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展现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让学生抄写背诵、诗句翻译、阐述思想,很喜欢用“搬运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词知识记忆背诵、抄读默写。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诗人写作背景的深刻认识,缺乏对古诗词意蕴的独特理解,更缺乏对古诗词自我探索、研究、感悟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应站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现代人才的高度,积极创设以铸魂立根为宗旨的语文课程辐射式教学方法,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辐射——由一首诗带动一组诗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话阐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强调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古诗词。针对诗歌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多彩、意境深邃丰富的审美特点,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过程:紧扣标题猜想揣摩,快速了解诗歌内容;运用工具书查找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行比较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结合诗歌的画面美、音韵美、意境美、想象美,将诗词配上乐、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真正达到自己对这首诗的意义理解、内涵感悟。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播放《送别》,体会凄美柔婉的送别之情。紧扣“孤帆”“长江”表达的情谊,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写在诗句旁边。从“孤”字,学生们体会到“朋友走了,我感到很孤独,但是一叶扁舟,老朋友也是孤零零的”。浓浓离情寓于悠悠长江之水,此刻都融入到深情的凝望和一江春水里。学生顿时感悟到借景抒发惜别之情的巧妙,这时,及时拓展到一组相关的送别诗《送友人》《赠汪伦》,学生就会用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方法来体会离别时的不舍与留恋。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播放有关庐山瀑布的视频,感受飞流直下、气势恢宏的壮丽,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捕捉到把瀑布比作九天银河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的写作方法。这时,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围绕诗句内容绘成连环画,从诗人将夹江对峙的山想象成被楚江水劈开的画面中,感悟到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楚江、青山的热情,白帆的辽远,让学生通过眼中景读懂心底情,再次体会到李白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此时,自学展示《渡荆门送别》《蜀道难》,学生已能充分借助画面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从一首诗链接同一主题的诗,或由一首诗打开同一诗人的其他诗,让学生在比较借鉴中思考诗歌的表达方法,在举一反三中理解超越于“景语”的“情语”,这样由一首诗辐射到一组诗的学习,能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情怀。
二、贯通——由一组诗走近一个人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学习古诗词,除了体会诗词的意思,更要读懂诗人的内心。这样,就能透过一组组诗词看到诗人真实的风貌,将他的气质、风度、独特的人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比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玉阶怨》《古朗月行》《关山月》,学生意识到明月作为诗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含义不同。通过比较赏析,学生提炼出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写的对月的感悟。他们在探究中发现,《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第一次云游四海时创作的诗歌。年轻的李白不愿因月触发内心的愁思,因为当时的他年轻气盛,早已树立了“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抱负和理想,此时,蜀地壮美秀丽的景物让李白一生留恋、踌躇满志;李白在《玉阶怨》中同样写月,只写主人公的活动,从望月不眠中流淌出绵绵不尽的情思韵味;在《古朗月行》中,李白借月讽刺唐玄宗晚年专宠杨贵妃、奸臣宦官当道、朝纲败坏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在《关山月》中,李白则用月表达边塞的将士和家中的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紧扣意象“月”,将李白写月的一组诗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就能对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志趣变化有全面而深刻的感悟。
通过将一组诗进行比较学习,由一组诗走近一个人,学生在鉴赏中让相同意象反复出现,不斷感受、提炼、对照,从而升华为对人物比较全面的认识,积淀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穿越——由一群人了解一段史
“时势造英雄”,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杰出人物。走近他们,读懂他们,是我们了解过往、感悟历史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唐朝就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一大批杰出诗人。这些诗人所写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展现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通过品析诗句感悟一群人的人格魅力,从中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历史意象,体会、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趣,我们可先以讲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导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来,再让他们积极搜集诗词,引导他们对诗人及其背景时代进行深刻探究。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有意“横”,白水有情“绕”,以乐景反衬哀情,刻画出对即将远离朋友的不舍之情。“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明李白志在四方,即使在仕途困顿中仍表明志向,充分展现了他的自信与乐观。读着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结合《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资料,感悟到唐玄宗时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但“还者十无二三”,更深刻地了解了盛唐时期戍边将士在西北边疆征战卫国守边的一段历史。
古诗往往就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将同一时期的诗人、诗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就能总结出诗人诗歌的特点与艺术风格,如李白的诗“浪漫飘逸”,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昌龄的诗“含蓄缜密”。通过对诗人的多篇诗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清晰地展现历史变化的轨迹。
总之,学习古诗词可以运用辐射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由点及面,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让中华文化在学生心田铸魂立根。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一、辐射——由一首诗带动一组诗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话阐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强调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古诗词。针对诗歌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多彩、意境深邃丰富的审美特点,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过程:紧扣标题猜想揣摩,快速了解诗歌内容;运用工具书查找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行比较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结合诗歌的画面美、音韵美、意境美、想象美,将诗词配上乐、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真正达到自己对这首诗的意义理解、内涵感悟。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播放《送别》,体会凄美柔婉的送别之情。紧扣“孤帆”“长江”表达的情谊,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写在诗句旁边。从“孤”字,学生们体会到“朋友走了,我感到很孤独,但是一叶扁舟,老朋友也是孤零零的”。浓浓离情寓于悠悠长江之水,此刻都融入到深情的凝望和一江春水里。学生顿时感悟到借景抒发惜别之情的巧妙,这时,及时拓展到一组相关的送别诗《送友人》《赠汪伦》,学生就会用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方法来体会离别时的不舍与留恋。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播放有关庐山瀑布的视频,感受飞流直下、气势恢宏的壮丽,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捕捉到把瀑布比作九天银河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的写作方法。这时,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围绕诗句内容绘成连环画,从诗人将夹江对峙的山想象成被楚江水劈开的画面中,感悟到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楚江、青山的热情,白帆的辽远,让学生通过眼中景读懂心底情,再次体会到李白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此时,自学展示《渡荆门送别》《蜀道难》,学生已能充分借助画面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从一首诗链接同一主题的诗,或由一首诗打开同一诗人的其他诗,让学生在比较借鉴中思考诗歌的表达方法,在举一反三中理解超越于“景语”的“情语”,这样由一首诗辐射到一组诗的学习,能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情怀。
二、贯通——由一组诗走近一个人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学习古诗词,除了体会诗词的意思,更要读懂诗人的内心。这样,就能透过一组组诗词看到诗人真实的风貌,将他的气质、风度、独特的人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比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玉阶怨》《古朗月行》《关山月》,学生意识到明月作为诗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含义不同。通过比较赏析,学生提炼出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写的对月的感悟。他们在探究中发现,《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第一次云游四海时创作的诗歌。年轻的李白不愿因月触发内心的愁思,因为当时的他年轻气盛,早已树立了“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抱负和理想,此时,蜀地壮美秀丽的景物让李白一生留恋、踌躇满志;李白在《玉阶怨》中同样写月,只写主人公的活动,从望月不眠中流淌出绵绵不尽的情思韵味;在《古朗月行》中,李白借月讽刺唐玄宗晚年专宠杨贵妃、奸臣宦官当道、朝纲败坏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在《关山月》中,李白则用月表达边塞的将士和家中的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紧扣意象“月”,将李白写月的一组诗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就能对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志趣变化有全面而深刻的感悟。
通过将一组诗进行比较学习,由一组诗走近一个人,学生在鉴赏中让相同意象反复出现,不斷感受、提炼、对照,从而升华为对人物比较全面的认识,积淀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穿越——由一群人了解一段史
“时势造英雄”,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杰出人物。走近他们,读懂他们,是我们了解过往、感悟历史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唐朝就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一大批杰出诗人。这些诗人所写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展现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通过品析诗句感悟一群人的人格魅力,从中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历史意象,体会、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趣,我们可先以讲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导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来,再让他们积极搜集诗词,引导他们对诗人及其背景时代进行深刻探究。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有意“横”,白水有情“绕”,以乐景反衬哀情,刻画出对即将远离朋友的不舍之情。“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明李白志在四方,即使在仕途困顿中仍表明志向,充分展现了他的自信与乐观。读着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结合《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资料,感悟到唐玄宗时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但“还者十无二三”,更深刻地了解了盛唐时期戍边将士在西北边疆征战卫国守边的一段历史。
古诗往往就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将同一时期的诗人、诗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就能总结出诗人诗歌的特点与艺术风格,如李白的诗“浪漫飘逸”,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昌龄的诗“含蓄缜密”。通过对诗人的多篇诗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清晰地展现历史变化的轨迹。
总之,学习古诗词可以运用辐射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由点及面,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让中华文化在学生心田铸魂立根。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