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关键的部分,作文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写好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几个有效途径与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失去了兴趣,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上着重于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在一种轻松惬意的写作气氛中写出自己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设情境时,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的题目。如班级、学校、当地社会上新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热点话题等等,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生活的原材料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视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观察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地去接触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情和思考。通过感悟、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材料。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因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作文痛”的病根。
其实,我们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仿佛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每天上学时,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有我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
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爸爸妈妈在田里劳动。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说着怎么写呀?怎么写呀?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就点了点头。经过我一番话,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要知道“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秤砣虽小压千斤”。
三、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结构简单、又通俗易懂的短文,有利于学生模仿,而且还能从中搜集到许多的材料,如观点、例子、名言警句等等。但是如果单独阅读教材文章这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将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周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学期开学初我先订好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命题周记,每两周写一篇。这些命题的周记题目比较小,范围很具体,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有不少同学写得挺深刻的。除了让学生写周记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三段自己认为读起来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去大量阅读,另一方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大大推动了作文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完善,作文教学观念也将出现重大转变,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不断更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失去了兴趣,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上着重于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在一种轻松惬意的写作气氛中写出自己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设情境时,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的题目。如班级、学校、当地社会上新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热点话题等等,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生活的原材料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视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观察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地去接触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情和思考。通过感悟、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材料。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因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作文痛”的病根。
其实,我们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仿佛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每天上学时,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有我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
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爸爸妈妈在田里劳动。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说着怎么写呀?怎么写呀?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就点了点头。经过我一番话,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要知道“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秤砣虽小压千斤”。
三、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结构简单、又通俗易懂的短文,有利于学生模仿,而且还能从中搜集到许多的材料,如观点、例子、名言警句等等。但是如果单独阅读教材文章这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将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周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学期开学初我先订好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命题周记,每两周写一篇。这些命题的周记题目比较小,范围很具体,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有不少同学写得挺深刻的。除了让学生写周记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三段自己认为读起来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去大量阅读,另一方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大大推动了作文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完善,作文教学观念也将出现重大转变,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