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目的在于影响增减,过程,结构和分布的各种法律和法规,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政策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前,中国的人口政策更加强调生殖健康和人口质量。中国人口政策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延长平均世代间隔以及调节生育高峰等具有重要作用;少生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保证。中国的人口政策是根据中国的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制定的,考虑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和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
当前状况: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问题: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失衡;老龄化趋势加强;人口素质偏低;失业率逐年上升。人口素质普遍低下,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的重压之下,它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体系和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庞大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不容忽视。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资源的严重短缺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十分薄弱。到2000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目前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从人口性别结构看,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人口地理分布不平衡,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的原因,中国目前仍有十分之一的地区无人居住。人口高度集中在东南地区,而西北部人口很稀少。东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成都、华北、辽河平原等地区。西北地区人口也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河套平原及绿洲地带。城乡分布不均衡,当前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高度密集,势必给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人民健康带来一系列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不但有利于母亲和子女的健康,有利于工作学习和家庭经济生活,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措施,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上升为法律。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和政策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利:一.、创造了有利于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人口条件。二、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观念为人们所摈弃;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三、计划生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也得益于计划生育。绝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计划生育,始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中国的卫生基础设施已得到较大改善,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城乡已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人民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政府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的文盲率已下降,大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幼儿教育和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全国有2亿多农民接受了各类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五、计划生育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使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的状况和繁重的家庭负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妇女中蕴藏的社会生产力,使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经济、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六、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农村消除贫困的进程。在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政府进行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政府把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收到了显著效果。
弊: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青少年人群日益减少,目前国家面临的问题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国家的负担日益沉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国民素质普遍下降,犯罪现象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现象日益严重贪污受贿现象层出不穷,一胎生育,破坏了人口自然状态,包括性别比例减少了劳动力人口,将来还有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公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1年12月29日修订,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3]《人口社会学》佟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作者简介:周桥(1994.08-),男,漢族,浙江省江山市人, 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一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分层,社会学理论。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目的在于影响增减,过程,结构和分布的各种法律和法规,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政策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前,中国的人口政策更加强调生殖健康和人口质量。中国人口政策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延长平均世代间隔以及调节生育高峰等具有重要作用;少生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保证。中国的人口政策是根据中国的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制定的,考虑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和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
当前状况: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问题: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失衡;老龄化趋势加强;人口素质偏低;失业率逐年上升。人口素质普遍低下,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的重压之下,它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体系和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庞大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不容忽视。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资源的严重短缺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十分薄弱。到2000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目前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从人口性别结构看,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人口地理分布不平衡,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的原因,中国目前仍有十分之一的地区无人居住。人口高度集中在东南地区,而西北部人口很稀少。东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成都、华北、辽河平原等地区。西北地区人口也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河套平原及绿洲地带。城乡分布不均衡,当前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高度密集,势必给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人民健康带来一系列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不但有利于母亲和子女的健康,有利于工作学习和家庭经济生活,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措施,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上升为法律。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和政策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利:一.、创造了有利于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人口条件。二、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观念为人们所摈弃;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三、计划生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也得益于计划生育。绝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计划生育,始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中国的卫生基础设施已得到较大改善,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城乡已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人民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政府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的文盲率已下降,大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幼儿教育和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全国有2亿多农民接受了各类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五、计划生育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使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的状况和繁重的家庭负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妇女中蕴藏的社会生产力,使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经济、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六、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农村消除贫困的进程。在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政府进行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政府把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收到了显著效果。
弊: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青少年人群日益减少,目前国家面临的问题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国家的负担日益沉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国民素质普遍下降,犯罪现象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现象日益严重贪污受贿现象层出不穷,一胎生育,破坏了人口自然状态,包括性别比例减少了劳动力人口,将来还有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公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1年12月29日修订,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3]《人口社会学》佟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作者简介:周桥(1994.08-),男,漢族,浙江省江山市人, 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一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分层,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