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正确全面的把握课程标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第一,明確导向,把握课程标准的脉搏。教育是国家大计,国家必然会重视教育的发展趋势,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把握课程标准的发展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标准的改革必然要围绕三个坚持来进行。
第二、全面阅读,把握课程标准的新面貌。新课程标准新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知识变化?增加哪些知识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才能解决。只有全面阅读并围绕新旧课标的变化作出详尽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
第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把握课程标准的思想性。思想品德课程要帮助成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第四、引导学生要以人为本,体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他们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与引导,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现课程标准的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是思品课程的一大亮点,而且课程标准也把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基础,课堂活动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认识体验和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生最终要融合入社会,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标准,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第一,明確导向,把握课程标准的脉搏。教育是国家大计,国家必然会重视教育的发展趋势,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把握课程标准的发展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标准的改革必然要围绕三个坚持来进行。
第二、全面阅读,把握课程标准的新面貌。新课程标准新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知识变化?增加哪些知识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阅读、分析、比较才能解决。只有全面阅读并围绕新旧课标的变化作出详尽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
第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把握课程标准的思想性。思想品德课程要帮助成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第四、引导学生要以人为本,体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他们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与引导,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现课程标准的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是思品课程的一大亮点,而且课程标准也把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基础,课堂活动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认识体验和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生最终要融合入社会,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标准,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