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输注冷沉淀对40例产后出血(PPH)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冷沉淀 产后出血(PPH)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ryoprecipit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 combin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是产科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ICU收治的产后出血病人往往因严重出血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上大多数需要及时输血和手术处理。产后出血患者大量的出血和组织损伤,凝血因子过多消耗。同时,临床上输入较多的红细胞悬液或库存血,使血液中凝血因子浓度更低,血小板减少,并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系统,影响凝血功能。临床上多有广泛性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我院重症监护室自2008年02 月~2010 年2 月共用冷沉淀治疗40例产后出血并发DIC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40例产后出血合并DIC患者中,年龄22~32 岁,平均年龄25 岁,其中单胎39例,双胎1例;初次妊娠22例,二次妊娠14例,多次妊娠4例;合并妊高症14例;自然分娩25例,剖腹产患者25例。DIC 诊断均符合内科学的“DIC 诊断标准”[1]:①血小板<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②血浆纤维蛋白原(Fbg)<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阳性),④PT 延长或缩短3 秒以上。
1.2 血液成分的制备 每200 ml 新鲜冰冻血浆(FFP) 制备的冷沉淀为1 单位(由商丘市中心血站按《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制备和供应,均符合部颁质量标准),-30℃贮存备用。
1.3 输注情况 40例患者共输用冷沉淀1440U 单位,最少20单位,最多70 单位,平均36 单位,同时配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直至凝血异常得到改善。
1.4 检测指标 对40例产后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行输冷沉淀前、输后第一天、输后第三天凝血四项结果及D-二聚体及血小板检查。采用法国STA GO 公司STA - Compact 血凝仪及原装配套试剂。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 ±s ) 的形式表示,进行p值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4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后输后第一天与输注冷沉淀前相比,患者血浆PT 明显缩短(18.3±2.5vs23.6±4.0 p <0.01),纤维蛋白原(Fbg) 含量显著增加(2.80±0.25vs1.13±0.32 P<0.01),D - 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0.885±0.32 vs1.32±0.57)。输冷沉淀后输后第三天与输前相比,PT 也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 Fbg) 显著升高(P< 0.01) (见表1) 。
表1 20 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前、输后12~24 小时、输后3~5 天结果比较(x ±s )
注:输冷沉淀后第一天与输前比较;*P<0.01
输冷沉淀后第三天与输前比较。△P<0.01
2.2 40例患者通过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止血、输冷沉淀、滤白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对症支持疗法等治疗后,36例患者完全康复,4例因失血过多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在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以机体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伴随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特征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症。病例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患者中,病例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后出血合并DIC的发病机制为:妊娠时母体血液呈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流动力学异常),产后出血致患者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甚至休克状态,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流缓慢;多种生物截止活化血小板,激活凝血过程;组织细胞缺氧坏死,引起TF释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机粘滞度增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时,在血管内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而纤维蛋白原下降同时可激活纤溶系统。由于大量凝血物质的消耗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产妇血液系统由高凝状态迅速转变为纤溶亢进,血液不凝固,加重产后出血及休克。由于微循环广泛形成微血栓,导致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同时,由于大量输血或输液,又容易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而库存血中不稳定的Ⅷ、Ⅴ及Ⅺ因子等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或失活,若单纯输入库存血不仅起不到止血作用,过多输入还可造成人为的凝血障碍[3]。此时如果补充适量的凝血因子,可使病人重建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为其他的治疗措施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挽救病人的生命。冷沉淀中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Ⅰ、Ⅷ、ⅩⅢ和纤维结合蛋白(Fn) ,这些成分的输入使体内凝血因子和Fn 短期内上升。Ⅰ、Ⅷ均为凝血酶敏感因子, Ⅷ因子是内源凝血途径的加速因子,其含量增加可促进内源凝血系统激活加强[4]。Ⅰ因子是公共途径上的效应分子,Ⅰ因子含量增高可使内源和外源凝血途径同时加快。冷沉淀还具有促进血小板的粘附作用。Ⅰ因子还是血小板和血小板之间的桥梁,其含量增高可使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Fn 有助于损伤愈合、抗感染,防止其他内脏出血和改善微血管功能及有助于DIC 出血的挽救成功。
产后出血(PPH)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病情恶化较快,因此此类患者在ICU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一旦并发DIC ,在积极去除原发病、止血等综合治疗的同時如果配合输注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 的进一步发展,重建凝血机制,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使用内科学内科学. 第1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 :2460-2466
[2]乐杰.妇产科学 . 第 6 版.2005 ,06 :224 - 227
[3]杨孝顺,安梅,阮光萍,等. 冷沉淀在临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 ] .2005 ,18 (3) :255
[4]PelegD. Lymphoma and leukemia complicated pregnancy. Obe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1998,25(2):365
【关键词】 冷沉淀 产后出血(PPH)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ryoprecipit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 combin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是产科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ICU收治的产后出血病人往往因严重出血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上大多数需要及时输血和手术处理。产后出血患者大量的出血和组织损伤,凝血因子过多消耗。同时,临床上输入较多的红细胞悬液或库存血,使血液中凝血因子浓度更低,血小板减少,并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系统,影响凝血功能。临床上多有广泛性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我院重症监护室自2008年02 月~2010 年2 月共用冷沉淀治疗40例产后出血并发DIC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40例产后出血合并DIC患者中,年龄22~32 岁,平均年龄25 岁,其中单胎39例,双胎1例;初次妊娠22例,二次妊娠14例,多次妊娠4例;合并妊高症14例;自然分娩25例,剖腹产患者25例。DIC 诊断均符合内科学的“DIC 诊断标准”[1]:①血小板<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②血浆纤维蛋白原(Fbg)<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阳性),④PT 延长或缩短3 秒以上。
1.2 血液成分的制备 每200 ml 新鲜冰冻血浆(FFP) 制备的冷沉淀为1 单位(由商丘市中心血站按《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制备和供应,均符合部颁质量标准),-30℃贮存备用。
1.3 输注情况 40例患者共输用冷沉淀1440U 单位,最少20单位,最多70 单位,平均36 单位,同时配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直至凝血异常得到改善。
1.4 检测指标 对40例产后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行输冷沉淀前、输后第一天、输后第三天凝血四项结果及D-二聚体及血小板检查。采用法国STA GO 公司STA - Compact 血凝仪及原装配套试剂。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 ±s ) 的形式表示,进行p值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4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后输后第一天与输注冷沉淀前相比,患者血浆PT 明显缩短(18.3±2.5vs23.6±4.0 p <0.01),纤维蛋白原(Fbg) 含量显著增加(2.80±0.25vs1.13±0.32 P<0.01),D - 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0.885±0.32 vs1.32±0.57)。输冷沉淀后输后第三天与输前相比,PT 也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 Fbg) 显著升高(P< 0.01) (见表1) 。
表1 20 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前、输后12~24 小时、输后3~5 天结果比较(x ±s )
注:输冷沉淀后第一天与输前比较;*P<0.01
输冷沉淀后第三天与输前比较。△P<0.01
2.2 40例患者通过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止血、输冷沉淀、滤白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对症支持疗法等治疗后,36例患者完全康复,4例因失血过多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在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以机体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伴随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特征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症。病例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患者中,病例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后出血合并DIC的发病机制为:妊娠时母体血液呈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流动力学异常),产后出血致患者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甚至休克状态,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流缓慢;多种生物截止活化血小板,激活凝血过程;组织细胞缺氧坏死,引起TF释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机粘滞度增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时,在血管内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而纤维蛋白原下降同时可激活纤溶系统。由于大量凝血物质的消耗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产妇血液系统由高凝状态迅速转变为纤溶亢进,血液不凝固,加重产后出血及休克。由于微循环广泛形成微血栓,导致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同时,由于大量输血或输液,又容易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而库存血中不稳定的Ⅷ、Ⅴ及Ⅺ因子等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或失活,若单纯输入库存血不仅起不到止血作用,过多输入还可造成人为的凝血障碍[3]。此时如果补充适量的凝血因子,可使病人重建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为其他的治疗措施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挽救病人的生命。冷沉淀中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Ⅰ、Ⅷ、ⅩⅢ和纤维结合蛋白(Fn) ,这些成分的输入使体内凝血因子和Fn 短期内上升。Ⅰ、Ⅷ均为凝血酶敏感因子, Ⅷ因子是内源凝血途径的加速因子,其含量增加可促进内源凝血系统激活加强[4]。Ⅰ因子是公共途径上的效应分子,Ⅰ因子含量增高可使内源和外源凝血途径同时加快。冷沉淀还具有促进血小板的粘附作用。Ⅰ因子还是血小板和血小板之间的桥梁,其含量增高可使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Fn 有助于损伤愈合、抗感染,防止其他内脏出血和改善微血管功能及有助于DIC 出血的挽救成功。
产后出血(PPH)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病情恶化较快,因此此类患者在ICU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一旦并发DIC ,在积极去除原发病、止血等综合治疗的同時如果配合输注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 的进一步发展,重建凝血机制,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使用内科学内科学. 第1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 :2460-2466
[2]乐杰.妇产科学 . 第 6 版.2005 ,06 :224 - 227
[3]杨孝顺,安梅,阮光萍,等. 冷沉淀在临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 ] .2005 ,18 (3) :255
[4]PelegD. Lymphoma and leukemia complicated pregnancy. Obe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1998,25(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