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工作的学校是一所艺术院校,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公共文化课的学习动机研究相对较少,而社会上关于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存在一些不准确或者不够客观的评价,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研究,尽量客观描述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笔者从事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因此,选择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尽量保证研究的客观与深入。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一、被研究院校的基本概况
该校生源遍及全国,男女生比例悬殊,几乎可以达到1∶3,具有艺术院校以及艺术专业典型的女生多的特点。生源的全国性分布,艺术专业种类的多样化,教学班级大小班以及授课形式的传统与现代并存,使得该校具有非常典型的艺术院校代表性。
二、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课堂情景体现的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
评定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改变,主要看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情况;答问互动中学生主动性及思维创造性表现;学生所学知识的扩展深化,及知识内化对学生人格的改变。只有当学生具有适当的动机状况,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她也才可能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技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是否激发了学生动机,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向积极方向改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的标准之一。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认为,人们愿意花在任务上的努力取决于以下两项的值:(1)他/她对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进而对成功完成任务将带来的回报的期望);(2)他/她看重这些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当学生看重任务的价值,对自己达到任务要求有适当的自信,他/她最可能投入。当学生投入任务时,他/她会通过发现意义、抓住主题、产生整体性解释来理解任务。将任务中不熟悉的方面看做挑战和价值,因其提供了扩展的理解世界的机会。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任务本身没什么价值,便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比如有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太大意义,而最后的测验只要靠临时抱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因此不需要集中注意力,他/她有时会开小差,做白日梦或者与同学小声交谈。最后,如果学生的成功期望和任务价值判断都很低,他/她有可能采取拒绝的方式。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当面临上述情景时,有些学生会变得消沉甚至从心理上麻木,还有学生会过分愤怒,比如在一些学生看来,政治理论课中涉及哲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非常复杂难懂,而认为这些知识即便掌握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因此个别学生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甚至可能借题发挥直接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
该艺术院校学生还具有以下特征: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科目差异。
低年级学生课堂精力投入高于高年级,且呈逐年级递减趋势。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明显。所有班级均表现出同样现象,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课堂纪律,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学生到课率。
自我效能感的科目差异体现在学生艺术专业技能方面表现的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自信对比鲜明。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才能上所体现出的自信与表现欲望是他/她一大特色。但是一面是学生对自己艺术特长的自我肯定,另一面在专业技能以外的尤其是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这些学生却表现出与自信相反的自我否定。在课堂上,当教师的提问涉及一定课外非专业知识积累的时候,比如历史史实,著名人物资料这些在中学阶段可能很多文理科学生都能如数家珍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致的沉默,低着头,匆忙翻书。即使有同学知道,也很难给教师一个正面肯定的答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退缩情绪,这间接导致出现很多教师反映的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尤其是对于缺乏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艺术院校学生的这种特点,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艺术专业对文化科目的要求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般专业。
笔者为此曾经在三个学期随机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做了课后访谈,了解到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仅仅因为文化科目的收分低而选择艺术专业学习,学生们直言不讳的指出,报考艺术院校是上大学的唯一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不同意其他研究和舆论用艺术院校高考文化科目成绩来衡量艺术院校学生素质,并得出艺术院校学生文化低等负面评价。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我们应该肯定艺术院校学生具有艺术方面的特殊智力能力,高考选拔对艺术院校学生艺术专业方面的考试也体现出了不同于非艺术专业类考生的能力区别。
建立这个理念,将是本人理解艺术院校学生,研究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课堂管理相对普通院校具有极大挑战性
很多班级表面上秩序井然,但是学生看课外书,做专业作业,或者发短信,玩手机占了绝大多数。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艺术院校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随心所欲做自己认为有兴趣的事,而忽略做事的地点时间以及其他环境。是学校的专业培训加深了这种特质,还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学生更可能选择表演艺术专业学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这里因为与本论文主题关系不大,故不再花篇幅讨论。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这些表现也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可能造成课堂难以管理,或者师生之间很难在第一时间相互适应相互接受,具体表现出来就是课堂情境可能过分活跃,学生对老师单一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在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凭老师口授板书的班级)很容易产生厌倦,不配合,而学生的态度又会直接影响授课老师的情绪态度,进而影响他们职业成就感水平高低。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一、被研究院校的基本概况
该校生源遍及全国,男女生比例悬殊,几乎可以达到1∶3,具有艺术院校以及艺术专业典型的女生多的特点。生源的全国性分布,艺术专业种类的多样化,教学班级大小班以及授课形式的传统与现代并存,使得该校具有非常典型的艺术院校代表性。
二、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课堂情景体现的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
评定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改变,主要看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情况;答问互动中学生主动性及思维创造性表现;学生所学知识的扩展深化,及知识内化对学生人格的改变。只有当学生具有适当的动机状况,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她也才可能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技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是否激发了学生动机,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向积极方向改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的标准之一。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认为,人们愿意花在任务上的努力取决于以下两项的值:(1)他/她对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进而对成功完成任务将带来的回报的期望);(2)他/她看重这些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当学生看重任务的价值,对自己达到任务要求有适当的自信,他/她最可能投入。当学生投入任务时,他/她会通过发现意义、抓住主题、产生整体性解释来理解任务。将任务中不熟悉的方面看做挑战和价值,因其提供了扩展的理解世界的机会。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任务本身没什么价值,便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比如有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太大意义,而最后的测验只要靠临时抱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因此不需要集中注意力,他/她有时会开小差,做白日梦或者与同学小声交谈。最后,如果学生的成功期望和任务价值判断都很低,他/她有可能采取拒绝的方式。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当面临上述情景时,有些学生会变得消沉甚至从心理上麻木,还有学生会过分愤怒,比如在一些学生看来,政治理论课中涉及哲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非常复杂难懂,而认为这些知识即便掌握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因此个别学生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甚至可能借题发挥直接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
该艺术院校学生还具有以下特征: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科目差异。
低年级学生课堂精力投入高于高年级,且呈逐年级递减趋势。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明显。所有班级均表现出同样现象,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课堂纪律,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学生到课率。
自我效能感的科目差异体现在学生艺术专业技能方面表现的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自信对比鲜明。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才能上所体现出的自信与表现欲望是他/她一大特色。但是一面是学生对自己艺术特长的自我肯定,另一面在专业技能以外的尤其是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这些学生却表现出与自信相反的自我否定。在课堂上,当教师的提问涉及一定课外非专业知识积累的时候,比如历史史实,著名人物资料这些在中学阶段可能很多文理科学生都能如数家珍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致的沉默,低着头,匆忙翻书。即使有同学知道,也很难给教师一个正面肯定的答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退缩情绪,这间接导致出现很多教师反映的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尤其是对于缺乏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艺术院校学生的这种特点,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艺术专业对文化科目的要求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般专业。
笔者为此曾经在三个学期随机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做了课后访谈,了解到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仅仅因为文化科目的收分低而选择艺术专业学习,学生们直言不讳的指出,报考艺术院校是上大学的唯一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不同意其他研究和舆论用艺术院校高考文化科目成绩来衡量艺术院校学生素质,并得出艺术院校学生文化低等负面评价。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我们应该肯定艺术院校学生具有艺术方面的特殊智力能力,高考选拔对艺术院校学生艺术专业方面的考试也体现出了不同于非艺术专业类考生的能力区别。
建立这个理念,将是本人理解艺术院校学生,研究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课堂管理相对普通院校具有极大挑战性
很多班级表面上秩序井然,但是学生看课外书,做专业作业,或者发短信,玩手机占了绝大多数。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艺术院校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随心所欲做自己认为有兴趣的事,而忽略做事的地点时间以及其他环境。是学校的专业培训加深了这种特质,还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学生更可能选择表演艺术专业学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这里因为与本论文主题关系不大,故不再花篇幅讨论。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这些表现也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可能造成课堂难以管理,或者师生之间很难在第一时间相互适应相互接受,具体表现出来就是课堂情境可能过分活跃,学生对老师单一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在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凭老师口授板书的班级)很容易产生厌倦,不配合,而学生的态度又会直接影响授课老师的情绪态度,进而影响他们职业成就感水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