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现状及实施策略探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fffffffffffff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入手,指出当今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即专业学习和“思政课”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社会实践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校园文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感恩教育 实施策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核心就饱含着感恩的内涵。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将“仁爱”置于社会关系中,表达了他寻求社会感恩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张。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感恩的内涵也不断向前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的感恩教育的内涵包括哪些呢?“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的好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给予感激”。我们可以从当今学者对感恩的定义中来探求。有的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感恩,就是在对自己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的一种感激和回报。笔者认为,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的感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现代感恩的内涵涵盖了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所有互动关系范畴。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层次多样,有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地位优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仅享受到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有众星捧月的氛围。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是停留在物质方面,忽视了精神领域,尤其缺少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贫困,出生农村和贫困山区,又因学习成绩差,没有考上本科院校,家长放任自流,有的家长甚至责骂、责怪,学生自暴自弃,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情怀。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感恩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感恩并非外来,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的表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因为感恩,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
  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向大学生传播感恩教育,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继续强大;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确保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真正地植根于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力求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在塑造人类美好人生中的重要意义,重实效地抓好感恩教育,让“感恩”得以传承和发扬。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感恩文化。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创新感恩教育环境,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引导青年学生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感恩文化和精神。
  (二)加强感恩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的需要
  大学生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人格品质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态。加强感恩教育,对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卢梭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能够激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而不会给他人、给社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先决条件就是感恩,感恩是道德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真心诚挚的朋友、奉献社会的精神。可见,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石,也是大学生培养自己健全人格,拥有感恩品质的重要保障。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拥有阳光心态。
  (三)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它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让大学生学会奉献,学会感恩,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才能承担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和谐校园不仅是人与校园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大学生是校园里的重要载体,他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为此,他们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同学的帮助照料等。如果大学生抱怨多于努力,仇恨多于友善,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黑暗的,他所在的集体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用阳光的心态去与人和谐相处,让爱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必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近期以“感恩”为题开展了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是荆州理工职业学院201 1级和2012级1580名学生,调查内容围绕大学生如何对待父母、如何看待感恩教育两个版块展开。调查结果显示:77%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92%的学生从没有和父母说过“我爱你”或拥抱过父母,62%的学生厌烦父母的说教,75%的学生认为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91%的学生曾不只一次地对父母发过脾气。49%的学生每年都会向曾教育过自己的教师表达感恩之心,43%的学生偶尔会,18%的学生从来不会;4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需要接受感恩教育,32%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太多,对此他们已存在逆反心理,21%的大学生觉得无所谓;针对某些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的情况,41%的大学生认为是现在的大学生自私、冷漠造成的,36%的大学生认为是教育的失败(只重成绩,不管人品)导致的,16%的大学生认为由于他们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2%的大学生认为贫困生受助不感恩应该被取消资格;69%的学生希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得到回报,48%的学生认为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51%的学生认为感恩是一种美德。
  (一)对父母不懂养育之恩,家庭教育缺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深刻地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从古到今,有许多“孝为天下先”、“百善孝为先”的佳话,“孝文化”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
  家庭教育中缺乏感恩教育。当代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从小就备受家人呵护和娇惯,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家长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诲,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产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认为得到别人帮助是“(理应”的,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感恩。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感恩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因为成绩不如意,高考的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就丧失了信心,放任自流,只养不教,有的甚至粗暴对待。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对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无疑是不利的。
  (二)对自然缺少敬畏之心,生态伦理文化不足
  《易·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人不仅从自然界获得单一的物质生产资料,更能吸取自然界事物的某种精神,从而获得积极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说人们的德行应该像大地一样深厚与宽广。所以,我们应该对博大无私的自然感恩,感谢他不仅赐予我们自然的物质,更赐予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善待自然、珍惜生命。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自古就倡导“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何况羊羔都会“跪乳”、乌鸦都愿“反哺”。而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因为与父母关系的不和或者自己学业压力的增大,他们有的人虐待动物,以此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和怨气。在大学校园里,也经常遇见肆意践踏草坪的学生。连自然界的小植物、小动物都不珍惜的人,又谈何在社会上去感恩他人呢?
  (三)对社会缺失回报之心,价值观仍需改进
  社会现象影响感恩教育。当今社会,道德败坏、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有时甚至出现“好”的事情被误导为“不好”,严重影响了青年人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从某种角度造成了感恩意识的缺失;网络这一重要传播媒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人们传播了许多负面新闻,这对那些思想尚不成熟、道德有待提高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学生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期,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却又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
  (四)学校教育中忽视感恩教育,系统性不强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空虚,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也“重管理轻教育”,一味地追求出学生工作成绩,却不能把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作为工作的重点,最终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事倍功半;德育课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达到根植于心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一)专业学习和“思政课”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课程体系。“两课”是大学生应接受的一门基本课程,高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注重专业的教育不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要科学设计感恩教育内容,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外,还要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育内容。要通过“两课”使大学生认知“什么是感恩,感恩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感恩”等。要突破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上下功夫,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
  将感恩教育融人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专业教学中挖掘感恩资源,大学语文、音乐、美术、社会工作等专业学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涵,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中隐性的感恩教育资源,在进行工科、理科的专业学习中,我们同样可以在分组课程设计、实验合作、项目完成等分工协作的专业学习中渗透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个人的成长和学习都离不开别人的付出和关爱,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和扶持,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协作和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懂得感恩,懂得对师长、朋友、他人、学校、祖国、自然甚至是对手的感恩之情,这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一种成熟的精神世界。   (二)社会实践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
  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不同人群的窗口和平台,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度,让学生了解社会其他阶层的生存状况。在社会实践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服务奉献的愉悦心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体验作为社会人的人际亲密感和责任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
  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搭建感恩教育载体。近几年,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开展了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和心理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感恩革命先烈。周末组织青年志愿者进社区为居民免费修理家用电器、打扫卫生,去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服务,回报社会。以助学活动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学院团委组织全院受到国家资助、贷款的学生举办《同在蓝天下》大型文艺演出,开展《一封家书》的征文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感恩教育的内容。
  (三)校园文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具的感染作用、体验作用、导向作用、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大学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要秉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一种积极的、高雅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互统一起来,把感恩教育融合在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近几年,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着力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中,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其一,在物质层面,进一步加强富有感恩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建设;其二,在活动层面,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比较零散的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将感恩教育融入重大传统庆典活动中,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其三,在制度层面,建立和强化更明晰的感恩奖励机制,完善感恩制度体系;其四,在精神层面,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提升和凝练,使感恩成为校园时尚和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
  (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感恩教育模式
  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要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调查显示,与父母的关系是学生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学会感恩要从学会感激父母开始,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由此可见父母在大学生培养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在感恩意识形成中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树立起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念,在关注子女物质需要和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他们精神人格的培养,要教导他们在向家庭、社会索求的同时,也要有知恩图报的思想,并且鼓励他们付诸于行动。同时,父母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为子女树立感恩的好榜样。
  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良好的社会教育也会影响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相互尊重,就会对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熏陶作用,让他心存感恩,感谢社会。所以,要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四、结束语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对当今的大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要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憾恩文化”以净化他们的内心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应该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并把这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激发知耻心,唤醒感恩心,激发责任感,从而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并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责任编辑: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七年级英语上共有单词及词组500多个。七年级英语下共有单词及词组400多个,加上人名59个。这1000多个词汇中,重点词汇黑体字占了总词汇的90%以上。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记住单词,是所有七年级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词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词汇学习 直拼法 音标法  在七年级上的教学中,很多学校都先集中教学,之后在教授单词中复习音标,全体音标的复现率并不高。
期刊
父母经 细细听 育儿女 要用心 儿女贤 合家欢 儿女差 食不甘  抓教育 须趁早 怀孕起 行胎教 母与子 身体好 畸态儿 绝不要  做父母 莫急躁 多关注 乖宝宝 听音乐 去疲劳 赏美景 重情调  有不适 及时瞧 多活动 少操劳 善保健 别感冒 万一病 慎用药  儿出世 开始教 姿态正 模样好 常互动 多抱抱 饮食上 忌过饱  让孩子 懂得要 婴儿事 哭与笑 若哭闹 仔细瞧 明原因 再想招  幼儿
期刊
摘要:农村孩子在着装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对自己的穿着打扮不够自信;对于穿着比较马虎;缺少对着装知识的学习。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以校本课程“我的服装礼仪”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着装素养阐述了几点看法:着装要得体,着装要大方,着装礼仪培养要做到坚持不懈,要加强监督管理,要注意家校共育。  关键词:着装 得体 大方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内涵与误区,在此基础上,以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溶解”一节为例,详细阐述了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步骤和程序,最后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科学探究教学法进行了经验归纳和反思。  关键词:科学探究 理论与实践 溶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
期刊
摘要:本文以学习《论语》为出发点,结合当今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论述了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即要有理想情怀,要淡泊名利,要虚心好学,要力求做一个仁者、智者和学者。  关键词:《论语》优秀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应该经常读读《论语》,从《论语》中汲取营养,从孔子身上学习教育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设置私学、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他“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和蔼可亲的教育作风,影响了
期刊
摘要:德国是教师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尤其是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规范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更具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模式,其严格的入学标准、及时的定向以及连贯且充足的实践环节对于我国教师培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国 中小学教师 培养模式 启示  教师是一国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保障教师的高质量教学成为继普及教育运动之后各国
期刊
摘要:历史学科是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科目。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流于形式,没有把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初中生的历史情感特征,实施有效控制。本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抓住情感的两极化,让学生在思辨中厘清情感;直面情感的盲从性,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结合情感的瞬时性,在知识衔接中强化情感;正面情感淡漠,以多种方式激发情感四个方面探讨了落实初中历史情感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
期刊
摘要:“热点政务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有益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习惯。“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对知识和技巧的灌输,又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助于教师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热点政务案例 案例分析 “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
期刊
摘要:《爱》是一部关注老年人晚年生存状态的影片,讲述了法国巴黎一对退休音乐教师老夫妻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影片极大地保留了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作者化风格。本文对影片的特色镜头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长镜头的大量使用、空镜头的点缀、构图的巧妙处理等,意在从电影本体出发,通过对镜头语言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意蕴。  关键词:《爱》 镜头语言 长镜头 空镜头  2012年奥地利导演迈克尔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一直致力于关注黑人社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端。相比早期黑人作家对于白人迫害黑人的直接描写,她以一种更客观的口吻描述了看不见的伤害在黑人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眼睛为切入点,通过黑人女孩佩科拉心灵扭曲、人性异化并最终疯狂的悲剧,令人颤栗地揭示了黑人在白人世界中所感到的无根的惶惑与自我异化现象,提出了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