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自信心应该从小培养,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本文试从课堂学习、作业练习、识字活动、课外识字等方式,增强小学生的识字自信心,使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关键字:小学生 识字 自信心 培养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单纯的认、读、练等常规机械的模式中学习。这样的学习又苦又累,且效果很差,忽视了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快感,打击了学生识字的信心,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改变这一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第一目标。作为一线老师应更好地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精神,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营造自主求知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主动识字和积极思考,变"厌学"为"乐学",让学生在愉快的识字活动中获得信心,从而成为识字的小主人。
一、 课堂识字有"乐"
识字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与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主要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采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汉字像一首首简炼的诗、一幅幅优美的画、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明快的口诀般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协调这一矛盾。
如"游"字,学生经常把它的右边写成"放",不管老师怎样分部件讲解,用彩色粉笔把两者的不同之处标出加以区分,可结果还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在是分部件讲解和彩色粉笔标出区别缺乏趣味性。而有的老师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办法,比如把它编成了一句安全教育标语:大人( )带着孩(子)方可去水池游泳。这样,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游"字,并把它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寻欢作乐",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解决识字教学与认知规律之间的矛盾,才能引领学生信心百倍地进入识字的乐园。
二、 练习作业有"乐"
识字容易回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师必须经常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如果一味让学生把生字抄五遍、十遍,那么学生只会消极应付,这样的巩固练习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只有根据儿童喜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寓枯燥乏味的练习于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之中,才能使儿童在欢乐与成功中获得自信,这样的练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在小学低年级练习中"一字开花"是常见的习题。它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点"展开联想,练习时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就像一朵正在开放的花,这种游戏性的作业,不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是激活旧知、再现旧知、复习旧知、巩固旧知甚至是运用旧知的过程。为了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我们可以将"一字开花"继续扩展,推广为开"字花"、"成语花"、"谚语花"、"谜语花"、"名人花"、"古诗花"等等,凡是和"中心点"有联系的事物都可以拿来"开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突出重点,增加弹性,加强"开放"的效果与力度。
如让学生给"马"字"开花",可能这样布置作业:看谁开的"花"既漂亮(花瓣多),又丰富(种类多)。练习时,要求学生围绕花心画出花瓣,能写几个就画几片花瓣,能联想到跟"马"有关的几个方面就开几朵花。为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推地一步,还可以将学生的字花剪下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制成一棵棵字花树。我想孩子们看着自己制作的字花树肯定会非常有成就感受,学习汉字的兴致会更盎然,也就更有信心学会学好汉字了。而此时的开花过程则成了一种"智力活动",成了一种"精神生活",成了苏霍姆林斯基当年追求的一种情与智高度整合的"理想境界"。
三、 课外识字有"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不仅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延伸了课堂识字的时空,也是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识字量的重要渠道。如能有效地利用生活这个广阔的识字空间,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就感,从而使其成为学生识字信心的"源头活水"。
如把身边人的姓名这一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学生材料,给它们注上拼音,套上标准的四线格、田字格打印出来,然后贴上各人的照片,将教室的一面墙布置成"识字墙",让学生去认读。因为读的是小伙伴的名字,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孩子还兴致勃勃地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名字中的字以及名字的意思。孩子们一得空闲就乐陶陶地读着识字墙上的名字,有些孩子还让父母帮助以家庭姓名为资源在家里也布置了一堵识字墙。
将身边人的姓名这一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因素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心理状态下愉快地认字。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孩子们认识的就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生活识字的兴趣得以激发,识字的途径得以拓展,识字的数量得以增加,"多认少写"的精神得到落实;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总之,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快乐的制造者,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到愉悦,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识字的方法,而且能运用识字方法认识更多的汉字,使他们在识字的广阔天地中纵横驰骋,从而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声自豪地说出"我能行!""我真棒!"
参考文献:
包南麟:《小学语文老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字:小学生 识字 自信心 培养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单纯的认、读、练等常规机械的模式中学习。这样的学习又苦又累,且效果很差,忽视了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快感,打击了学生识字的信心,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改变这一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第一目标。作为一线老师应更好地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精神,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营造自主求知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主动识字和积极思考,变"厌学"为"乐学",让学生在愉快的识字活动中获得信心,从而成为识字的小主人。
一、 课堂识字有"乐"
识字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与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主要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采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汉字像一首首简炼的诗、一幅幅优美的画、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明快的口诀般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协调这一矛盾。
如"游"字,学生经常把它的右边写成"放",不管老师怎样分部件讲解,用彩色粉笔把两者的不同之处标出加以区分,可结果还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在是分部件讲解和彩色粉笔标出区别缺乏趣味性。而有的老师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办法,比如把它编成了一句安全教育标语:大人( )带着孩(子)方可去水池游泳。这样,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游"字,并把它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寻欢作乐",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解决识字教学与认知规律之间的矛盾,才能引领学生信心百倍地进入识字的乐园。
二、 练习作业有"乐"
识字容易回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师必须经常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如果一味让学生把生字抄五遍、十遍,那么学生只会消极应付,这样的巩固练习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只有根据儿童喜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寓枯燥乏味的练习于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之中,才能使儿童在欢乐与成功中获得自信,这样的练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在小学低年级练习中"一字开花"是常见的习题。它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点"展开联想,练习时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就像一朵正在开放的花,这种游戏性的作业,不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是激活旧知、再现旧知、复习旧知、巩固旧知甚至是运用旧知的过程。为了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我们可以将"一字开花"继续扩展,推广为开"字花"、"成语花"、"谚语花"、"谜语花"、"名人花"、"古诗花"等等,凡是和"中心点"有联系的事物都可以拿来"开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突出重点,增加弹性,加强"开放"的效果与力度。
如让学生给"马"字"开花",可能这样布置作业:看谁开的"花"既漂亮(花瓣多),又丰富(种类多)。练习时,要求学生围绕花心画出花瓣,能写几个就画几片花瓣,能联想到跟"马"有关的几个方面就开几朵花。为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推地一步,还可以将学生的字花剪下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制成一棵棵字花树。我想孩子们看着自己制作的字花树肯定会非常有成就感受,学习汉字的兴致会更盎然,也就更有信心学会学好汉字了。而此时的开花过程则成了一种"智力活动",成了一种"精神生活",成了苏霍姆林斯基当年追求的一种情与智高度整合的"理想境界"。
三、 课外识字有"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不仅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延伸了课堂识字的时空,也是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识字量的重要渠道。如能有效地利用生活这个广阔的识字空间,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就感,从而使其成为学生识字信心的"源头活水"。
如把身边人的姓名这一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学生材料,给它们注上拼音,套上标准的四线格、田字格打印出来,然后贴上各人的照片,将教室的一面墙布置成"识字墙",让学生去认读。因为读的是小伙伴的名字,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孩子还兴致勃勃地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名字中的字以及名字的意思。孩子们一得空闲就乐陶陶地读着识字墙上的名字,有些孩子还让父母帮助以家庭姓名为资源在家里也布置了一堵识字墙。
将身边人的姓名这一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因素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心理状态下愉快地认字。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孩子们认识的就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生活识字的兴趣得以激发,识字的途径得以拓展,识字的数量得以增加,"多认少写"的精神得到落实;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总之,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快乐的制造者,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到愉悦,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识字的方法,而且能运用识字方法认识更多的汉字,使他们在识字的广阔天地中纵横驰骋,从而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声自豪地说出"我能行!""我真棒!"
参考文献:
包南麟:《小学语文老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