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校核心价值观中的“裂痕”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基于这个时代前提,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学校价值观建设特别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紧迫性。笔者有机会参与相关主题的研讨会,走访了一些中小学校,听了校长的讲话,看了学校的相关资料(许多学校都有一整套学校发展规划,其中明确阐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一般来讲,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领导层经过反复论证形成的,明确体现着他们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但是,问题在于,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否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深度理解?
  在此,我们将学校生活中个体成员的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排斥或冲突现象比作“裂痕”。虽然这种“裂痕”在学校生活中每天都存在着,但因其太常见,所以并未引起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在此,笔者愿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放大这种“裂痕”,透视其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校长们的关注和思考。
  
  [案例]“感恩”乎?
  
  S中学的新校舍是当地政府重点投资建设的。张校长亲自参与了新校舍的设计,他当初就想在一进校门的主楼前建一个既反映学校价值追求又有教育意义的校园雕塑。考虑到这个雕塑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张校长非常慎重,当时并没有草率作出决定。因此,在全体师生搬入新校址的时候,一走进校园,直扑眼帘的是主楼前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地。以前这所学校的师生多年生活在市中心一个空间有限的校园里,不可能在学校看到这么一大片绿色。这片绿地令师生赏心悦目,来访的客人也对这片大草坪啧啧称赞。
  张校长一向很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他认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他深知,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并非短时之工,而那些能够反映学校价值追求的有形的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是能够较快出效果的。于是,张校长和几位校领导商量后,决定在主楼前那片草坪上建一个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校园雕塑,并商定以“感恩”为主题,取古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意。学校专门请当地一家著名的设计院来设计“涌泉池”,在征求了一些老教师的意见后,对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然后利用暑假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工程。
  开学了,师生走进校园,原来令人赏心悦目的那片绿色被一个硕大的水泥建筑取代了。这个建筑的上半部像一只飞碟,下半部是一个喷水池,喷出的水柱有不同的高度,落在池中的水又飞溅起大小浪花,极有动感。尽管也有教师说,还是原来的绿色“养眼”,但是,大多数教师看到雕塑上有校长的亲笔题词及短文,还是能够体会校长的一片良苦用心。
  不久后的一天,语文组的李老师在才比改学生的随笔中发现,许多学生都非常怀念那片绿色。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开学后,一进校门,发现熟悉的草地不见了,代之以‘涌泉池’,心中就有一点失落。那是一段我再也无法找回的绿色记忆。更何况,这个池子只是开学那天喷水,以后就没有一点水了,在烈日之下,它只是一个沉闷的水泥池子。难道校园里还少这样一个水泥建筑吗?再说,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便它在喷水,我也还是心烦,怎么看都觉得它像一个沸腾的火锅。”
  李老师知道,有类似情绪的,在学生中不是少数……
  
  [分析]谁之价值观?
  
  “感恩”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范畴,而且也被现代社会广泛认可。一些校长希望把诸如“感恩”、“尊重”、“关心”等主题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这本无可厚非。本案例中的张校长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才期望通过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总的来看,学校价值建设主体的缺失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内容上讲,领导班子所确定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在本校缺乏深厚的基础,师生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过程中缺位。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土壤”首先是学校的人文氛围,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笔者曾经访问过加拿大的一所中学,这所学校不仅在行政办公区墙上的橱窗里陈列着该校从1954年建校至今每一位校长的照片,而且在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悬挂着全体教职工的照片和每一届毕业生的照片。站在那些校长的照片前,我凝视着那正在思索的眼睛、那充满慈爱的笑容;站在学生的照片前,我欣赏着一张张充满稚气的笑脸,这些可爱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人了,但他们的笑脸却永远地定格在这里。我相信,这所学校“尊重传统”的价值追求也由此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在此笔者想强调的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从本校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而非移花接木的产物;同时,它的生长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价值建设主体对学校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进行深度理解与积极体认的过程,是多主体共同选择的结果。
  如果多主体中的某些主体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那么,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然会出现“裂痕”等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张校长和几位校领导商量后,未经师生讨论,即决定以“感恩”为主题,在校园中建一雕塑,反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感恩”是不是能够较好地反映本校的文化传统?即使答案是肯定的,也还存在一个多主体认同和转化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张校长特别缺乏的是与师生、特别是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因为就“感恩”这一主题来说,校长和教师以成年人的人生体验,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但是,在生活中享受太多恩情的学生们却很难真正体会“感恩”的深意,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就需要深度沟通。比如:校长可以向学生讲自己对“感恩”的体认,并启发学生以他们的独特方式表达自己对“感恩”的理解。这样,学校核心价值观选择的过程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此过程中会逐渐达成一种共识。也只有这样,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才能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并影响全校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第二,从形式上讲,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以何种物质载体来表达更为恰切,师生也缺少发言权。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我们应努力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事实上,以何种物质载体表达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寻找一个有特点的、能恰切地表达学校核心价值观之内涵的符号形式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认同。
  遗憾的是,在上述案例中,这种多主体的参与和认同极其缺乏。校长在选择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符号表达方面,特别缺少对学校价值建设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尊重。比如:校园雕塑方案尽管经过了几番讨论与修改,但是,参与其中的唯独少了一个群体——学生。试想,如果那个方案展示给全校,师生,并让师生讨论、投票,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在对上述案例作出简要的分析后,笔者还建议,学校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与建设中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尊重传统,重视实践。
  比如:学校可以从本校的故事中提炼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存在于全体师生心中并体现在行动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不断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核,是学校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师生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的叙事中,活在师生的记忆里,显现在他们的行动中。所以,对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是体会与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访谈其实就是校长在日常生活中与教师和学生的聊天。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往往隐含着他们的价值判断。
  同时,校长应努力使文本化的学校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自觉实践。只有这样,一所学校才算得上真正形成了其核心价值观。
  总之,在学校中,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矛盾,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学校核心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因此,学校在形成核心价值观方面,既要尊重学校的文化传统,又要引导学校的每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来,以避免“裂痕”现象的产生。
  
  编辑:许丽艳
其他文献
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里,七年级英语教师丹尼尔因故离职,学校决定由伊丽莎白接任他的工作。寒假期间,在与丹尼尔老师完成工作交接之后,伊丽莎白给班里每位学生的家长发了如下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  或许你已经知道,从下学期开始,你孩子的英语课堂上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孔。请允许我向你作自我介绍:我叫伊丽莎白,在本学年余下的日子里,丹尼尔老师将离职,由我来接替他的工作。我渴望着开始我在新班级的工作,期待着与
课外补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旨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各种培优补差活动。课外补习广泛存在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这些国家有着厚重的儒家文化传统,并且普遍采用竞争性考试来筛选学生,因此学生读书升学的压力极大。学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更多的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补习。  研究表明,课外补习的规模在一些国家有不断扩大之势,如韩国的家庭补习支出占GDP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1.2%增至199
她坐在教导室里,有些怯怯地望着教导主任,紧闭的双唇微微地翕动了几下,终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我要请3天假,可以吗?”   教导主任面有难色:“你的要求,我应该答应。可是,你是知道的,学校调课很困难。你一个人五天教18节课,你要是请3天假,全校教师都要为你一个人服务。   她非常了解学校的情况,她一旦请假就会造成教学上的混乱。记得上次她参加全省比赛,学校有关部门就为调课的事伤透了脑筋,结果,有几节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当时,大多数学生正在上课。这意味着在死伤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是学生。仅以此次地震重灾区什邡市为例,全市共有8所中小学教学楼完全坍塌,上千师生伤亡。而什邡市民主中心小学的教学楼也完全垮塌,但只有11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  什邡市民主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共有3层,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全校共有500多名学生在楼内上课。地震发生后,全校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师毕业后,我先后从事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和管理工作十几年。工作之余,我不辍自学,终于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这座我梦中的学术殿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教育应该深入到基层”,带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2001年9月,我又开始了博士阶段的理论研究与中学管理实践的双重奔波。我穿梭于大学和中学之间,既做研究人员,又当校长,时时感受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所带来的双重快乐与困惑。低起点的学术经历,
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学生干部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学生干部“腐败”现象的表现  有些学生竞选班干部,不是抱着为同学服务的态度,而是为了享受当上班干部的许多特权,这些学生往往感觉自己优越于其他同学。还有一些学生在选举时拉帮结派,在背地里对同学施以小恩小惠,拉取选票,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当上了班干部,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另外,有部分学生当上班
(接第七期)  科学课的分层教学——为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科学课就是培育科学精神的课。”巴斯盖特学校的科学课程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基础、中一、中二、高一、高二。学校认为,科学课应重视学生的观察过程,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八年级的科学课程,分别在两个实验室上。两个实验室中间的房子是仪器室。从一个实验室经过仪器室,就
拍摄地点:四川成都青羊区草堂小学  拍摄主题:诗歌之路  以诗圣的居所命名的小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诗歌底蕴。校园中处处弥漫着诗歌的味道,大到亭台楼阁,小到笔墨纸砚,上到天花板,下到足底砖,无一处无诗,无一处不景。人在诗上走,诗在心中留,徜徉其间,吾心醉矣!    (编辑 孙金鑫)
近年来,在青羊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硬件资源的非均衡状态已经得到根本改变,教师资源配置的欠合理成为我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典型特征。如果说教师的无序流动是导致教师资源配置欠合理的重要原因,那么政策与制度的因素则是决定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均衡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我们重点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在这一从基础问题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逐步破解难题的螺旋递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这
最近接触韩国心理医生提出的“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禁不住拍手叫好。我很欣赏她的那句深刻而智慧的话:“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们必须要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乃至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乏为一个良好的忠告。   “慢速培养”并不意味着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对他们的成长漠然置之。相反,它更需要我们具备等待的智慧,需要我们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