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广泛度将成为衡量这个领域是否足够现代化和先进性的标准之一。可是,当教育者们沉醉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所带来的教育便捷的优越感时,却忽略了多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给教育带来困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多媒体化
一、月落乌啼霜满天
相对“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是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尤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课堂的“多媒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让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然而,多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控制作用。曾有学者说过:“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全面调整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是根本性的。”用课标的话来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最近课标组专家在刊物上撰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切磋。既然语文教学是师生合作完成的一个场景,那么在此场景下师生之间的切磋交流的必然是主体。然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问题是不可预设的,老师也无法预设到学生一定会按照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定向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如此一来,学生无法领悟到每一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老师也无需琢磨过度语句,师生只能随着一张张幻灯片的出现来思考,把学生的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在此情况下,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也只能是“竹外桃花三两枝”。作为传授者也没有把预设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作为学生也没有接受到等量的知识和技能,更没有从实质上摆脱传统被动学习的状态。唯一改变的只是传授者由老师变成了有音乐、有画面的课件。
二、山回路转不见君
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存在遮蔽现象。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然而,当多媒体技术铺天盖地进入课堂,导致语文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学生不再去认真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而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那些声情并茂的课件上。他们已经把语文课堂当做看电影、欣赏图片、聆听美妙音乐的聚集地,早已把语文知识的吸纳抛之脑后。
这样的情况已经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了。教《荷塘月色》,教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甚至还用了音乐。有的教师甚至读一句就呈示一幅图片,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来,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习《荷塘月色》的目的,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象吗?你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但不是语文课了,是美术课或音乐课了。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障碍物,它悄悄地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偷换掉了。按照波兰尼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所谓外显知识是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可教性。但语文知识大部分是缄默知识,即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正因为它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的介入,教师就只能在这种常识语言的水平上与学生对话交流。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烟消雾散,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变得平庸无奇。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面对信息技术给语文教育带来的便捷,教师却依然故步自封,一味地采用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若想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应该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才能“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实,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难事,只要调整好老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确定老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使用,其结果必然事半功倍。就信息技术而言,它本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表现形式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2)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比方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极速动态过程。(3)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与交流。(4)一定程度的人机互动。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又具有四个作用:①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②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③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④可以借此进行机器教学。在我看来,任何教学视频、音频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们的出现只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而绝不能代替老师进行授课。
综上所述,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现在看来,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由此造成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必然坎坷,而暂时所表现出的些许成果也只能说是一种表象。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我们期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完美结合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04).
[2]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D].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4(6):43.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新城区书院西街启秀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多媒体化
一、月落乌啼霜满天
相对“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是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尤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课堂的“多媒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让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然而,多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控制作用。曾有学者说过:“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全面调整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是根本性的。”用课标的话来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最近课标组专家在刊物上撰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切磋。既然语文教学是师生合作完成的一个场景,那么在此场景下师生之间的切磋交流的必然是主体。然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问题是不可预设的,老师也无法预设到学生一定会按照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定向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如此一来,学生无法领悟到每一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老师也无需琢磨过度语句,师生只能随着一张张幻灯片的出现来思考,把学生的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在此情况下,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也只能是“竹外桃花三两枝”。作为传授者也没有把预设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作为学生也没有接受到等量的知识和技能,更没有从实质上摆脱传统被动学习的状态。唯一改变的只是传授者由老师变成了有音乐、有画面的课件。
二、山回路转不见君
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存在遮蔽现象。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然而,当多媒体技术铺天盖地进入课堂,导致语文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学生不再去认真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而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那些声情并茂的课件上。他们已经把语文课堂当做看电影、欣赏图片、聆听美妙音乐的聚集地,早已把语文知识的吸纳抛之脑后。
这样的情况已经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了。教《荷塘月色》,教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甚至还用了音乐。有的教师甚至读一句就呈示一幅图片,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来,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习《荷塘月色》的目的,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象吗?你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但不是语文课了,是美术课或音乐课了。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障碍物,它悄悄地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偷换掉了。按照波兰尼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所谓外显知识是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可教性。但语文知识大部分是缄默知识,即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正因为它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的介入,教师就只能在这种常识语言的水平上与学生对话交流。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烟消雾散,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变得平庸无奇。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面对信息技术给语文教育带来的便捷,教师却依然故步自封,一味地采用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若想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应该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才能“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实,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难事,只要调整好老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确定老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使用,其结果必然事半功倍。就信息技术而言,它本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表现形式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2)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比方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极速动态过程。(3)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与交流。(4)一定程度的人机互动。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又具有四个作用:①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②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③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④可以借此进行机器教学。在我看来,任何教学视频、音频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们的出现只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而绝不能代替老师进行授课。
综上所述,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现在看来,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由此造成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必然坎坷,而暂时所表现出的些许成果也只能说是一种表象。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我们期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完美结合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04).
[2]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D].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4(6):43.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新城区书院西街启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