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问。那么,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创新思想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特殊的创造性工作。要使教育取得成功,教师必须要勇于打破常规,甘于突破束缚的常规陋习,善于探索新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教育报刊,特别是语文教学专业书刊及音像资料,努力使自己走出“低谷”,登上“高山”。那种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一用五六年不变封闭状态,对于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需求,无疑是一种桎梏,因而观点陈旧在所难免,备课的不断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需要经常查阅资料,不断为自己充电,为备课创新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要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积极撰写教研文章、教育随笔、课后反思、质量分析,把已有教育经验,教学反思整理归纳,进而提升为自己教育理论。有教育家说: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会成为教育专家,而写几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已有的经验在历史的检验中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 “背经离道”,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说“不”。
  二、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曼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 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只有弯下腰去和学生一起看待任务、探讨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给出解决任务的线索,即提示学生到什么地方去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讨论、多实践,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平等的关系是保证智力与非智力都处于最活状态的保证 , 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创设和谐的课堂,师生一起探究、研究,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求知路上的“共同探讨者”,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情不自禁发表出来,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自由地想和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利用多种手段,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具体做法是:(1)、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天马行空”去实践,去创造。(2)、要创造轻松的环境。轻松环境本身就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沉闷型”的班级中,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压抑,干什么事都要看别人的脸色,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说得上创造呢?(3)、同时提倡敢于向学生学习。现代教育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学相长”我们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在课堂上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4)、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小学生脑子里的框框架架还比较少,对一些我们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鲜的观点,或许有些许幼稚、荒唐,但教师要正确对待。要允许、鼓励、引导,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
  3、因势利导激发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迸发创新火花。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自主学习中的一个切入点,也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任何探究活动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又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学习,只有大胆地进行提问,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培养学生在已经学到的知识基础上,实现能力的突破、发现和创造。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的求异创新,发现解决同一问题时的多种方法。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写《我的……》时候就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文体题,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说明文、散文诗歌等,说明固定题目的写作的方法不一定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越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彰显个性培养学生课外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个性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其创新能力。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学习的途径,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外延伸,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会用好语文,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课外延伸就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具体而言,可以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抓住班级、学校乃至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
  治大国如烹小鲜,语文创新教学更是如此,它讲究慢工出细活,实践出真知。在日常工作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搜集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创新的心态主动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切实提高。
  【作者单位:顶山市湛河区轻工路小学 河南】
其他文献
目前,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的眼镜越来越厚,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
教师放手让孩子去学,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刻的自主学习。只要这样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才能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激发学生情绪,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运用教育激励,促成学习愉悦  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恰当的应用教育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例如,《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这个基本目标中,读的训练应当处于重要地位。通过读的训练,尤其是诵读训练,使学生达到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歌唱可以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可以培养他们的乐感和美感,可以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可以终生保持他们对音乐的热忱。尤其是孩子
美术学科是以感染、陶冶人的情感为主的学科,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发挥学科本身的魅力,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启迪心智。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计教学策略。美术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技能、技巧,教师都要通过示范演示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细化演示过程,解决绘画技能中的难点,才能突显有效教学,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