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探究;巧妙以问引问,促进联想思考;设计问题梯度,养成分层思考习惯;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阐述高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以问引问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B-0087-0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引导探究,促进提升的关键。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和激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创新性思维,强化自身知识与能力。基于此,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提高高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与思路。为此本文探讨了高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探究
人不能自满,自满则会无所问、无所知,从而也不会有所进步。提问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知识领域存在的缺陷,了解还有无穷的知识、方法与思想需要学习,从而激励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生活问题、实际问题引导到数学教学课堂,把历史典故、有趣故事、多媒体方法、新旧知识矛盾等不同的因素融合起来,综合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依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打破已有认知结构平衡的状态,唤醒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教师引入军事上的“密码学”知识,将概率与密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创设故事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最早的密码学就是为了将要传达的英文进行加密,借助一定的字母替代方法来进行加密。可是利用26个字母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也就是说利用这26个字母的使用概率来进行计算,情报人员就可以很容易地破解密文。情报人员如何借助概率知识来编译和破译密码呢?”教师在此中,以故事的方式简单介绍利用概率进行解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概率的兴趣。教师这种在教学中引入典故、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热情,从而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巧妙以问引问,促进联想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基础等,以学生为本,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故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巧设问题,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并从问题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实践,进行探究,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符合数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以问引问的教学策略,以前面的问题作为铺垫,引出新的问题,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与探究,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促进联想和想象,把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在以问引问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由基础的小学学过的“1+2+3+…+100”这道题入手,巧妙地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思考,然后给出变式,如“1+4+7+…+100”等,并由此提问“这些数列有什么规律?如何总结出规律并求和”等总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到“等比数列求和”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与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进行对比,然后提问“对于1a+2a2+3a3+……nan这样的综合数列如何求和?”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以问引问,引导学生进行变换,学会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把已经学习过的等差数列知识融会到等比数列知识中,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从而得出解答方法,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各公式。
三、设计问题梯度,养成分层思考习惯
伽利略曾经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句话表明,转变科学思维是促进能力提升和科学进步的关键。由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逐步推进、延伸与拓展,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获得更深程度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梯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强化其能力与方法。
例如,在进行“数学归纳法”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可以设计梯度问题,鼓励学生去进行分层次分析,逐步探索与实践。教师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四、五、六边形它们各自的对角线条数为多少?”让学生作图分析,当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那么 n 边形对角线又怎么计算?”学生从求有限边形的对角线到求无限边形的对角线的过程中,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图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在五边形外一点,把该点与其他不相邻的点连线得到什么?”并作图,让学生通过这种“新增对角线”的方法,由此问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 n 边形新增一边就多出 n-2 条对角线”的规律。这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归纳、猜想、验证总结,得出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总条数为 n(n-3)/2。这种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的问题引导,自然地把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与证明过程,植入学生的脑海里。如果再结合多米诺效应来进行分析,那么这种引导就更能深刻地加快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养成分层思考的习惯。
四、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渐累积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感受是在已有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记忆。人对事物的认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环环相扣地设问,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知识拓展与迁移中的契合点与连接点,不断地完善知识的内在结构与网络。例如,在高中学习“空间几何”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分析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垂直判定、平行判定的相关知识,从这些问题中,一步一步地把学生深入到新知识中,提问“如何由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得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关系有几种,如何判定?”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拓展知识网络,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新课改教学思想,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问题入手,以问引问,对学生进行思路与方法的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拓展、创新,提升综合能力。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高中数学 以问引问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B-0087-0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引导探究,促进提升的关键。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和激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创新性思维,强化自身知识与能力。基于此,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提高高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与思路。为此本文探讨了高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探究
人不能自满,自满则会无所问、无所知,从而也不会有所进步。提问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知识领域存在的缺陷,了解还有无穷的知识、方法与思想需要学习,从而激励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生活问题、实际问题引导到数学教学课堂,把历史典故、有趣故事、多媒体方法、新旧知识矛盾等不同的因素融合起来,综合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依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打破已有认知结构平衡的状态,唤醒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教师引入军事上的“密码学”知识,将概率与密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创设故事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最早的密码学就是为了将要传达的英文进行加密,借助一定的字母替代方法来进行加密。可是利用26个字母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也就是说利用这26个字母的使用概率来进行计算,情报人员就可以很容易地破解密文。情报人员如何借助概率知识来编译和破译密码呢?”教师在此中,以故事的方式简单介绍利用概率进行解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概率的兴趣。教师这种在教学中引入典故、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热情,从而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巧妙以问引问,促进联想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基础等,以学生为本,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故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巧设问题,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并从问题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实践,进行探究,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符合数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以问引问的教学策略,以前面的问题作为铺垫,引出新的问题,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与探究,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促进联想和想象,把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在以问引问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由基础的小学学过的“1+2+3+…+100”这道题入手,巧妙地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思考,然后给出变式,如“1+4+7+…+100”等,并由此提问“这些数列有什么规律?如何总结出规律并求和”等总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到“等比数列求和”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与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进行对比,然后提问“对于1a+2a2+3a3+……nan这样的综合数列如何求和?”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以问引问,引导学生进行变换,学会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把已经学习过的等差数列知识融会到等比数列知识中,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从而得出解答方法,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各公式。
三、设计问题梯度,养成分层思考习惯
伽利略曾经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句话表明,转变科学思维是促进能力提升和科学进步的关键。由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逐步推进、延伸与拓展,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获得更深程度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梯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强化其能力与方法。
例如,在进行“数学归纳法”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可以设计梯度问题,鼓励学生去进行分层次分析,逐步探索与实践。教师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四、五、六边形它们各自的对角线条数为多少?”让学生作图分析,当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那么 n 边形对角线又怎么计算?”学生从求有限边形的对角线到求无限边形的对角线的过程中,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图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在五边形外一点,把该点与其他不相邻的点连线得到什么?”并作图,让学生通过这种“新增对角线”的方法,由此问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 n 边形新增一边就多出 n-2 条对角线”的规律。这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归纳、猜想、验证总结,得出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总条数为 n(n-3)/2。这种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的问题引导,自然地把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与证明过程,植入学生的脑海里。如果再结合多米诺效应来进行分析,那么这种引导就更能深刻地加快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养成分层思考的习惯。
四、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渐累积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感受是在已有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记忆。人对事物的认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环环相扣地设问,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知识拓展与迁移中的契合点与连接点,不断地完善知识的内在结构与网络。例如,在高中学习“空间几何”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分析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垂直判定、平行判定的相关知识,从这些问题中,一步一步地把学生深入到新知识中,提问“如何由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得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关系有几种,如何判定?”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拓展知识网络,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新课改教学思想,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问题入手,以问引问,对学生进行思路与方法的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拓展、创新,提升综合能力。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