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幸福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劳动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以生命幸福为终极宗旨。劳动教育实现生命幸福应遵循两条行动原则:一是劳动教育创造幸福的逻辑,二是劳动教育成为幸福的逻辑。劳动教育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象在劳动教育各类活动中有产生一种正向积极的主观感受程度,具有主体能动性、直面现实性、注重正向性、体现时代性的特征。通过教育者自身素养的提升、愿景与需求、教育对象的时代召唤、润育与熏陶,教育环境的优化完善,同进与共享,多维力量协同性推进等途径实现劳动教育幸福感。
关键词:劳动教育;自由幸福;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由幸福是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追求自由幸福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使命就是保障每一个个人追求和实现自由幸福。而幸福不会凭空而来,是通过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在小学教育劳动教育中,也应体现这种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有幸福感,劳动过程要有幸福感,劳动成果要有成就感。
一、劳动教育现状。
传统的劳动教育过于强调劳动的结果,强调劳动过程中的规范化,强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苦的精神,而不重视关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幸福感。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认为劳动就是要身心疲惫,劳动会很辛苦,从而产生不喜欢劳动的负面情趣。而看不到劳动的另一面: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成果。劳动是幸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二、怎样提高劳动教育的幸福感
该如何培养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幸福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育对象时代的召唤,提高幸福感。在生活中,许多废弃物还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节约资源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比如《蒜的第二春》的教学。从提出疑问,讨论种植步骤,实践操作几个环节入手,到最后顺利地完成了大蒜的种植。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步骤,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了解工具的使用,知道大蒜的根是可以继续利用的,以及通过亲自种植完成了蒜的生命延续,很好地体现了劳动教育精神。体现了环保绿色、废物再利用的理念。也是一堂种植课。还可以比如塑料瓶、塑料袋的再利用,麦秆的再利用都属于此类课。学生通过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体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也是新时代的召唤,从而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2、愿景与需求得到满足,产生幸福感。塑料吸管、一次性筷子、纸杯等是一次性的,如何减少和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呢?如《以竹代塑,“自制吸管”正当时》的活动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段视频展开,基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塑料吸管入手开展教学。让学生按照制作流程不断地切割、打磨、清理,最終制作出竹制吸管。又是吸管,还可以当筷子。体现了环保、限塑的理念,环保绿色,是一种创新的劳动,也是一堂手工课。再比如木根、竹根、石头的重新刻画,让它们产生更多的附加值也是一种创新劳动。这样的劳动可以跟美术相结合。还有比如树木、竹子的制作家具也是一种创作。现实中产生需求,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又满足了这种需求,这也是一种幸福。自从植物种植以后,就有了一种愿景与需求,比如在比如种植植物。种小西红柿,种子入土后,盼着它能早日发芽,发芽后盼着它能早日长大,长大后盼着能早日开花,开花后盼着能早日结果,结果后能早日变红。由于这一种愿景与需求,使大家能尽心管理和照料小番茄,从而充满幸福感。
3、家乡劳动教育的润育与熏陶 产生幸福感。 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很有特色的产业。还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说明不同的地域生产劳动对象也似不同的。这些多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不可多得教育内容。如 《学习组装手电筒》在课上,直接出示一堆手电筒原材料,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以此导入,直截了当同时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在活动部分通过微课讲解手电筒的组装,让学生体会到了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快乐,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多媒体运用非常巧妙。结合家乡特色产业,为家乡提早培养了一批合格劳动者,同时也是手工劳动。比如靠近海边、湖边的有《鱼鲞的制作》、《虾干的制作》、《给螺蛳剪尾巴》等。住在山上可以搞《种植黑木耳》、《采茶》等。也可以与家乡特色产业相结合,如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小五金,温州的纽扣等。通过从小环境的润育与熏陶,知道自己家乡人民生产些什么?要经历哪些劳动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能够在课堂里学到父母乡亲们都在进行的生产劳动,同时同组同学进行相互合作,相互改进,完成生产任务。是一件幸福感十足的事。
4、同进与共享 给学生带来幸福感。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选择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制作清明果》,让学生从“制作清明果,你要做什么准备”出发,引导学生知道制作清明果的材料、工具、制作步骤,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然后通过播放微课、让学生写制作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制作中要注意些什么。最后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清明果,体会到了劳动后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了劳动技能。像这类劳动还有制作粽子、制作汤团、制作香袋等等。同时也是手工劳动课。通过同进与共享体验了劳动的幸福。
5、提升了劳动者自身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也就增加了学生的幸福感。比如原来不会种小番茄,而现在通过努力,学会了种小番茄,而且通过劳动知道了小番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爱惜粮食和热爱劳动,这些都能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劳动能力越强,幸福能力就越强,幸福感就越强。
三、结束语
通过教育者自身素养的提升、愿景与需求、教育对象的时代召唤、润育与熏陶,教育环境的优化完善,同进与共享,多维力量协同性推进等途径实现劳动教育幸福感。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生命幸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终极旨归及其行动逻辑 童宏亮 《西南大学学报》 2021.7
[2]自由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追求[J].宋玉波,程新平,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9.03
[3]新时代劳动教育幸福感的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 梁广东.于莎莎.潘月娟.胡美玲.唐博超 《绥化学院院报》 2020.12
关键词:劳动教育;自由幸福;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由幸福是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追求自由幸福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使命就是保障每一个个人追求和实现自由幸福。而幸福不会凭空而来,是通过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在小学教育劳动教育中,也应体现这种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有幸福感,劳动过程要有幸福感,劳动成果要有成就感。
一、劳动教育现状。
传统的劳动教育过于强调劳动的结果,强调劳动过程中的规范化,强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苦的精神,而不重视关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幸福感。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认为劳动就是要身心疲惫,劳动会很辛苦,从而产生不喜欢劳动的负面情趣。而看不到劳动的另一面: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成果。劳动是幸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二、怎样提高劳动教育的幸福感
该如何培养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幸福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育对象时代的召唤,提高幸福感。在生活中,许多废弃物还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节约资源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比如《蒜的第二春》的教学。从提出疑问,讨论种植步骤,实践操作几个环节入手,到最后顺利地完成了大蒜的种植。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步骤,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了解工具的使用,知道大蒜的根是可以继续利用的,以及通过亲自种植完成了蒜的生命延续,很好地体现了劳动教育精神。体现了环保绿色、废物再利用的理念。也是一堂种植课。还可以比如塑料瓶、塑料袋的再利用,麦秆的再利用都属于此类课。学生通过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体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也是新时代的召唤,从而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2、愿景与需求得到满足,产生幸福感。塑料吸管、一次性筷子、纸杯等是一次性的,如何减少和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呢?如《以竹代塑,“自制吸管”正当时》的活动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段视频展开,基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塑料吸管入手开展教学。让学生按照制作流程不断地切割、打磨、清理,最終制作出竹制吸管。又是吸管,还可以当筷子。体现了环保、限塑的理念,环保绿色,是一种创新的劳动,也是一堂手工课。再比如木根、竹根、石头的重新刻画,让它们产生更多的附加值也是一种创新劳动。这样的劳动可以跟美术相结合。还有比如树木、竹子的制作家具也是一种创作。现实中产生需求,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又满足了这种需求,这也是一种幸福。自从植物种植以后,就有了一种愿景与需求,比如在比如种植植物。种小西红柿,种子入土后,盼着它能早日发芽,发芽后盼着它能早日长大,长大后盼着能早日开花,开花后盼着能早日结果,结果后能早日变红。由于这一种愿景与需求,使大家能尽心管理和照料小番茄,从而充满幸福感。
3、家乡劳动教育的润育与熏陶 产生幸福感。 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很有特色的产业。还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说明不同的地域生产劳动对象也似不同的。这些多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不可多得教育内容。如 《学习组装手电筒》在课上,直接出示一堆手电筒原材料,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以此导入,直截了当同时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在活动部分通过微课讲解手电筒的组装,让学生体会到了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快乐,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多媒体运用非常巧妙。结合家乡特色产业,为家乡提早培养了一批合格劳动者,同时也是手工劳动。比如靠近海边、湖边的有《鱼鲞的制作》、《虾干的制作》、《给螺蛳剪尾巴》等。住在山上可以搞《种植黑木耳》、《采茶》等。也可以与家乡特色产业相结合,如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小五金,温州的纽扣等。通过从小环境的润育与熏陶,知道自己家乡人民生产些什么?要经历哪些劳动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能够在课堂里学到父母乡亲们都在进行的生产劳动,同时同组同学进行相互合作,相互改进,完成生产任务。是一件幸福感十足的事。
4、同进与共享 给学生带来幸福感。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选择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制作清明果》,让学生从“制作清明果,你要做什么准备”出发,引导学生知道制作清明果的材料、工具、制作步骤,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然后通过播放微课、让学生写制作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制作中要注意些什么。最后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清明果,体会到了劳动后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了劳动技能。像这类劳动还有制作粽子、制作汤团、制作香袋等等。同时也是手工劳动课。通过同进与共享体验了劳动的幸福。
5、提升了劳动者自身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也就增加了学生的幸福感。比如原来不会种小番茄,而现在通过努力,学会了种小番茄,而且通过劳动知道了小番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爱惜粮食和热爱劳动,这些都能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劳动能力越强,幸福能力就越强,幸福感就越强。
三、结束语
通过教育者自身素养的提升、愿景与需求、教育对象的时代召唤、润育与熏陶,教育环境的优化完善,同进与共享,多维力量协同性推进等途径实现劳动教育幸福感。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生命幸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终极旨归及其行动逻辑 童宏亮 《西南大学学报》 2021.7
[2]自由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追求[J].宋玉波,程新平,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9.03
[3]新时代劳动教育幸福感的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 梁广东.于莎莎.潘月娟.胡美玲.唐博超 《绥化学院院报》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