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如何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成为当前教师思考的不可或缺的主题。缤纷灿烂、色彩斑斓的语文教学本来会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进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依然充斥课堂。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审视课堂,儿童盲从化、理性化、成人化已成为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让语文教学回归儿童本位,寻求阅读教学的敞亮境界,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母语给养。
  
  一、“儿童本位”的诠释一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
  
  阅读教学中的“儿童本位”基于儿童潜能、舒展儿童个性,是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的精神探寻。
  
  1、彰显“童真”——让“童真”流泻
  儿童是天使,有着生性俱来的率真。教学设计密不透风,课堂环节步步为营,往往使儿童在课堂上疲于应付,懒于思考,总是徘徊在老师既定的框框里裹足不前。因此课堂要大气,才会有足够的空间让儿童舒展灵性,儿童的天真烂漫才会进发,才能够孕育生命的灵动,彰显语文课堂永不枯竭的原动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胆地说,说对了的表扬,说错了的也表扬。”课堂是儿童的天地,教师就要善于把时空归还给儿童,让儿童的奇思妙语在课堂里轻歌曼舞。
   2、唤醒“童心”——让“童心”绽放  扫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怦然心动难得一觅,柳暗花明难得一见,语文课堂中的童心泯灭、心门封闭、心房幽暗是课堂缺少生气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中浓浓的“情感场”的营造是唤起儿童那颗稚嫩童心的良药,是让儿童心门洞开、心花怒放、心旷神怡的催化剂。孙双金老师说,他要让儿童在课堂上“小手常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在浓浓的课堂“情感场”的营造下,孩子的那颗童心一旦被唤醒,心脉一通,便一通百通。打开孩子的心脉,就要以一颗孩童般的爱心去融化另一颗童心,两颗童心撞击、相融,才会心花怒放、心领神会,才能诗意般地引领孩童在语文精神殿堂里邀游。
   3、激起“童趣”——让“童趣”横溢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一样,要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孩子的“兴奋点”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把课上到孩子的兴奋点上,孩子定会眉开眼笑、兴趣盎然;把课上得一贫如洗,孩子定是茫然若失、混混沌沌。教师深邃的睿智、不时的幽默能让儿童在紧张的课堂上获得暂时的轻松,它时常如一缕清新的春风暖人心肺、沁人心脾,孩子徜徉其中,便会其乐融融。于永正老师就如一位童心未泯的孩童,在他的课堂上无不散发着溢满童趣的精彩演绎。幽默谐趣的课堂,是儿童享受快乐的胜境,笑意横生的课堂,是儿童会心温馨的乐园。幽默谐趣的老师才是儿童心中理想的好老师。教学中的开心一刻,是升腾孩子希望的亢奋点,课堂上会心的微笑,是打开孩子心门的智慧之锁,会令儿童忘乎所以,童趣横溢。
  
  二、“儿童本位”的有效性追求——探寻儿童“足迹”走进诗意丛林
  
  1、儿童视角解讀文本
  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历程——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这样,你就会与儿童共同呼吸、共话精彩:孩子会的,教师不会絮絮叨叨、纠缠不休;孩子卡壳处,便会导之以拨、点石成金;孩子疑难处,便会层层剥笋、娓娓道来。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教学预设,就要善于在脑海中呈现模拟演示下的教学情境,在心中感受课堂预约的精彩,让儿童的笑脸在心中亮起来,让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心中进出来,是备课,更是课堂之旅前的一次美好遐想。以儿童的视角走进文本,就会体验到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就会感受到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乐与得。如预习苏教版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以儿童视角可生成如下话题:心脏怎么可以带回祖国呢?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催人奋进的《革命练习曲》该是怎样的催人奋起的旋律……循着儿童的思维节奏就能拨动儿童的心弦,形成师生互动、心心相印的课堂境界。
  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还要善于在文本深处游历漫寻,于文本深处寻见童心烂漫,来丰满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想见,为何教师诗情画意,儿童却茫然若失,教师激情满怀,儿童却置若罔闻呢?缘于教师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高度为标尺,没有把自己的理解下位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与儿童相融,造成教师与儿童在文本理解上的真空断层——孩子混混沌沌,不知所云,却唯唯诺诺,虚假迎合。儿童化的视角解读文本要在与文本的反复磨砺中觅见童心,这样才能把课上在儿童的心坎上,才会飞溅出浪漫的“水花”,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在文本深处漫溯,窥见童心烂漫,定能让童真由此放飞。
   2、儿童情智演绎文本  眼中有儿童,倾听天籁之音。眼中有儿童,教学才会有底气,课堂才会有生气。综观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成为演绎教案的平台,看上去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实际上却平淡如水、索然无味。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让你觉得课堂精彩无限。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师要百分之九十关注儿童,察言观色,随机生成。”眼中有儿童,教师就会蹲下身子,“倾听天籁之音”——儿童疑惑处,会旁征博引导而不发;儿童兴奋处,会推波助澜,大势渲染;儿童浅显处,会蜻蜒点水,惜时如金。立足儿童,眼中有儿童,心里想儿童,才能在引领文本的同时与儿童相融,走向智慧进发。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谈到“怎么才能做到以儿童为主体”时说:“就是跟儿童相似。”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孩子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一孩子在下面嘀咕着:大海怎么会呜咽呢?该老师听到后并没有置若罔闻,而是立即肯定了这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因为伟人离去,人们万分悲痛,所以听到寒风卷着浪花,便觉得连大海也一样和全国人民在低声哭泣。”有的说:“寒风卷着的不是浪花呀,而是泪花呀,在深情地痛悼伟人的离去……”由此生成了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让情意浓浓的课堂震撼着儿童的心灵。
  心底见童心,舞出诗情画意。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之旅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出色的导游,引领孩子驻足观赏,领略风光无限。作为儿童学习的伙伴、心灵的知己,教师要为“同行”的孩童鼓劲呐喊,擂鼓摇旗,把激情的话语撒向儿童,把会心的微笑传递儿童,令儿童心花怒放、心潮澎湃,心领神会、心门洞开,舞出语文的诗情画意,奏出儿童心中的凯歌。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这样一位奔走于孩童心灵深处的“老顽童”,处处播撒着孩童的快乐。他执教古诗《草》寓庄于谐,谐趣相生,至今仍印在我们脑海里。还记得在检查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时,于老师不直接 问儿童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抓住奶奶没有文化这个特点,自己扮演奶奶问:“草?那么多花儿不写,干什么写草哇?”接着抓住奶奶耳聋这个特点,在检查“一岁一枯荣”这句话的含义时,利用“枯荣”和“窟窿”的谐音,让奶奶把“枯荣”读成“窟窿”。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话语折射的是教学艺术的智慧,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心中有儿童,更准确地说心底见童心,才能在小语天地绽开璀璨的花儿。  迈进文本深处,砥砺儿童心根。语文课堂应该是儿童栖息的诗意胜地——“牵手”儿童在文本语言中涉足游猎。纵横驰骋,感受心灵震撼,历练激情互动;引领儿童在文本深处漫溯,感受文本意蕴的厚重,收获心灵深处的沉淀,迈出精神洗涤后的轻盈。然而,语文教学却时时在“浅水湾”处徘徊,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就好像打“水漂”,儿童的心房不能开启,心弦不能动弹,精美的文本就这样悄然滑过。把握文本生发感情的交融点,引领孩子在文本深处漫溯,才能砥砺儿童心根,打开孩子的情感阀门,让孩子胸中的激情如潮水般澎湃,让文本语言在他心中经久难忘、铭刻在心。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引领孩子在文本深处移步观景,让文中的我、教者的我在文本深处与儿童邂逅相遇。他紧紧扣住文本中的“奇妙”二字生发感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将课堂演绎得淋漓尽致,直逼儿童心根。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找关键词句。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师: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于一个人的打擊是怎样的打击啊!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师: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生:看不见二泉。生:看不见美丽的月色。生: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生:我找到“卖艺度日”。师: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生:我看见过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生:我看见过一个人在路边给人磕头。师:阿炳又是怎么样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生在二泉边,他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课堂情感就如乐曲的旋律一样,起初舒展平缓,渐渐的,情感越来越浓,直扣着孩子的心啊!
  
  3、儿童视野超越文本  儿童语文知识的习得是基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不关注儿童的原有生活经验,就文本谈经说道是语文教学乏味平淡的原因之一。关注儿童原有的经验水平,寻找文本与儿童生活感知的联系点,让生活浪花融入文本,进而丰富文本的感性认知,才能激活文本灵性。诚然,生活浪花并非就是儿童的真实生活而已,而是广义地包括生活中的奇闻逸事、奇趣故事、奇思妙想等。我们要让童真、童趣的经典在课堂登场亮相,成为语文课堂上一朵朵小浪花,折射五彩斑斓的光芒,使静止的文本直立起来,丰满起来,灵动起来,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透过文本看窗外,让儿童的心灵润泽,精神立起,拥抱生命的感动,催醒人性的萌发,引领儿童舒展生命的灵性,让固本的知识变得立体化,灵动化,在儿童心灵深处烙下一道道人生印记。
  让我们心怀“儿童本位”之心,去拥抱生命的天使,在语文百花园里捕捉精彩,放飞灵性,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舒展诗意语文的妖娆与美丽,展现阅读教学的敞亮境界。
其他文献
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发现,学生普遍将作文当成了一件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总是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外去想意思、找材料,认识不到作文就是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将习作过程“融解”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得出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策略。    一、引导观察,摄取材料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从生活中得到较深的了解和感受,才能写下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具一格,是极少数将面具融入日常生活的城市。威尼斯人把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追溯到12世紀初,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人们带着装饰华丽的面具在街头狂欢。在18世纪前后威尼斯的面具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去工作和生活。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由于面具能掩盖大家的真实身份,人们可以毫无顾忌,肆意狂欢
老师寄语:你灵敏的思维在画纸上跳跃,独具匠心的创意常令大家惊叹不已。每一幅作品里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包含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喜欢你,这个能让画笔讲故事的男孩!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生命”,教学目标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其对生命的思考,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二是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三是要收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可学生年龄小,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命呢?    一、点面结合,感受生命之难,引导学生用心生活    《触摸春天》写
素质教育提出:要将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那么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有问题,而没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作为新形势下的学校,该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德育应从小、实、趣等处着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活动背景  秋日的周末,小小798秋季大型户外艺术活动“不一样的奥斯卡”在大家的期待下在南京体育公园拉开了帷幕。按照惯例,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活动手册,孩子们走完红毯后在工作站处领上小手册就可以开始本次“奥斯卡”之旅啦!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分了《哈利波特》《冰雪奇缘》《哆啦A梦》《海底总动员》四种不同电影主题,为了更加凸显活动气氛活动前,老师们在每个活动区布置了主题电影
活动导学是对已有的其他科研成果的吸纳与创新,它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与其他教学改革实验模式不同:所设计的学习路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允许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学情、教情、校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来体现课堂教学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在评价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只是注重教师如何教、教得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也不再单纯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应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对课前的教学“预设”做恰当调整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数学课堂的课前“预设”    1.吃透
想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想像力特别丰富。儿童时期是培养想像力的黄金时期。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想像作文,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作文给儿童的思维空间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想像作文呢?  1.仿写作文。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情境,将儿歌中的人格美、故事美转化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使学生情感
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教学过程的指揮棒。新的数学课标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这些评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