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流露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有效性。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结论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知晓知识的发生过程。因此更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的评价上去思考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正实现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 课堂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早已铺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漸得到改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噤若寒蝉”变成了“畅所欲言”,由“被动接受”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创造天性得到了理解尊重与释放。课堂上的教学气氛也由“一声不响”变得异常活跃了。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开展的课程改革。但在现实中也出现了大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自主探究而自主探究。有些课堂表面上是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忽视教学的主旨内容;有些课堂存在着为了知识的目标性,而忽视了逻辑推理的质性培养。所有这些都阻碍着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实现。为了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改变教学理念,吃透理念实质
1.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要回到学生上来,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满堂灌”的观念,去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老师都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履行教育者的这一神圣职责。
2.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同时在人的接受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对人的接受方向、程度等又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善于发现与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并“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认知学习活动中目标明确,价值取向正确,意志力更强,“自愿”地接受。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与掌控者,但不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同时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有可能生成的东西。课堂既然不是教师的,就是学生的,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的“奇思妙想”展示出来,这样才算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提法。它是为了避免生硬的传统上课模式,变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改变可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变繁杂的逻辑推理为学生熟知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并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种生活指向性的创设目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收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让数学回归人类生活,数学只不过是高于我们生活的人类经验的总结,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符号推理。学习数学不是纯粹为了获得高分,而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这样实际上是把数学的“美”展示无疑,长期下来必然会激发学生心中的那份“数学美”。从而实现情感教育与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塑造。因此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花哨而去联系生活,就变得牵强附会,情境的设置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课堂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不错”等赞许声,更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导向实质,出现了一种“不恰当评价”现象。这样做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对了就是对了,给予适当赞美;错了就是错了,一定要指出错的根源,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 课堂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早已铺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漸得到改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噤若寒蝉”变成了“畅所欲言”,由“被动接受”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创造天性得到了理解尊重与释放。课堂上的教学气氛也由“一声不响”变得异常活跃了。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开展的课程改革。但在现实中也出现了大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自主探究而自主探究。有些课堂表面上是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忽视教学的主旨内容;有些课堂存在着为了知识的目标性,而忽视了逻辑推理的质性培养。所有这些都阻碍着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实现。为了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改变教学理念,吃透理念实质
1.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要回到学生上来,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满堂灌”的观念,去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老师都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履行教育者的这一神圣职责。
2.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同时在人的接受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对人的接受方向、程度等又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善于发现与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并“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认知学习活动中目标明确,价值取向正确,意志力更强,“自愿”地接受。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与掌控者,但不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同时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有可能生成的东西。课堂既然不是教师的,就是学生的,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的“奇思妙想”展示出来,这样才算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提法。它是为了避免生硬的传统上课模式,变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改变可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变繁杂的逻辑推理为学生熟知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并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种生活指向性的创设目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收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让数学回归人类生活,数学只不过是高于我们生活的人类经验的总结,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符号推理。学习数学不是纯粹为了获得高分,而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这样实际上是把数学的“美”展示无疑,长期下来必然会激发学生心中的那份“数学美”。从而实现情感教育与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塑造。因此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花哨而去联系生活,就变得牵强附会,情境的设置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课堂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不错”等赞许声,更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导向实质,出现了一种“不恰当评价”现象。这样做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对了就是对了,给予适当赞美;错了就是错了,一定要指出错的根源,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