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学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化学科学素养 思维能力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从科学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二是适当吸收化学科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用新的观念指导学习;三是要引导学生联系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等,同时还应介绍科学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绿色化学意识。如通过对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雨水(河水)pH的测定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对于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论;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不停地动脑想: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都表现出来,实现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现以九年级化学“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为例,进行探究。
首先,提问或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化学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环节,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用“问题化”的方式陈述。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所致;
猜想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
猜想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于铁的结果。
再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
①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②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③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处于蒸馏水和空气交界部位的生锈情况。学生不难发现:试管①和②中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③中的铁钉生锈了。并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会生锈,而当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探究,获得上述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及在铁制品上刷油漆、涂油及电镀等。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起来。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在一只小烧坏A中装入10 ml酚酞试液,另一只小烧杯B中倒入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当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B烧杯中的液氢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探究?学生探究心切,创造性地提出如下设计方案:
①在洁净烧杯C中加入1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小心闻烧杯B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③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坏C中,观察现象。
2.创设个性展示舞台,让学生活起来。
以前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感情地接受灌输,这种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多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个人分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大胆提出哪怕是教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把“家庭小实验”带到课堂上来展示。
3.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起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就有32处,而这些探究活动大多数要在实验室通过实验探究未完成,实验室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它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后,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知新.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化学科学素养 思维能力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从科学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二是适当吸收化学科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用新的观念指导学习;三是要引导学生联系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等,同时还应介绍科学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绿色化学意识。如通过对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雨水(河水)pH的测定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对于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论;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不停地动脑想: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都表现出来,实现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现以九年级化学“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为例,进行探究。
首先,提问或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化学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环节,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用“问题化”的方式陈述。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所致;
猜想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
猜想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于铁的结果。
再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
①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②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③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处于蒸馏水和空气交界部位的生锈情况。学生不难发现:试管①和②中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③中的铁钉生锈了。并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会生锈,而当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探究,获得上述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及在铁制品上刷油漆、涂油及电镀等。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起来。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在一只小烧坏A中装入10 ml酚酞试液,另一只小烧杯B中倒入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当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B烧杯中的液氢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探究?学生探究心切,创造性地提出如下设计方案:
①在洁净烧杯C中加入1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小心闻烧杯B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③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坏C中,观察现象。
2.创设个性展示舞台,让学生活起来。
以前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感情地接受灌输,这种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多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个人分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大胆提出哪怕是教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把“家庭小实验”带到课堂上来展示。
3.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起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就有32处,而这些探究活动大多数要在实验室通过实验探究未完成,实验室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它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后,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知新.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