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都是把作文训练作为课文讲授的缓冲间歇带,没有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文教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难点、重点,教师随着兴趣随意命题,提几点要求,学生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学期下来,学生作文次数达到了,可是其作文水平又能如何呢?如此盲目无计划的写作指导,不但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在这里笔者就初中作文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1 方法引导,训练写作硬功
作文训练中历来就有“文无定法”之说,但我们要知道,虽文无定法,却贵在得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作文基本功训练。
帮助学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必须从字、词、句开始。词语的扩充、句子的组织、不同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注重。掌握一些作文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教学生使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组织学生多写作文片段。同时逐渐深入地教学生如何构思、立意、选材、组材等技巧。教会学生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布局结构方式,引导学生搭好文章的架子。所以作文训练之初,要经常在作文教学计划中安排比较多的作文方法引导,让学生写作文心中有“法”。
2 课外练笔,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作文要真实、健康、自主、创新。如何让学生的作文符合这些要求呢?让学生课外练笔至关重要。
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时,要特别提醒他们注意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未必写人人皆知的大事才是好文章,只要写出有意义,对自己或别人能构成一定影响的事情就行,事件虽小,但反映的问题,揭示的道理并不小,就达到了写作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
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有意识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学生多写随笔,要求他们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论校内校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虫鸟花卉,也不论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草一木,都可选来作为随笔的题材。自然万物、风土人情、社会的变化,不拘形式,长则长,短则短,自由发挥,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或抒情,或议论,一切皆由内容而定。把自己平时与人交谈、游览山水名胜、观看影视、闲逛街市、游戏运动、思想学习的情况,认真搜集,写进笔记,每天一篇。老师也要当面检查,检查中,采取全面肯定的办法,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引导他们如何修改。同时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把一个人独知的材料变为同学共知的材料,通过交流,能让他们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 阅读模仿,形成写作风格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直接取得写作材料。可是,由于人们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大量地阅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作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历史地理、天文地质、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稻菽麦菜等等都有广博的知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在课余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古诗词,在阅读的同时,还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模仿和借鉴。对那些已能娴熟驾驭文字的学生,尽管放开其手脚,鼓励他们多尝试、多创新。而对那些还不能自如写作的同学,引导他们从模仿入手,等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演变为“融会贯通”,作文自然而然就能上一个台阶。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并且王勃句较庾信句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模仿不是抄袭原文。模仿只是写作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模仿时要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4 写下水文,交流写作体会
写下水文,应当是备作文课必做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作文不写文章的情况,说:“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其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法教十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作文的经常动笔,十分必要。他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写“下水文”对于增强学生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既言教又身教。教师用“下水文”和学生交流,体现了对学生的真爱与尊重。学生在被尊重中萌生自觉,在被爱中学习爱人,进而爱老师、爱作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透过“下水文”,学生不仅悟到写什么和怎样写,而且受到老师积极的人生态度、美好的情感以及执着的追求这些精神方面的熏陶,收到学习作文、学习做人的双重效果。
和学生一起作文,老师身临其境,现身说法,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作文题目的设置到材料的选择、立意的确立及结构的安排,教师能够高屋建瓴,掌握评析的主动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同时教师经常练笔,自己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日积月累,那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需要勇于开拓,深入探索,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方法引导,训练写作硬功
作文训练中历来就有“文无定法”之说,但我们要知道,虽文无定法,却贵在得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作文基本功训练。
帮助学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必须从字、词、句开始。词语的扩充、句子的组织、不同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注重。掌握一些作文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教学生使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组织学生多写作文片段。同时逐渐深入地教学生如何构思、立意、选材、组材等技巧。教会学生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布局结构方式,引导学生搭好文章的架子。所以作文训练之初,要经常在作文教学计划中安排比较多的作文方法引导,让学生写作文心中有“法”。
2 课外练笔,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作文要真实、健康、自主、创新。如何让学生的作文符合这些要求呢?让学生课外练笔至关重要。
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时,要特别提醒他们注意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未必写人人皆知的大事才是好文章,只要写出有意义,对自己或别人能构成一定影响的事情就行,事件虽小,但反映的问题,揭示的道理并不小,就达到了写作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
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有意识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学生多写随笔,要求他们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论校内校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虫鸟花卉,也不论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草一木,都可选来作为随笔的题材。自然万物、风土人情、社会的变化,不拘形式,长则长,短则短,自由发挥,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或抒情,或议论,一切皆由内容而定。把自己平时与人交谈、游览山水名胜、观看影视、闲逛街市、游戏运动、思想学习的情况,认真搜集,写进笔记,每天一篇。老师也要当面检查,检查中,采取全面肯定的办法,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引导他们如何修改。同时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把一个人独知的材料变为同学共知的材料,通过交流,能让他们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 阅读模仿,形成写作风格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直接取得写作材料。可是,由于人们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大量地阅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作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历史地理、天文地质、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稻菽麦菜等等都有广博的知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在课余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古诗词,在阅读的同时,还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模仿和借鉴。对那些已能娴熟驾驭文字的学生,尽管放开其手脚,鼓励他们多尝试、多创新。而对那些还不能自如写作的同学,引导他们从模仿入手,等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演变为“融会贯通”,作文自然而然就能上一个台阶。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并且王勃句较庾信句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模仿不是抄袭原文。模仿只是写作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模仿时要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4 写下水文,交流写作体会
写下水文,应当是备作文课必做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作文不写文章的情况,说:“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其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法教十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作文的经常动笔,十分必要。他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写“下水文”对于增强学生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既言教又身教。教师用“下水文”和学生交流,体现了对学生的真爱与尊重。学生在被尊重中萌生自觉,在被爱中学习爱人,进而爱老师、爱作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透过“下水文”,学生不仅悟到写什么和怎样写,而且受到老师积极的人生态度、美好的情感以及执着的追求这些精神方面的熏陶,收到学习作文、学习做人的双重效果。
和学生一起作文,老师身临其境,现身说法,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作文题目的设置到材料的选择、立意的确立及结构的安排,教师能够高屋建瓴,掌握评析的主动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同时教师经常练笔,自己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日积月累,那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需要勇于开拓,深入探索,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