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外宣英译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政策方针的认识和中西方的互动交流,其利害关系,不言自明。故本文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从目的论出发对其中典型的翻译现象进行解释,尝试挖掘目的论指导外宣翻译的潜力。
【关键词】目的论 目的原则 外宣翻译
一、引言
政治外宣文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严肃性以及典型中国特色语言,英译过程必然障碍重重。然而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多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尽可能表达足够的信息。
二、目的论
由维米尔提出的目的论重点解释了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处统摄地位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要与原文在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但两者并非一定要在功能上等同。这凸显出目的论优势在于允许译文因翻译目的和翻译委托而异。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且迎合译文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忠实原则强调原文的信息、译者对的阐释以及译者表达的信息之间必须忠实。
三、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1.目的原则。从目的原则视角分析比照例文,不难发现译者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准确无误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1)增词译法。增词译法是为了使译文尽可能与原文信息,效果,功能对等而在译文中增添的非加不可的词语。
1)“三公”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四风”formalism, bureaucracy,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例1)中的缩略词 “三公”“四风”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典型政治用语,若直接音译,西方读者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为使目的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信息,译文中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释性信息,且因此类特殊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切对应词汇,只需提供阐释性翻译即可,该词本身不一定要译出。
(2)抽象译法。根据冯庆华(2010),抽象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有必要把原文中有具体意义和具体形象的单词和短语习语进行抽象化处理。
2)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All these efforts reassured the market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比对例2)不难发现原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有铺陈渲染色彩。译者并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而是采用抽象译法弱化原文形象,利用客观简洁的手法来取代原文渲染铺陈的手法化虚为实。译者一则充分考虑到这些比喻表达并不为与我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迥异的西方大多数读者所熟知,二则考虑到外宣翻译需准确无误传达原文信息的基本要求,有力避免了原文如直译所带来的假大空之感。三,译者还顾忌了英文行文习惯,使译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非常具有可读性。
(3)省词译法。省词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删除那些细小繁琐重复的信息。这不仅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且能更好地迎合目标读者的期待,使译文更易接受和理解。
3)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
There was overseas speculation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have a “hard landing.”
4)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升。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例3)、4)中“……的声音”“扩大”和“提升”的意思上下文中皆有体现,略去未译简洁明了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2.连贯原则。翻译政治外宣材料时,译者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行文习惯及目标读者的需要,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地道、流畅自然,无晦涩难懂的中式英文表达。
3.忠实原则。下面例5)中,译者严格遵循外宣翻译贴近原文的原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这种高度忠实性也是由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类似例子繁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5)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
We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 improve quality, 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值得一提的是例6)综合运用了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原文“舌尖上的安全”套用中央电视台热播美食纪录片名称——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新颖独特,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机械地套用 a bite of Safety 这种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硬译,而是为了让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并了解中国国情以达到外宣的目的,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译出,而bite 一词的使用又尽可能地彰显了与原文的紧密联系,在遵从目的法则的同时又考虑到忠实法则,可见该译文的可行性以及译者做时政外宣翻译时游刃有余。
6)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四、结语
外宣文本事关国家大事,其翻译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形象的塑造和与外国交流顺畅与否,重要性不言自明。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时政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价值绝不止于此,有待学者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外宣翻译“译 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2012(2): 40-43.
[2]贾毓玲.从断句谈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可读性[J].中国翻译,2014(4):110-112.
【关键词】目的论 目的原则 外宣翻译
一、引言
政治外宣文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严肃性以及典型中国特色语言,英译过程必然障碍重重。然而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多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尽可能表达足够的信息。
二、目的论
由维米尔提出的目的论重点解释了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处统摄地位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要与原文在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但两者并非一定要在功能上等同。这凸显出目的论优势在于允许译文因翻译目的和翻译委托而异。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且迎合译文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忠实原则强调原文的信息、译者对的阐释以及译者表达的信息之间必须忠实。
三、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1.目的原则。从目的原则视角分析比照例文,不难发现译者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准确无误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1)增词译法。增词译法是为了使译文尽可能与原文信息,效果,功能对等而在译文中增添的非加不可的词语。
1)“三公”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四风”formalism, bureaucracy,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例1)中的缩略词 “三公”“四风”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典型政治用语,若直接音译,西方读者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为使目的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信息,译文中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释性信息,且因此类特殊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切对应词汇,只需提供阐释性翻译即可,该词本身不一定要译出。
(2)抽象译法。根据冯庆华(2010),抽象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有必要把原文中有具体意义和具体形象的单词和短语习语进行抽象化处理。
2)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All these efforts reassured the market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比对例2)不难发现原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有铺陈渲染色彩。译者并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而是采用抽象译法弱化原文形象,利用客观简洁的手法来取代原文渲染铺陈的手法化虚为实。译者一则充分考虑到这些比喻表达并不为与我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迥异的西方大多数读者所熟知,二则考虑到外宣翻译需准确无误传达原文信息的基本要求,有力避免了原文如直译所带来的假大空之感。三,译者还顾忌了英文行文习惯,使译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非常具有可读性。
(3)省词译法。省词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删除那些细小繁琐重复的信息。这不仅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且能更好地迎合目标读者的期待,使译文更易接受和理解。
3)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
There was overseas speculation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have a “hard landing.”
4)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升。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例3)、4)中“……的声音”“扩大”和“提升”的意思上下文中皆有体现,略去未译简洁明了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2.连贯原则。翻译政治外宣材料时,译者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行文习惯及目标读者的需要,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地道、流畅自然,无晦涩难懂的中式英文表达。
3.忠实原则。下面例5)中,译者严格遵循外宣翻译贴近原文的原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这种高度忠实性也是由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类似例子繁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5)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
We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 improve quality, 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值得一提的是例6)综合运用了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原文“舌尖上的安全”套用中央电视台热播美食纪录片名称——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新颖独特,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机械地套用 a bite of Safety 这种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硬译,而是为了让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并了解中国国情以达到外宣的目的,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译出,而bite 一词的使用又尽可能地彰显了与原文的紧密联系,在遵从目的法则的同时又考虑到忠实法则,可见该译文的可行性以及译者做时政外宣翻译时游刃有余。
6)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四、结语
外宣文本事关国家大事,其翻译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形象的塑造和与外国交流顺畅与否,重要性不言自明。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时政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价值绝不止于此,有待学者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外宣翻译“译 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2012(2): 40-43.
[2]贾毓玲.从断句谈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可读性[J].中国翻译,2014(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