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小学生习作水平普遍偏低,成绩大部分不理想,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空(内容空洞,不具体),二是干(语言干瘪,不生动),三是乱(思序絮乱,不清晰),四是同(内容雷同,无个性)。前三个问题对写作上刚起步的小学生而言,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作文中个性缺失,“千篇一律”现象严重却是极不正常的,背后的缘由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试从语文学习、课文教学、作文指导这三个“源头”,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语文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生活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习作同样靠生活提供材料。然而,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书本至上,知识至上,课堂至上。对生活的体验,对课外的引导,对自然的观察,少得可怜,孩子们的生活,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了无生趣。习作时,缺少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作文材料极其贫乏,自然无话可说,难以下笔,就如挤干瘪的牙膏,有多少挤多少。挤出来的,也大致是共同的上课、下课、上学、放学等常规内容罢了。作文“千篇一律”便成了笔下现实。
其实,不断扩大儿童生活面,同时注意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至关紧要的问题。语文本就是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对习作而言,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观察体验各种生活,才有可能不断获取“源头活水”。语文老师教作文,首要的是丰富儿童的课外活动内容,如:参观、野炊、春游、看球赛、看电影、开展学雷锋小组等,这会极大地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学生都“有话可说”了,自然也就少出现“千篇一律”怪象了。
还有,文章的新意依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孩子们对外界事物越能仔细地进行观察,就越能加深对这些事物的印象,越能发现更多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弄懂这些问题,就会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力和现象力。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当他们在面对共同的作文题目、面对相同的生活材料时,就会记下各自感受最深的东西,就会写出各自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这样的作文就能既有深度,又“一支支独秀”了。
二、课文教学:重思想感悟,轻表达运用
小学每册语文书,有各种类型的课文,且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美之作。按理说,课堂教学应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语文课忽视了语言文字学习,错位成了课文思想内容感悟课。当然,在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摆在首位的,但每一节语文课,“拐弯抹角”后落在美德的学习、信仰的坚持上,这对年纪尚幼的小学生而言,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不堪重负。长期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定会严重受挫,了无劲头。这种缺失学习积极性的语文课堂,会使本来就难度系数高的习作 “雪上加霜”。学生不想动笔,又不得不完成,只好抄袭《作文选》或套用同学的作文应付了事了,那千篇一律现象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再说,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知识是手段,学会运用知识才是目的。在较为普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给学生知识是做得非常到位的,特别体现在字、词、段的教学中。字的教学,字音、字形、字义差不多能对学生面面俱到;词的教学,词义能被学生倒背如流;对段的教学,段意能被学生随口哼出。可是一到生字组词、连词成句、接句为段时,学生便会有点哑口无言、束手无策了。缺失平时的表达训练,习作时又要一写几百字,自然就成了灾难。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统一指导和强化教导了,学生写得大体一致也就成了常态。
其实,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表达能力可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众所周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口头表达先于书面表达。但是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学生发言、提问、答问的形式出现。事实上,这种形式太于单调和微薄,学生们只是填鸭式地被灌进了知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足的,更谈不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育了。当把口头表达诉诸为书面表达时,“千篇一律”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地成为必然现象了。
三、作文指导:重细节词句,轻整体构思
小学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对新事物感兴趣。弱点是思维和组织能力不强,词汇不丰富,认识笼统。如此,习作的指导就成了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指导得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作指导大致分为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其中前者引导学生根据作文要求选材、启发他们整体构思,对学生习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许多习作指导中,指导过于全面、过于细致,只重细节讨论,轻视整体启发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以笔者听过的《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作前指导为例。老师在没引导学生选材料和构思的情况下,直接与学生讨论中,将作文的段落安排详细地板书出来,还将具体段落中的句子安排也详细地板书出来。并且这位老师在事先的材料中特意把“帮妈妈洗衣”和“帮奶奶洗头”两个材料进行“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材料从头到尾细述一遍。学生作文写好后,一看,差不多百分之九十都是“帮妈妈洗衣”和“帮奶奶洗头”,作文的分段和语言的叙述也大致相同。若不细看还以为是互相抄袭的呢。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非一日之功。结合课文进行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了《颐和园》等课文,可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公园》;学了《白鹅》、《猫》等课文,可指导学生写《我家的宠物》。但是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得要求学生们借鉴原文词句,否则就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学完《桂林山水》后,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家乡山水》的作文,指导中过于强调《桂林山水》中的句子如何用在《家乡山水》中,如何模仿《桂林山水》的结构。把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给扼杀了,交上来的作文像出自一人之手,很多篇几乎是把《桂林山水》中“桂林”改成了“家乡”,再稍改动几处词句而已。这种作文根本就没有经过自己的整体构思,根本就没有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过分一点可认为是抄袭之作。
诚然,写出好作文终究还是学生自身的事,雖然有老师指导,但那也是起“领路”作用。不过,语文老师有意识的培养、得当的指导,对小学生而言还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处理好“三重三轻”的问题,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习作中的“千篇一律”现象是可以避免的,也是肯定能避免的。
一、语文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生活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习作同样靠生活提供材料。然而,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书本至上,知识至上,课堂至上。对生活的体验,对课外的引导,对自然的观察,少得可怜,孩子们的生活,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了无生趣。习作时,缺少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作文材料极其贫乏,自然无话可说,难以下笔,就如挤干瘪的牙膏,有多少挤多少。挤出来的,也大致是共同的上课、下课、上学、放学等常规内容罢了。作文“千篇一律”便成了笔下现实。
其实,不断扩大儿童生活面,同时注意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至关紧要的问题。语文本就是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对习作而言,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观察体验各种生活,才有可能不断获取“源头活水”。语文老师教作文,首要的是丰富儿童的课外活动内容,如:参观、野炊、春游、看球赛、看电影、开展学雷锋小组等,这会极大地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学生都“有话可说”了,自然也就少出现“千篇一律”怪象了。
还有,文章的新意依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孩子们对外界事物越能仔细地进行观察,就越能加深对这些事物的印象,越能发现更多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弄懂这些问题,就会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力和现象力。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当他们在面对共同的作文题目、面对相同的生活材料时,就会记下各自感受最深的东西,就会写出各自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这样的作文就能既有深度,又“一支支独秀”了。
二、课文教学:重思想感悟,轻表达运用
小学每册语文书,有各种类型的课文,且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美之作。按理说,课堂教学应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语文课忽视了语言文字学习,错位成了课文思想内容感悟课。当然,在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摆在首位的,但每一节语文课,“拐弯抹角”后落在美德的学习、信仰的坚持上,这对年纪尚幼的小学生而言,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不堪重负。长期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定会严重受挫,了无劲头。这种缺失学习积极性的语文课堂,会使本来就难度系数高的习作 “雪上加霜”。学生不想动笔,又不得不完成,只好抄袭《作文选》或套用同学的作文应付了事了,那千篇一律现象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再说,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知识是手段,学会运用知识才是目的。在较为普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给学生知识是做得非常到位的,特别体现在字、词、段的教学中。字的教学,字音、字形、字义差不多能对学生面面俱到;词的教学,词义能被学生倒背如流;对段的教学,段意能被学生随口哼出。可是一到生字组词、连词成句、接句为段时,学生便会有点哑口无言、束手无策了。缺失平时的表达训练,习作时又要一写几百字,自然就成了灾难。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统一指导和强化教导了,学生写得大体一致也就成了常态。
其实,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表达能力可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众所周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口头表达先于书面表达。但是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学生发言、提问、答问的形式出现。事实上,这种形式太于单调和微薄,学生们只是填鸭式地被灌进了知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足的,更谈不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育了。当把口头表达诉诸为书面表达时,“千篇一律”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地成为必然现象了。
三、作文指导:重细节词句,轻整体构思
小学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对新事物感兴趣。弱点是思维和组织能力不强,词汇不丰富,认识笼统。如此,习作的指导就成了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指导得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作指导大致分为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其中前者引导学生根据作文要求选材、启发他们整体构思,对学生习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许多习作指导中,指导过于全面、过于细致,只重细节讨论,轻视整体启发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以笔者听过的《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作前指导为例。老师在没引导学生选材料和构思的情况下,直接与学生讨论中,将作文的段落安排详细地板书出来,还将具体段落中的句子安排也详细地板书出来。并且这位老师在事先的材料中特意把“帮妈妈洗衣”和“帮奶奶洗头”两个材料进行“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材料从头到尾细述一遍。学生作文写好后,一看,差不多百分之九十都是“帮妈妈洗衣”和“帮奶奶洗头”,作文的分段和语言的叙述也大致相同。若不细看还以为是互相抄袭的呢。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非一日之功。结合课文进行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了《颐和园》等课文,可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公园》;学了《白鹅》、《猫》等课文,可指导学生写《我家的宠物》。但是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得要求学生们借鉴原文词句,否则就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学完《桂林山水》后,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家乡山水》的作文,指导中过于强调《桂林山水》中的句子如何用在《家乡山水》中,如何模仿《桂林山水》的结构。把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给扼杀了,交上来的作文像出自一人之手,很多篇几乎是把《桂林山水》中“桂林”改成了“家乡”,再稍改动几处词句而已。这种作文根本就没有经过自己的整体构思,根本就没有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过分一点可认为是抄袭之作。
诚然,写出好作文终究还是学生自身的事,雖然有老师指导,但那也是起“领路”作用。不过,语文老师有意识的培养、得当的指导,对小学生而言还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处理好“三重三轻”的问题,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习作中的“千篇一律”现象是可以避免的,也是肯定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