选材的问题。
应解决的问题之三是“怎样写”,这是关系到语音表达、谴词造句、语法修辞、逻辑顺序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阅读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更重要的是,作文教学还必须要求学生力求创新。要从作文的形式上创新,语言上创新,立意上创新,选材上创新。
新式上创新,也就是结构上创新。对于字数要求在五六百字的初中生来说,形式创新犹为重要。写记叙文时,要注重设置悬念,行文要有波澜,在开头、结尾、过渡上要讲究一些技巧。语言上创新。就是要学生推陈出新,力求用词恰当,特别是要要求学生有意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力求语言新鲜生动,有个性,有活力。
百一个同学写她在街上遇到一个穿条红色健美裤的胖妇人,这位同学写到:“她从我面前走过时,她的两条腿就象两根会走路的火腿肠。”这个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
立意上创新。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上创新,就是把同一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有不同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让学生用发散思维去看事情,如“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班门弄斧有何不可”等。
选材上创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认识也应丰富多彩;社会是快速变化的:家庭在变,变得更富有,变得更有人情味;社会在变,人人在竞争,人人都富有爱心;学校在变,变得更美丽;师生关系在变,变得更和谐。因此,作文也应与时俱进,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