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资源的减少成为了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而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人均的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水平,甚至低于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国家相继推出了很多关于解决耕地减少问题的办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占耕补失平衡”制度,以缓解土地开发的问题。本文就该制度和土地开发问题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人均耕地面积;占耕补失平衡;土地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6-0124-01
引言
占耕补失平衡制度是我国为了解决耕地面积问题而发布的,对我国的耕地占用开发问题起到了相对缓和的作用,但是时间不长,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要真正实现耕地占耕补失方面的平衡和所存在问题,需要更深一步的思考和更加有效的改进方案。
一、制度实施情况
1996年,我国在耕地占比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下滑的是非严重。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1998年,国家采取了占耕补失的方法,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并实现全国覆盖实施。自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缓解了人均耕地减少的问题,但是由于占耕补失失衡的问题,所占之地与所补之地在质量上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一)乐观的占耕补失数量情况
单从数量上来看,似乎在当时占耕补失已经实现了均衡,并且补耕比例非常高,不仅补偿了占耕数量,甚至没有例外的在每一年都超过了所占数量。
以下是占耕补失制度实施后2000~2007年全国占耕补耕面积的变化。
(二)真实存在的问题
然而,仅仅从占耕补失数量与比例上看待这个问题时远远不够的。因为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耕地问题和粮食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但是占耕补失制度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该是耕地减少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被真正解决。从占耕补失制度实施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依旧一直在减少。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仅仅依靠占耕补失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足以解决占补失衡问题。
二、问题存在原因
(一)补偿方式问题
由于占耕补失制度没有严格的措施和要求,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盲目开发过多开垦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恢复能力很低,恢复所需的时间成本很高,然而开发土地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很低。虽然国家补偿了经济方面的问题,但是生态退耕问题变得非常严重。
(二)质量问题
因为经济利益的考虑,容易开发的土地总是被最先开发结束,不易开发的土地被后来开发。这就导致了补偿土地后来大多为质量较差、难于开发的土地,产生占补质量失衡。
(三)区域问题
占耕补失的平衡尺度往往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盲目的追求简单平衡的话反而并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由于区域情况不同,如果一味强调数量、耕地面积、经济平衡问题,反而会限制耕地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地区矛盾、差异的问题无处不在,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缓解建议
(一)优化开发
开发与补偿方式的矛盾,需要通过优化开发方式的问题来解决。严格监督土地开发,防止盲目开发,并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面积以及开发方式。不能只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不合理开发的限制和改进优化开发的模式,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保证可持续化发展,才能真正平衡未来的成本与效益。
(二)协调管理
如果任由各区域自行实行政策,就会产生发展不平衡且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占耕补失的管理中,需要以系统管理的方式,使得各部分协调工作。占补数质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各部门协调管理,缺乏监督促进机制,同时也由于各部分分头行动,不能物尽其用,便利共享。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系统集成化管理,协调发展。各部门通过协作监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抑制盲目快速开采的同时提高补地质量。
(三)分域实施
要解决占补失衡的问题,区域差异的问题是必须要重视的。平衡性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考虑最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气候、环境、生产力、土地质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充分考虑到各个区域自身的长短之处,扬长避短,采用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与此同时,优先照顾发展落后的区域,在落后区域发展其优势的一面,并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作协调扶持,真正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平衡发展。
四、结束语
占耕补失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虽然政策不断优化和实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占补失衡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是随着国家推行土地政策的不断改进以及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将越来越合理化、有效化。只要不断发展和有效落实优化政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問题终将会被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陈美球,刘桃菊.新时期提升我国耕地保护实效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1):1-8.
[2]黄贤金.十年磨一剑,直面我国耕地保护难题——《我国耕地保护的农户行为与社会责任》书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
[3]陈正,王建强,王健.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监管体系建设[J].中国土地,2018(2).
[4]王帅,张雷,盛晓磊.基于因素法的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管护建议——以定边县堆子梁镇土地开发项目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7(4).
[关键词]人均耕地面积;占耕补失平衡;土地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6-0124-01
引言
占耕补失平衡制度是我国为了解决耕地面积问题而发布的,对我国的耕地占用开发问题起到了相对缓和的作用,但是时间不长,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要真正实现耕地占耕补失方面的平衡和所存在问题,需要更深一步的思考和更加有效的改进方案。
一、制度实施情况
1996年,我国在耕地占比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下滑的是非严重。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1998年,国家采取了占耕补失的方法,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并实现全国覆盖实施。自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缓解了人均耕地减少的问题,但是由于占耕补失失衡的问题,所占之地与所补之地在质量上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一)乐观的占耕补失数量情况
单从数量上来看,似乎在当时占耕补失已经实现了均衡,并且补耕比例非常高,不仅补偿了占耕数量,甚至没有例外的在每一年都超过了所占数量。
以下是占耕补失制度实施后2000~2007年全国占耕补耕面积的变化。
(二)真实存在的问题
然而,仅仅从占耕补失数量与比例上看待这个问题时远远不够的。因为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耕地问题和粮食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但是占耕补失制度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该是耕地减少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被真正解决。从占耕补失制度实施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依旧一直在减少。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仅仅依靠占耕补失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足以解决占补失衡问题。
二、问题存在原因
(一)补偿方式问题
由于占耕补失制度没有严格的措施和要求,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盲目开发过多开垦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恢复能力很低,恢复所需的时间成本很高,然而开发土地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很低。虽然国家补偿了经济方面的问题,但是生态退耕问题变得非常严重。
(二)质量问题
因为经济利益的考虑,容易开发的土地总是被最先开发结束,不易开发的土地被后来开发。这就导致了补偿土地后来大多为质量较差、难于开发的土地,产生占补质量失衡。
(三)区域问题
占耕补失的平衡尺度往往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盲目的追求简单平衡的话反而并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由于区域情况不同,如果一味强调数量、耕地面积、经济平衡问题,反而会限制耕地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地区矛盾、差异的问题无处不在,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缓解建议
(一)优化开发
开发与补偿方式的矛盾,需要通过优化开发方式的问题来解决。严格监督土地开发,防止盲目开发,并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面积以及开发方式。不能只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不合理开发的限制和改进优化开发的模式,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保证可持续化发展,才能真正平衡未来的成本与效益。
(二)协调管理
如果任由各区域自行实行政策,就会产生发展不平衡且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占耕补失的管理中,需要以系统管理的方式,使得各部分协调工作。占补数质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各部门协调管理,缺乏监督促进机制,同时也由于各部分分头行动,不能物尽其用,便利共享。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系统集成化管理,协调发展。各部门通过协作监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抑制盲目快速开采的同时提高补地质量。
(三)分域实施
要解决占补失衡的问题,区域差异的问题是必须要重视的。平衡性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考虑最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气候、环境、生产力、土地质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充分考虑到各个区域自身的长短之处,扬长避短,采用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与此同时,优先照顾发展落后的区域,在落后区域发展其优势的一面,并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作协调扶持,真正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平衡发展。
四、结束语
占耕补失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虽然政策不断优化和实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占补失衡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是随着国家推行土地政策的不断改进以及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将越来越合理化、有效化。只要不断发展和有效落实优化政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問题终将会被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陈美球,刘桃菊.新时期提升我国耕地保护实效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1):1-8.
[2]黄贤金.十年磨一剑,直面我国耕地保护难题——《我国耕地保护的农户行为与社会责任》书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
[3]陈正,王建强,王健.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监管体系建设[J].中国土地,2018(2).
[4]王帅,张雷,盛晓磊.基于因素法的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管护建议——以定边县堆子梁镇土地开发项目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