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进程在我国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增加經济收入,因此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关键词:少数民族 贫困地区 农村 留守儿童 广西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到其他地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地而未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比较简单,可分类为:1.单亲监护。父母双方中只有一方外出打工,子女一般由母亲留家照顾;2.隔代监护、委托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多由祖辈、亲戚照看;3.同辈监护。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多子女家庭,姐弟兄妹同辈之间相互照顾。同辈监护实质上是无人监护的一种;4.其他监护。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由社会热心人士、留守儿童的老师、志愿者等不定期照看的方式,如目前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试行的“代理家长”方式。
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口和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耕地质量低,人均耕地少,无特殊经济资源,距离城镇较远,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外出务工是农民增 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近两年贵州的公路、铁路交通网建设加快,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往来更加方便快捷,加剧了省内农民工大规模转移,在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一个亟需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的群体。
(一)疏于照顾导致的生活问题
1.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寨散落山间,多处于山水相绕、洞穴暗藏的自然环境。儿童的玩乐范围广阔且花样百出,复杂的山区环境和未知隐患给儿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祖父母力不能及,委托监护人则无暇顾及、重视不够,造成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措施不足。儿童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遭遇安全危害事故时极易导致伤亡。一部分无人看护而独立居住的留守儿童,利用柴禾生火或用电磁炉、电饭锅等自己做饭,生火、用电缺少监督和指导,一旦大 意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2.身体健康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必须自理生活或依靠年迈的祖辈。父母在外打工都是长久之事,留守儿童长期以白饭加土豆或白菜的日常饮食没有调配、缺乏营养,必然影响其成长发育。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当他们生病时能否被及时发现并救治是一个突出问题。
(二)接受教育和学业发展的问题。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所处的经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制约直接导致其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打工收入偏低,父母收入水平低致使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最终不利于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低教育水平结构。在贫苦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看护留守儿童的多数祖辈仅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对外界新事物基本没有接触机会。隔代看护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得不到督促和辅导,由此给留守儿童学业发展带来困难。
(三)远离父母导致的心理问题。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对做父母的人提出忠告: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然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正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心理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1.与人交往的态度。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得现在农村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群体中亦是如此。留守儿童不能每天与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玩耍,没有对家庭天然的依赖和 安全感。留守儿童缺少了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有些留守儿童封闭自己,不愿相信他人,不愿与人交往,以悲观的心态来看待外 界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遇到挫折。
2.反叛、极端的性格。少年儿童原本比较叛逆,缺乏父母关爱 和教育的留守儿童表现更明显。长时间缺乏父母管教,留守儿童生活的自由散漫、无约束,不愿听从长辈的说教,抵触老师的管教,更易形成诸多坏习惯。有一些留守儿童性格表现过于内敛、难以交流。另一些则是过度散漫,表现出脾气易怒、惹事生非的不端行为,致使长辈无法管教。这些心理和行为表明留守儿童内心缺乏信赖和安全感。
3.情绪和心理状态。父母是儿童倾诉、沟通、依赖的第一对象,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诸多情绪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抚慰,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父母无限的思念情绪。多数留守儿童在遇到生活问题、学习困难、个人烦恼时尤其渴望得到父母的抚慰和帮助。一些十三四岁心理稍成熟的留守儿童会对父母健康和安全、家庭经济条件产生忧虑,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内心压力。缺少父母的疏导,留守儿童无法寻求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压抑的情绪长期累积在心里,极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和接受教育方面的问题,单纯依靠家庭难以妥善解决,不妨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由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出资补贴留守儿童就读寄宿学校,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研究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势在必行。留守儿童群体已经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其生活、教育、心理等问题制定一套实际可行、持续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 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7B097。)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少数民族 贫困地区 农村 留守儿童 广西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到其他地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地而未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比较简单,可分类为:1.单亲监护。父母双方中只有一方外出打工,子女一般由母亲留家照顾;2.隔代监护、委托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多由祖辈、亲戚照看;3.同辈监护。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多子女家庭,姐弟兄妹同辈之间相互照顾。同辈监护实质上是无人监护的一种;4.其他监护。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由社会热心人士、留守儿童的老师、志愿者等不定期照看的方式,如目前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试行的“代理家长”方式。
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口和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耕地质量低,人均耕地少,无特殊经济资源,距离城镇较远,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外出务工是农民增 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近两年贵州的公路、铁路交通网建设加快,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往来更加方便快捷,加剧了省内农民工大规模转移,在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一个亟需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的群体。
(一)疏于照顾导致的生活问题
1.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寨散落山间,多处于山水相绕、洞穴暗藏的自然环境。儿童的玩乐范围广阔且花样百出,复杂的山区环境和未知隐患给儿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祖父母力不能及,委托监护人则无暇顾及、重视不够,造成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措施不足。儿童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遭遇安全危害事故时极易导致伤亡。一部分无人看护而独立居住的留守儿童,利用柴禾生火或用电磁炉、电饭锅等自己做饭,生火、用电缺少监督和指导,一旦大 意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2.身体健康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必须自理生活或依靠年迈的祖辈。父母在外打工都是长久之事,留守儿童长期以白饭加土豆或白菜的日常饮食没有调配、缺乏营养,必然影响其成长发育。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当他们生病时能否被及时发现并救治是一个突出问题。
(二)接受教育和学业发展的问题。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所处的经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制约直接导致其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打工收入偏低,父母收入水平低致使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最终不利于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低教育水平结构。在贫苦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看护留守儿童的多数祖辈仅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对外界新事物基本没有接触机会。隔代看护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得不到督促和辅导,由此给留守儿童学业发展带来困难。
(三)远离父母导致的心理问题。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对做父母的人提出忠告: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然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正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心理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1.与人交往的态度。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得现在农村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群体中亦是如此。留守儿童不能每天与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玩耍,没有对家庭天然的依赖和 安全感。留守儿童缺少了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有些留守儿童封闭自己,不愿相信他人,不愿与人交往,以悲观的心态来看待外 界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遇到挫折。
2.反叛、极端的性格。少年儿童原本比较叛逆,缺乏父母关爱 和教育的留守儿童表现更明显。长时间缺乏父母管教,留守儿童生活的自由散漫、无约束,不愿听从长辈的说教,抵触老师的管教,更易形成诸多坏习惯。有一些留守儿童性格表现过于内敛、难以交流。另一些则是过度散漫,表现出脾气易怒、惹事生非的不端行为,致使长辈无法管教。这些心理和行为表明留守儿童内心缺乏信赖和安全感。
3.情绪和心理状态。父母是儿童倾诉、沟通、依赖的第一对象,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诸多情绪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抚慰,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父母无限的思念情绪。多数留守儿童在遇到生活问题、学习困难、个人烦恼时尤其渴望得到父母的抚慰和帮助。一些十三四岁心理稍成熟的留守儿童会对父母健康和安全、家庭经济条件产生忧虑,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内心压力。缺少父母的疏导,留守儿童无法寻求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压抑的情绪长期累积在心里,极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和接受教育方面的问题,单纯依靠家庭难以妥善解决,不妨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由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出资补贴留守儿童就读寄宿学校,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研究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势在必行。留守儿童群体已经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其生活、教育、心理等问题制定一套实际可行、持续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 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7B097。)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