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缘何没走多远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最近到越南、柬埔寨走了一趟,回来写了一篇文章,说是在那两个国家除了能看到一些中国商品之外,似乎看不到中国的其他“形象”。街头那些大幅广告,多是日本韩国的产品;与当地人士交谈,也体会不到想象中的“中国热”。中国形象似乎并没走远。
  朋友是在刚刚看了国庆大阅兵后出门的,难免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可以说,在越南、柬埔寨的经历,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中国形象在周边的影响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吗?这是朋友提出的疑问。我想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那就是,我们靠什么在周边塑造中国形象?即便有一天,中国产品的广告遍布周边国家,恐怕也未必意味着一个深入人心的中国形象树立了起来。
  前些日子与一位美国学者交谈,他认为中国在周边很容易扩大影响,因为佛教和儒教是相通的。但他并不知道,如果要说佛教和儒教的影响,很可能是周边影响中国,而非中国影响周边。因为无论是儒教在韩国、在日本,还是佛教在东南亚,似乎都比在中国更有根基,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也更有一种历史的延续。很多东西,是人家向我们输出,或者是人家要搞了,我们才觉得自己应该拾起来,就立马去博物馆或图书馆里翻找。那位美国专家不理解,说在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在烧香拜佛,怎么能说没有影响力呢?我说你去问问那些人,有多少人能给你说出个佛教或者道教的ABC来。不用多说,大家都会明白,恐怕没有几个人是在做内心深处的道德反思吧?
  这些年来,中国的出口在不断增长。不是有人说,某国的人民已经24小时都离不开中国商品了吗?但国家形象这个东西最终并不是由商品决定的,而是由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决定的。一个国家,只有到了道德理念、价值观念这些东西能够被别人仰慕和认同,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有品格、有地位,才能得到尊重。欧洲那些小国,能够得到世人的尊敬,不仅因为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很福利,也因为它们生活得很道德。一个没有道德影响力而只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只能让人家害怕,不会让人家认同,更不会让人家喜爱和尊重。
  在当今这个世界,实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当大家都不愿意和你玩,甭管你的实力有多强,你也玩不好。如果说以前的强国主要是靠实力,那今后的强国将会更多地依靠道德来扩大影响力。软实力这个词如今很时髦,但软实力的核心就是道德观。中国形象最终要在周边产生更深入的影响,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自己的社会里形成一个有自信、有自尊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其他文献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日前举行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近日隆重举行。颁奖仪式上,歌剧《雷雨》、话剧《秀才与刽子手》、昆曲《长生殿》、电影《赤壁》等16部作品获得“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芭蕾舞《秋》、中国舞《恰同学少年》、杂技《四人造型》等25部作品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陈燮阳、秦文君、余红仙、黄蜀芹、焦晃、奚美娟、张静娴、宗福先等17位
期刊
整个冬天都没有回过上海。虽然今年北京的天气格外的冷,却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些有趣的人好玩儿的事以他们那燃烧着的创意把我和我的梦想滞留在这个城市。腊八那天,我的 “影子的戏院”所在的798艺术区搞了一次艺术家露天派对,一晚上除了几尊表现主义的冰雕不惧低温在零下十五度的雪地上狂撒野,艺术家们全都喝着红酒隔着玻璃齐齐仰望北京格外澄澈的星空。  我一个做上海音乐的上海朋友,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北漂生活回去上海住
期刊
近几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越来越亮眼的字眼。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再次要求“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提高”。回首近十年,中国文化确实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幅幅中国文化忙碌着“走出去”的景象络绎不绝。然而倘若仔细观察,热闹风景线的背后却藏着诸多尴尬。与外国院团“走进来”相比,中国团队的“走出去”便显
期刊
贺友直,上海画家、连环画泰斗,日前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美术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并由中国美协承办的国家级美术最高奖,含“创作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三个子项。对于此次获奖,近90高龄的贺老十分宁静,也很满足。    是英雄不问家世  贺友直,1922年11月生,浙江镇海人。史书载,浙江文人的祖先迁移自北方,带着北方人的倔强和奋争精神。
期刊
在艺术界,诸如夫妻同台、子承父业,“同吃一行饭”的似不足为奇。但一对同胞兄妹,同在一个戏曲剧种,同登一舞台,同唱一出戏,却鲜有所闻,他们就是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杨华生和绿杨——一对难得的“兄妹档”。  从《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伪警察“三六九”与女流氓“二房东”,到《糊涂爷娘》中丈夫孙平与其小市民气十足的妻子朱娟,他们塑造的形象已深深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许多观众颇为关心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和近况,为此,捎着大
期刊
上海文艺界有着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艺术之家——父亲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界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中国戏剧导演大师,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戏剧——新时期话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活跃在上海戏剧界的近十年间,导演剧目多达40余出。大儿子26岁执导话剧便荣获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奖,赴美留学并受邀执导英语影片,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好莱坞华人导演。小儿子在电影学院拍摄的学生习作便获得美国奥斯卡电影学院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期刊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只赚钱不做梦,既然“戏剧编剧”这个行业本身已如文艺批评家毛时安所说,像老虎熊猫一样临危待救,而年轻人又是任何职场里机遇和报酬都最弱势的那一群,于是,在做这次采访以前,我们是做好准备要听到很多抱怨的声音的。然而事情出乎预料,接受采访的青年编剧们确实都提到了经济的窘迫,然而他们首先呼吁的却是:能否得到充分的平台和机会;首先关心的亦是:行业的未来和戏
期刊
全世界的唐人街似乎都是由一个设计师和他的同一张图纸决定的:以高大的牌楼作为它的空间起点,用诸如“德备天下”或“中华一心”的题写来昭示种族意义。蹲在带有铭文的底座上的石狮,以深不可测的目光斜睨着世界。此外是用琉璃或类似的筒瓦覆盖的屋顶、花岗石板铺砌的狭窄道路,以及高悬的中式餐馆门外的红色灯笼。而在它的尽头,是另一座牌楼和另一对石狮。说着广东话的体形矮小的中国人在其间行走,像拥挤在一座孤立无援的古代村
期刊
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说我的创作在甘肃起步的,又在河北省生活过六七年,后来定居天津——在天津作协领薪水十几年,为什么作品大都发表在上海?他们尤其觉得奇怪的是,上海的文学以新洋奇著称,以“海派”著称,独领风骚,而我的写作传统、土气、无空灵之感,为什么能在上海发表?我说不知道,我自己也糊涂。最终想出来“缘分”两个字:可能我与上海有什么神秘的缘分吧。  我写第一篇小说是1979年,还是我在甘肃生产建设兵
期刊
谢晋导演不久前蓦然离我们而去。在仰视大师西去背影的时候,不由浮起二十余年前的一桩关于“谢晋电影模式”争论的公案。争论发生在谢导事业如日中天、其声名趋于巅峰状态之时。青年评论家朱大可的一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以颠覆权威的架势,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在当时文坛引起的震动,中年以上的读者耳熟能详,在此不赘述。不久前得知:当其时,谢导的心理压力很大,而朱大可则云当时所受外界压力也很大。  对某类电影艺术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