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还应突出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主学习,加强科学探究.
  1在概念教学中,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质点”的教学中,首先形象地描述“雄鹰、足球、汽车”等的运动,指出:描述运动时考虑的形状和大小是有很大的困难和麻烦的,从而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如果物体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描述运动就简单了.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的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将物体看作“点”呢?让学生讨论,“地球绕太阳公转”、“火车从南京开往北京的时间”中的“地球”与“火车”能否被视为“点”,因此得到“质点”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进一步地讨论“地球自转”、“火车通过一座桥的时间”中“地球”与“火车”能否被视为“质点”,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能被看作质点的条件.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质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了形成概念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理的情况下大胆猜想,学会了在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关键.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规律过程的教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外力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探索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1)实验设计
  ①设计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从实验对象(沿气垫导轨运动的滑块),实验源(提供拉力的重物),实验效果显示器(光电门及电脑计时器)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装置.
  ②设计测量方法: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块及配重片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课前测好).
  滑块所受拉力可看作等于所悬挂重物(小桶及砝码)的重力(悬挂的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滑块的加速度是测量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首先,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出加速度,而应测出相关的物理量求出加速度.在实验中,滑块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容易测量,再由s=12at2求出加速度.这就要求在实验中应测量滑块从静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和相应的时间t.
  ③设计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明确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把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设计,变旁观者为主人,学生对实验装置更清楚了,对实验方法更理解了,对实验过程更明确了.这种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索
  ①保持滑块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来改变滑块所受的拉力,测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块的加速度,利用多例如图所示为2009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中展示的磁悬浮捕鼠器,美丽的小房子中间是一个较重的塑料盒,平时这个塑料盒是选浮在半空中的,当有老鼠经过下方时,通过红外线感知后使得盒子落下罩住老鼠.
  (1)塑料盒和房子内各有一个磁铁,平时利用两个磁极是(填“同名”或“异名”)磁极而吸引到一起.
  (2)当有老鼠通过时,电路遥感接通,安装在盒子内的电磁铁通电,使盒子落下,则电磁铁下方的磁极与盒子上磁铁上方的磁极是(填“同名”或“异名”)磁极.请在图中标出电磁铁的绕法.
  (3)小明为了简化结构,设计方案时只使用电磁铁和一个永磁体,平时利用电磁铁把盒子吸住,利用干电池供电,老鼠通过时断开开关落下.请对此方案进行评估.
  解析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房子把盒子吸引悬在半空中,此时是相互吸引,说明房子内磁体的下端与盒子上端是异名磁极,电磁铁通电后使盒子下落,原来的吸引力来自永磁体不改变,此时电磁铁必须施加向下的排斥力使得盒子落下罩住老鼠,因此必须是同名磁极,从图中看出两个磁极都必须是N极,根据右手安培定则确定绕线方向.如果电磁铁始终通电,干电池的电能会消耗完毕,使得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电磁铁的磁性减弱,盒子会自动落下,出现错误动作,同时电磁铁长时间通电发热.
  答案(1)异名(2)同名电磁铁绕线如图3所示(3)电池使用时间过长后,电能消耗完毕产生错误动作
  媒体投影演示建立a-F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由图象得出:m一定时,a∝F.
  ②保持拉力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建立a-m坐标系,根据测量数据描点连线,得到一条曲线,由该曲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质量可能是反比关系.进一步启发学生,为验证猜想,需画出a-1/m图象,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建立a-1/m坐标系,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证明了猜想a∝1/m是正确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质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学生才刚刚接触,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画a-F图象,给学生讲清如何建立坐标系、选标度、描点、连线,那么,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就可画出a-1/m图象,找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3)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通过讨论比例系数k的取值,定义力的单位“牛顿”.进一步结合实验说明加速度跟力的方向关系,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我们知道,每个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具有科学的价值,同时又无不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具有思想文化的价值.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再现,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的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从探究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将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同发现知识的各种可能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包含探索的因素.
其他文献
当前教学环境下,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就,当然,也暴露了很多弊端.从传统的“题海”教学过渡到现在的教学模式,花费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作业的合理布置也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初中物理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敌对情绪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如何合理设置初中物理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展开讨论,主要探讨如何
卢伟老师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 版1-2期》提到连接体间弹力的传递规律,很多文献上都有类似的文章,但是大家讨论的似乎都局限于无摩擦力,或者摩擦因数相同的情况,下面再进一步探讨.  例题1质量为mA、mB的A、B两物体在推力F的作用下沿倾角为θ的斜面加速上滑(图1),两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都为μ.求:A、B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  对整体:a=F-(mA mB)gsinθ-μ(mA mB)gc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的教学与实验密不可分,由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用实验来解决问题,是我们一贯的教学策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在教学中我们如能正确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我们可以把物理实验分成如下几种类型:教师演示型实验,课堂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理念,使科学学习走向趣味性,突出探究性,为此教材在讨论、活动、探究等栏目安
初中阶段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外,还应该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开展物理科技活动,借此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幼苗,本文从物理科技活动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角度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教育教学实践。  1物理科技活动的目标  教育教学是有目标的活动,对于物理科技活动也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由于没有考试的约束,笔者将其分为了三个层次的目标。  1.1目标1: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初中
动力学在高中物理中占有大量章节,也是每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部分,动力学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学好高中物理,是养成分析、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关键.本文将从动力学的解题思路出发, 列举几类常见问题及解题方法.  1瞬时性问题:关键是先分析瞬时前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  两种基本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  若剪断绳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将物理生活化,将实验器材生活化,将操作性教学模式灌输到教学,自制教具就是响应这个号召的具体举措.所谓的自制教具就是利用身边的废旧资源,采用简易的物品自己研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本文针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它是解题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地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每次考试学生做错题,老师往往责备学生粗心大意,其实是学生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与技巧.笔者从一道高考题的解答,谈谈审题的三要点:(1)把题目文字转化为具体情景;(2)把具体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3)把物理条件转化数学条件.物理试题的定量解答,要通过数学工具来完成,因此,最终要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通过数学解决问
磁现象主要考查磁体与磁场的性质,结合应用考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考试的热点;磁体的作用规律和电流的磁场是每次考试的必考点,结合应用考查右手安培定则是考试的热点;电动机和电磁感应是考试的必考点,两者之间的互逆过程是考试的难点.  1相近知识“比一比”  1.1电现象与磁现象  .电现象磁现象种类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两个磁极,南(S)极和北(N)极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
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统实验到探究性实验的转变.本文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炼总结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重视程度仍不够,具体表现在: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动手;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本文主要探讨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改善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