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将一直以来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思想,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多和同学交流探索。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一、创设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乐于探索的空间和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大背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在活动进行当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索和发现,可以假设、可以创新,肯定学生的个性思维,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找图形”的游戏,看谁能找到最多种类的图形。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但需要注意,游戏活动过程中切忌过分重视游戏过程和课堂气氛,而是要以习得知识为主要前提,在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探究和理解,要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主要目的。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近年来,合作探究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课程标准》也强调合作探究模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其他学生的所想所做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培养数学发散思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多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合理地分配各自的任务,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盲从,从而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快乐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课堂时间整理信息、分析思考形成书面材料的任务。学生可以自行分组并自主分配任务,最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汇总形成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回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的结论交给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提出表扬。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学活动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其今后的自主学习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数学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掌握算法,并能够进行适当的练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具,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能够看到、摸到、感受到,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互相合作拼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发表观点,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共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还可以从视觉和空间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关系。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探索精神,培养了创新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动手操作实验为纽带,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补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来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事先做好功课,在学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找到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有准备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不盲目,讨论过程才更有意义。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善于运用,举一反三,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乐于探索的空间和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大背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在活动进行当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索和发现,可以假设、可以创新,肯定学生的个性思维,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找图形”的游戏,看谁能找到最多种类的图形。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但需要注意,游戏活动过程中切忌过分重视游戏过程和课堂气氛,而是要以习得知识为主要前提,在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探究和理解,要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主要目的。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近年来,合作探究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课程标准》也强调合作探究模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其他学生的所想所做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培养数学发散思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多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合理地分配各自的任务,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盲从,从而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快乐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课堂时间整理信息、分析思考形成书面材料的任务。学生可以自行分组并自主分配任务,最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汇总形成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回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的结论交给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提出表扬。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学活动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其今后的自主学习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数学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掌握算法,并能够进行适当的练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具,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能够看到、摸到、感受到,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互相合作拼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发表观点,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共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还可以从视觉和空间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关系。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探索精神,培养了创新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动手操作实验为纽带,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补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来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事先做好功课,在学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找到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有准备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不盲目,讨论过程才更有意义。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善于运用,举一反三,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