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西方绘画史上,达利一直以他独有的超现实主义怪诞风格占据一席之地,他的绘画作品鲜明地表达出梦幻与怪诞的特点。达利的画作之所以呈现出梦幻的面貌,与其人生经历的曲折密不可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成为分析达利作品风格成因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达利;绘画;梦幻;潜意识;弗洛伊德
达利的画作中之所以呈现出梦幻与怪诞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对其原因的分析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超现实主义发起者安德烈·布勒东也在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表明了这一派别的宗旨,生命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的潜意识活动,表明其对弗洛伊德学说精神的继承。在达利的自传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他对弗洛伊德以及他的学说的热爱,“我终于在伦敦见到了弗洛伊德……我贪婪地盯着对方看”,“多亏了弗洛伊德,我们懂得了与航空有关的全部事情的色情含义”。从达利的这些言谈中,不难看出,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十分崇尚。“对弗洛伊德的狂热赞美一方面为创作中的达利提供心理依据,另一方面也使得达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在达利的画作中何以会出现这种梦幻与怪诞的具体表现呢,下面从几个方面略加探析。
一、幼时家庭经历
“六岁时,我想当厨师。七岁时,我想当拿破仑。从此我的雄心壮志一直不停的增长,就像我对各种伟大事物的狂热迷恋一样。”达利的这种狂热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达利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盛名的法律公证人,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双亲在信仰上的组合为幼年的达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氛围,达利在这种既保留着传统文明教养又具有民主气氛的家庭空气中,从幼年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性格的多变和矛盾的一面。
达利的父母为他提供了富裕无忧的创作条件,达利的父亲更是在他幼年时就给达利的艺术道路做了铺。印象派画家拉蒙·皮彻奥特是达利父亲的挚友之一,在与达利共度一个假期以后,他对达利的绘画天分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这就是尚在幼年的达利就对自己的天分产生了狂热的自信心。
在这种特殊的幼年成长环境中,达利与其他孩子在生活上的差异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他心理上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可以说是自恋。“也许这种自恋乃是普遍的原始的现象有了这个现象才有对客体的爱。”然而幼年时期的达利因自恋所产生的狂热,却与他因对其他幼年同伴强烈的优越感而形成的孤独相矛盾,这种矛盾使他只能将对客体世界的爱统统转变为自我内心的各种幻想。这种幻想的进一步发展使达利自己开始无法分清现实与想象的距离,他对真实世界的感受与他对虚拟世界的幻想合二为一,融合为一个特殊的梦幻怪诞的整体。
二、屡屡遭受挫折
在达利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物质对一种空间强制作出反应,这种空间强制从各方面压抑着物质,并迫使它膨胀的表现自身,从而使它特有的生命恰当地发挥出反应的各种可能性。玛瑙被束缚在严格的结构里,经受压制的所有折磨,然而有什么东西比玛瑙更轻柔、更荒诞、更自由?”可以看出,在达利的心理世界中,认为在受到压制或挫折之后的物质或是思想的发挥将会更加的自由与痛快淋漓。
从达利的幼年时期开始,直到中青年时代,他总是在经受着不断的挫折,这些挫折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压抑,还有压抑之后的更狂热的爆发。从1921年到1926年,在达利的这段青年岁月中,他经历了失去母亲与学业失败的两个巨大的挫折。达利在17岁是考入马德里美术学院学习,但他在那里的学习生活并不顺利,两年之后,他就因被职责不驯服而休学一年,并在归家的途中以散布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罪名遭到逮捕。1924年达利返回学校,但他最终仍因对正规学院学习的不适应而被学院永久开除。
这期间达利母亲的去世更是令他绝望。从人的本性来说,对生母的依恋天经地义,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理论,妈妈对婴儿的哺乳与爱抚照看会使其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当失去了母亲的这种爱抚之后,人则会处于压抑烦躁状态。他怀着这样一种暴躁的情绪进行着他的艺术创作,这种强烈的复仇欲望一直持续到1929年,27岁的达利遇见了他挚爱一生的加拉。但是与加拉的恋情仍然不顺利,两人相遇时加拉已为人妻,这也没能阻止两人相爱,没能阻止两人私奔。这件事情令达利与家庭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与父亲绝交的地步,周围的环境对达利来说开始成为了无形的压力与令人窒息的空间,伴随着受到压抑的欲望的堆积,达利的绘画手法越来越寻求在某种通道中得到超越的爆发。
通过上面的原因探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达利的幼年经历,还是从他中青年时代所经历的一系列挫折来看,这种在压抑之下可望突破束缚的心理在达利的画作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他的画作中充满了荒诞的视觉记忆,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关于一些无意识的梦境和突破压抑、不受约束的自我独白,正是他运用怪诞的手法对其压抑欲望的一种喧泄。
达利试图在精神分析学的范围中,不断把梦幻的体验和无限的幻觉加以真实表现和不断的延伸,达利赋予偏执新的理论,对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客观者看到了复杂混乱的梦幻世界,达利在“体现弗洛伊德所指出的‘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的形象’时,采用的是逼真的写实手法,甚至每个细部都得到精心的描绘。虽然物象极为具象,但却把物体脱离了自然结构,以幻想的方式加以扭曲、变形、重构”,使这个幻觉世界往往充满了戏剧性的怪诞的色彩。
三、结束语
达利在他的画作中通过对情节的组织和对构图的安排营造出了梦幻般的现实感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怪诞感,他的这些绘画特点的成因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欣赏达利画作的时候,观者获得的是一种对梦幻情境设想的最大的满足,这也可以让人们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断得到消解,这也正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对现实世界的重大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萨尔瓦多·达利.《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刘燕.《达利画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达利;绘画;梦幻;潜意识;弗洛伊德
达利的画作中之所以呈现出梦幻与怪诞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对其原因的分析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超现实主义发起者安德烈·布勒东也在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表明了这一派别的宗旨,生命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的潜意识活动,表明其对弗洛伊德学说精神的继承。在达利的自传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他对弗洛伊德以及他的学说的热爱,“我终于在伦敦见到了弗洛伊德……我贪婪地盯着对方看”,“多亏了弗洛伊德,我们懂得了与航空有关的全部事情的色情含义”。从达利的这些言谈中,不难看出,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十分崇尚。“对弗洛伊德的狂热赞美一方面为创作中的达利提供心理依据,另一方面也使得达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在达利的画作中何以会出现这种梦幻与怪诞的具体表现呢,下面从几个方面略加探析。
一、幼时家庭经历
“六岁时,我想当厨师。七岁时,我想当拿破仑。从此我的雄心壮志一直不停的增长,就像我对各种伟大事物的狂热迷恋一样。”达利的这种狂热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达利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盛名的法律公证人,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双亲在信仰上的组合为幼年的达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氛围,达利在这种既保留着传统文明教养又具有民主气氛的家庭空气中,从幼年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性格的多变和矛盾的一面。
达利的父母为他提供了富裕无忧的创作条件,达利的父亲更是在他幼年时就给达利的艺术道路做了铺。印象派画家拉蒙·皮彻奥特是达利父亲的挚友之一,在与达利共度一个假期以后,他对达利的绘画天分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这就是尚在幼年的达利就对自己的天分产生了狂热的自信心。
在这种特殊的幼年成长环境中,达利与其他孩子在生活上的差异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他心理上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可以说是自恋。“也许这种自恋乃是普遍的原始的现象有了这个现象才有对客体的爱。”然而幼年时期的达利因自恋所产生的狂热,却与他因对其他幼年同伴强烈的优越感而形成的孤独相矛盾,这种矛盾使他只能将对客体世界的爱统统转变为自我内心的各种幻想。这种幻想的进一步发展使达利自己开始无法分清现实与想象的距离,他对真实世界的感受与他对虚拟世界的幻想合二为一,融合为一个特殊的梦幻怪诞的整体。
二、屡屡遭受挫折
在达利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物质对一种空间强制作出反应,这种空间强制从各方面压抑着物质,并迫使它膨胀的表现自身,从而使它特有的生命恰当地发挥出反应的各种可能性。玛瑙被束缚在严格的结构里,经受压制的所有折磨,然而有什么东西比玛瑙更轻柔、更荒诞、更自由?”可以看出,在达利的心理世界中,认为在受到压制或挫折之后的物质或是思想的发挥将会更加的自由与痛快淋漓。
从达利的幼年时期开始,直到中青年时代,他总是在经受着不断的挫折,这些挫折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压抑,还有压抑之后的更狂热的爆发。从1921年到1926年,在达利的这段青年岁月中,他经历了失去母亲与学业失败的两个巨大的挫折。达利在17岁是考入马德里美术学院学习,但他在那里的学习生活并不顺利,两年之后,他就因被职责不驯服而休学一年,并在归家的途中以散布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罪名遭到逮捕。1924年达利返回学校,但他最终仍因对正规学院学习的不适应而被学院永久开除。
这期间达利母亲的去世更是令他绝望。从人的本性来说,对生母的依恋天经地义,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理论,妈妈对婴儿的哺乳与爱抚照看会使其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当失去了母亲的这种爱抚之后,人则会处于压抑烦躁状态。他怀着这样一种暴躁的情绪进行着他的艺术创作,这种强烈的复仇欲望一直持续到1929年,27岁的达利遇见了他挚爱一生的加拉。但是与加拉的恋情仍然不顺利,两人相遇时加拉已为人妻,这也没能阻止两人相爱,没能阻止两人私奔。这件事情令达利与家庭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与父亲绝交的地步,周围的环境对达利来说开始成为了无形的压力与令人窒息的空间,伴随着受到压抑的欲望的堆积,达利的绘画手法越来越寻求在某种通道中得到超越的爆发。
通过上面的原因探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达利的幼年经历,还是从他中青年时代所经历的一系列挫折来看,这种在压抑之下可望突破束缚的心理在达利的画作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他的画作中充满了荒诞的视觉记忆,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关于一些无意识的梦境和突破压抑、不受约束的自我独白,正是他运用怪诞的手法对其压抑欲望的一种喧泄。
达利试图在精神分析学的范围中,不断把梦幻的体验和无限的幻觉加以真实表现和不断的延伸,达利赋予偏执新的理论,对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客观者看到了复杂混乱的梦幻世界,达利在“体现弗洛伊德所指出的‘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的形象’时,采用的是逼真的写实手法,甚至每个细部都得到精心的描绘。虽然物象极为具象,但却把物体脱离了自然结构,以幻想的方式加以扭曲、变形、重构”,使这个幻觉世界往往充满了戏剧性的怪诞的色彩。
三、结束语
达利在他的画作中通过对情节的组织和对构图的安排营造出了梦幻般的现实感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怪诞感,他的这些绘画特点的成因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欣赏达利画作的时候,观者获得的是一种对梦幻情境设想的最大的满足,这也可以让人们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断得到消解,这也正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对现实世界的重大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萨尔瓦多·达利.《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刘燕.《达利画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