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富有创造力与启发性的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在本文中,笔者从趣味性、实践性与反思性三个方面,针对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途径与创新展开探讨,并力求以此为契机,推进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 优化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应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反思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般来说,笔者通过以下途径,设计趣味性作业:首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笔者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纸质作业转化成鲜活而生动的线上作业,利用图片、影像、声音、文字等,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其次,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虽然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数学知识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具象的。因此,笔者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象的生活问题相联系,从而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最后,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笔者将纯知识性的问题转化成游戏化的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作业的优化与创新。
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如果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则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相反,如果能对作业进行优化与创新,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是设计线上游戏作业。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加减法运算练习“包装”成“线上闯关”任务——学生肩负打败恶龙,营救公主的任务,前提是能够答对每个关卡中的问题,才能逐级通关,解救公主。在这种带有故事情节和“英雄使命”的线上作业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角色。二是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加法和减法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基础运算,笔者在作业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从而提升作业的趣味性。比如,创设“到超市购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物问题,从而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三是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针对加法和减法的内容,笔者设计结对游戏或小组游戏。比如,笔者设计“手指凑十”的结对游戏,两人轮流利用手指“互碰”做加法,最先凑到十的学生获胜。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也在做中学。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观察类作业。给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的奥秘。二是操作类作业。给学生布置操作类作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三是综合类作业。给学生布置综合类作业,使学生手、眼、脑、口并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物品,总结这些物品在形状上的特点,并尝试利用课堂上所学的剪、粘、折、拼等方法,实现这些物品在形状上的相互转换。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操作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和公式演算,计算校园草坪、操场、花坛等区域的面积。在学习“认识负数”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综合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生活体验等多种途径积累素材,以小组为单位,以“‘正’与‘负’的哲学”为题目设计手抄报,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负数”的概念及特点,还能了解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和人生哲理,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更提升了数学素养。总之,布置实践性作业能帮助学生创新数学学习形式、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从而以优化课外作业为契机,推进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设计反思性作业,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绝大多数教师布置的都是“结果性”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业),而不是“过程性”作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代表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设计反思性作业,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合学习成果、完善知识构架、提升学习能力。一是知识梳理类作业。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初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常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需要为学生布置知识梳理类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与整合,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二是错题回顾类作业。“错题”是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有的宝贵资源。无论是课堂上答错的问题,还是书本上写错的答案,抑或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错误念头,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某种错漏或不足。所以,笔者给学生布置错题回顾类作业,使学生通过回顾错题,对课堂所學内容加以补充与修正。三是课堂反思类作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方法。笔者给学生布置这类作业,是使学生在总结学习成果的同时能反思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以下反思类作业,使学生在反思中完善学习过程、巩固学习成果。一是知识梳理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以“分数除法”为核心词,以“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倒数”三个部分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对“分数除法”的内容加以总结与梳理。同时,要求学生以表格形式,对“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算法则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关于“除法”的知识脉络。二是错题回顾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整理“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分析原因并书写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改正错误、补充遗漏,进而完善知识架构。三是课堂反思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填写“学习自评表”,从学习态度、方法、成果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加以反思,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南漕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 优化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应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反思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般来说,笔者通过以下途径,设计趣味性作业:首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笔者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纸质作业转化成鲜活而生动的线上作业,利用图片、影像、声音、文字等,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其次,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虽然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数学知识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具象的。因此,笔者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象的生活问题相联系,从而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最后,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笔者将纯知识性的问题转化成游戏化的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作业的优化与创新。
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如果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则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相反,如果能对作业进行优化与创新,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是设计线上游戏作业。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加减法运算练习“包装”成“线上闯关”任务——学生肩负打败恶龙,营救公主的任务,前提是能够答对每个关卡中的问题,才能逐级通关,解救公主。在这种带有故事情节和“英雄使命”的线上作业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角色。二是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加法和减法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基础运算,笔者在作业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从而提升作业的趣味性。比如,创设“到超市购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物问题,从而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三是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针对加法和减法的内容,笔者设计结对游戏或小组游戏。比如,笔者设计“手指凑十”的结对游戏,两人轮流利用手指“互碰”做加法,最先凑到十的学生获胜。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也在做中学。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观察类作业。给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的奥秘。二是操作类作业。给学生布置操作类作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三是综合类作业。给学生布置综合类作业,使学生手、眼、脑、口并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物品,总结这些物品在形状上的特点,并尝试利用课堂上所学的剪、粘、折、拼等方法,实现这些物品在形状上的相互转换。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操作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和公式演算,计算校园草坪、操场、花坛等区域的面积。在学习“认识负数”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综合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生活体验等多种途径积累素材,以小组为单位,以“‘正’与‘负’的哲学”为题目设计手抄报,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负数”的概念及特点,还能了解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和人生哲理,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更提升了数学素养。总之,布置实践性作业能帮助学生创新数学学习形式、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从而以优化课外作业为契机,推进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设计反思性作业,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绝大多数教师布置的都是“结果性”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业),而不是“过程性”作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代表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设计反思性作业,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合学习成果、完善知识构架、提升学习能力。一是知识梳理类作业。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初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常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需要为学生布置知识梳理类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与整合,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二是错题回顾类作业。“错题”是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有的宝贵资源。无论是课堂上答错的问题,还是书本上写错的答案,抑或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错误念头,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某种错漏或不足。所以,笔者给学生布置错题回顾类作业,使学生通过回顾错题,对课堂所學内容加以补充与修正。三是课堂反思类作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方法。笔者给学生布置这类作业,是使学生在总结学习成果的同时能反思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以下反思类作业,使学生在反思中完善学习过程、巩固学习成果。一是知识梳理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以“分数除法”为核心词,以“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倒数”三个部分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对“分数除法”的内容加以总结与梳理。同时,要求学生以表格形式,对“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算法则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关于“除法”的知识脉络。二是错题回顾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整理“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分析原因并书写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改正错误、补充遗漏,进而完善知识架构。三是课堂反思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填写“学习自评表”,从学习态度、方法、成果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加以反思,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南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