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和实验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实践体会到,案例分析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技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探究性学习;知识本位;教师角色
在探究性学习中选择案例(或个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或放手交由学生自己探究,这是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能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技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要提高中学教学的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择须符合的特点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是真实性,即所选案例以及涉及的资料,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尤其应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处环境以及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中选择典型案例。三是可操作性,即所选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及探究能力,既要防止所选案例过于理论化、专业化,又要避免选题过于简单,应体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
二、案例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突破现行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例
案例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突破现行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例,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重新组合,注重能力的综合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仅涉及某一学科知识的案例是没有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是案例分析法的基本属性。因此,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延伸和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案例分析法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案例分析法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即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涉及包括课本在内的所有学习资源学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体验;二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即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它追求的是探究的过程体验,而不再是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所追求的学习结果;三是学习形式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增长才能;四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的方式不再仅仅是终结性的笔纸考试,还包括对探究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实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四、案例选定,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案例一旦选定,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首先是促进者。在这一角色的扮演过程中,要积极地旁观,随时掌握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其次应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调查、考察、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并升华为理性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调查、考察报告或论文等。第三应是合作者。在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并通过自己求真、务实、严谨的态度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探究过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探究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第四是开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学习)既无大纲也无课本,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五、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选择案例,确立课题。第二步,成立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提纲。研究提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成员和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第三步,收集相关资料,资料的来源包括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第四步,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开展分析研究。第五步,检验研究结果。第六步,撰写报告或论文。第七步,成果展示或交流,并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提交有关部门。第八步,总结与反思。
六、实施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实施案例分析法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下列倾向:一是简单化,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二是格式化,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应得到的结果以流程的方式事先告知,这样就达不到体现参与、追求体验的预期目标;三是规范化,用成人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苛刻要求,也背离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第二,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应淡化对结果的要求,允许结果或结论的多样性。第三,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记录探究日志,及时调整研究方法,避免走弯路。第四,不可忽视学生探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因为其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鑒,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五,受学生学识、能力、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独自完成一个案例的探究是很困难的,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或自由组合,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可采用评语加等级的方式评定成绩。第七,教师要注意案例的收集和分类,建立自己的案例库,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科特色、教师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各科实验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性案例。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应给它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实施,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学习)效果。
注:陈启洪,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地理特级教师、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理事、深圳市督学、福田区兼职督学、福田优秀园丁。主(参)编专业书籍60多本(册),发表专业文章100余篇,多篇论文分获全国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2007年应邀担任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培训授课专家,2008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专家团队。现任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校长。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探究性学习;知识本位;教师角色
在探究性学习中选择案例(或个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或放手交由学生自己探究,这是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能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技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要提高中学教学的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择须符合的特点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典型性,即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是真实性,即所选案例以及涉及的资料,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尤其应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处环境以及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中选择典型案例。三是可操作性,即所选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及探究能力,既要防止所选案例过于理论化、专业化,又要避免选题过于简单,应体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
二、案例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突破现行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例
案例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突破现行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例,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重新组合,注重能力的综合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仅涉及某一学科知识的案例是没有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是案例分析法的基本属性。因此,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延伸和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案例分析法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案例分析法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即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涉及包括课本在内的所有学习资源学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体验;二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即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它追求的是探究的过程体验,而不再是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所追求的学习结果;三是学习形式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增长才能;四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的方式不再仅仅是终结性的笔纸考试,还包括对探究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实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四、案例选定,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案例一旦选定,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首先是促进者。在这一角色的扮演过程中,要积极地旁观,随时掌握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其次应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调查、考察、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并升华为理性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调查、考察报告或论文等。第三应是合作者。在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并通过自己求真、务实、严谨的态度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探究过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探究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第四是开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学习)既无大纲也无课本,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五、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选择案例,确立课题。第二步,成立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提纲。研究提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成员和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第三步,收集相关资料,资料的来源包括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第四步,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开展分析研究。第五步,检验研究结果。第六步,撰写报告或论文。第七步,成果展示或交流,并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提交有关部门。第八步,总结与反思。
六、实施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实施案例分析法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下列倾向:一是简单化,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二是格式化,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应得到的结果以流程的方式事先告知,这样就达不到体现参与、追求体验的预期目标;三是规范化,用成人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苛刻要求,也背离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第二,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应淡化对结果的要求,允许结果或结论的多样性。第三,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记录探究日志,及时调整研究方法,避免走弯路。第四,不可忽视学生探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因为其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鑒,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五,受学生学识、能力、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独自完成一个案例的探究是很困难的,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或自由组合,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可采用评语加等级的方式评定成绩。第七,教师要注意案例的收集和分类,建立自己的案例库,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科特色、教师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各科实验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性案例。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应给它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实施,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学习)效果。
注:陈启洪,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地理特级教师、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理事、深圳市督学、福田区兼职督学、福田优秀园丁。主(参)编专业书籍60多本(册),发表专业文章100余篇,多篇论文分获全国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2007年应邀担任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培训授课专家,2008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专家团队。现任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