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笔者将有声的动画改变为无声的动画,让学生结合情境,自行配音,自编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板块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72-2
译林版小学英语从2012年正式改版问世以来,已经完全从三年级普及到了六年级。作为一二年级的基础教材,也随之作了相应的变化。对于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相比中高年级的教师疑惑更多,原因在于:一是内容过于简单,三言两语整篇课文结束了;二是学生缺乏基础,对话的内容如果缺少充分的铺垫根本没办法进行下去。作为江苏地区的英语领头人——沈峰老师在story time板块的讲座中曾经说过:对话语篇的教学要有适当的铺垫,但铺垫不能越位。否则书中的语境将失去意义。按照沈老师的说法去做,低年级的老师就开始犯难了:学生处于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文中所出现的词汇句型都搞不懂,课前不做充分的铺垫,进入课文学生根本不会,铺垫一旦很充分,课文的内容基本都在课前给铺垫完了,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根本没有必要讲解,学生都能读懂。针对这一困惑,笔者最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教学研讨课深受启发,在此给大家作下分享。
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是译林小学英语2A Uniit3 It has a short tail中的story time板块:刘涛随着父母一起去参观动物园,他们一家围绕看到的动物展开的一段对话,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少,生词基本都是要在课堂上进行逐一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了近2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铺垫,教学了本节课出现的动物bear, giraffe, monkey和tiger,随后围绕它们的尾巴长短教了long和short.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了句型look at... It has...这样的铺垫基本把文中story time中所有内容都教完了,按常理进入课文再让学生听读回答问题已经失去了阅读和思考的价值。所以当进入课文时,老师的做法有别于寻常:首先老师播放了一遍无声的动画,正当学生纳闷为什么没有声音的时候,老师问:Is it interesting?学生很不愿意地回答:No.接下来教师给出了一个任务:Lets watch again, and find what animals you can see in the picture. 學生利用视觉找出了答案。紧接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oys and girls, can you make a dialogue for their family in your groups? Please dont look at the book. Try to imagine what they will say.各个小组迅速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为刘涛一家编对话。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现有的动画资源直接呈现给学生,不仅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观看,还可以听到他们之间的谈话,这样学生捕捉信息就会容易得多。那么,在二年级的这一课中,教师巧妙地把有声动画变成了无声的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何目的呢?笔者结合这一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自编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英语课堂较其它学科相比是充满趣味和活力的,尤其是低年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在词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变换花样让学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跟读,句型的教学可以配上朗朗上口的节奏或熟悉的音符让学生进行说唱。那么,进入对话的学习后,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很善于挑战,我们可以把目标定的稍高些,让学生跳一跳也能够得着,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挑战的激情,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把书本中的动画内容通过挖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去创编,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课前铺垫的内容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应用,把死知识教活,把已知变未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自编对话,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言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一遍遍的跟读,让学生死记书本的知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死记硬背的语言是暂时的,干巴巴的,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编对话,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文本内容的铺垫结束后,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无声的动画,学生可以看出他们交流的地点和具体的事物,但听不到他们交流的内容,学生如果对这些语言进行补充的话,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猜测对话中的几种可能,从而很好地编出完整的动画。每个学生的想象不尽相同,所以编出的对话或许有所不同,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期待的结果,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语境的交流都是有效的。
三、自编对话,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编写对话过程中,他们要回忆之前所学过的一些语言,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形成较为通顺的对话。这一过程恰恰也是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标中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自编对话,促进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
学生自编对话会有很多种结果,甚至有的对话缺乏逻辑性,这些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如果所有学生编出的对话千篇一律,都和书本相同,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散,而是仅仅从书本中通过机械记忆照搬照抄的东西,那么教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没有了效果。相反正是因为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不一样,才有了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彩,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老师在学生汇报完自编对话之后,问学生:“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 in the text?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gain.”这一次教师把动画配上了声音,待学生看完了卡通之后,接着问:“Is it more interesting than your story? ”有的学生很不服输,说道:“No. 第四幅图应该是Look, monkey! Oh, its cute. It likes your cap.更好一些。”对于个别语言知识较为丰富的学生而言,这一对话比起书本的确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只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才能够把平时的积累进行有效的输出。通过和书本内容的对比,学生看课文动画时学得更加专心,对语句的理解更加地透彻,在对比中学会了更好更多的表达。
五、自编对话,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小组合作不仅仅是英语课堂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它学科亦是如此。但是,在很多的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仅是流于形式,大多都是为了体现小组合作而合作,而不是为了达到学习的需求而进行有效的合作。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在创编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水平再高,一人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势必按照图中出现的人物选择三人一组进行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间的每一位学生口语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碰撞,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很好地促进了班级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
教学的资源是固定的,但是教师的思维是灵动的,创设无声的语境让学生获取超出有声之外的知识,再结合有声的动画检测学习书本的知识,从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是这一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充分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小学英语;板块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72-2
译林版小学英语从2012年正式改版问世以来,已经完全从三年级普及到了六年级。作为一二年级的基础教材,也随之作了相应的变化。对于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相比中高年级的教师疑惑更多,原因在于:一是内容过于简单,三言两语整篇课文结束了;二是学生缺乏基础,对话的内容如果缺少充分的铺垫根本没办法进行下去。作为江苏地区的英语领头人——沈峰老师在story time板块的讲座中曾经说过:对话语篇的教学要有适当的铺垫,但铺垫不能越位。否则书中的语境将失去意义。按照沈老师的说法去做,低年级的老师就开始犯难了:学生处于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文中所出现的词汇句型都搞不懂,课前不做充分的铺垫,进入课文学生根本不会,铺垫一旦很充分,课文的内容基本都在课前给铺垫完了,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根本没有必要讲解,学生都能读懂。针对这一困惑,笔者最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教学研讨课深受启发,在此给大家作下分享。
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是译林小学英语2A Uniit3 It has a short tail中的story time板块:刘涛随着父母一起去参观动物园,他们一家围绕看到的动物展开的一段对话,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少,生词基本都是要在课堂上进行逐一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了近2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铺垫,教学了本节课出现的动物bear, giraffe, monkey和tiger,随后围绕它们的尾巴长短教了long和short.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了句型look at... It has...这样的铺垫基本把文中story time中所有内容都教完了,按常理进入课文再让学生听读回答问题已经失去了阅读和思考的价值。所以当进入课文时,老师的做法有别于寻常:首先老师播放了一遍无声的动画,正当学生纳闷为什么没有声音的时候,老师问:Is it interesting?学生很不愿意地回答:No.接下来教师给出了一个任务:Lets watch again, and find what animals you can see in the picture. 學生利用视觉找出了答案。紧接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oys and girls, can you make a dialogue for their family in your groups? Please dont look at the book. Try to imagine what they will say.各个小组迅速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为刘涛一家编对话。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现有的动画资源直接呈现给学生,不仅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观看,还可以听到他们之间的谈话,这样学生捕捉信息就会容易得多。那么,在二年级的这一课中,教师巧妙地把有声动画变成了无声的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何目的呢?笔者结合这一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自编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英语课堂较其它学科相比是充满趣味和活力的,尤其是低年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在词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变换花样让学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跟读,句型的教学可以配上朗朗上口的节奏或熟悉的音符让学生进行说唱。那么,进入对话的学习后,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很善于挑战,我们可以把目标定的稍高些,让学生跳一跳也能够得着,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挑战的激情,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把书本中的动画内容通过挖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去创编,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课前铺垫的内容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应用,把死知识教活,把已知变未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自编对话,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言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一遍遍的跟读,让学生死记书本的知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死记硬背的语言是暂时的,干巴巴的,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编对话,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文本内容的铺垫结束后,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无声的动画,学生可以看出他们交流的地点和具体的事物,但听不到他们交流的内容,学生如果对这些语言进行补充的话,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猜测对话中的几种可能,从而很好地编出完整的动画。每个学生的想象不尽相同,所以编出的对话或许有所不同,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期待的结果,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语境的交流都是有效的。
三、自编对话,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编写对话过程中,他们要回忆之前所学过的一些语言,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形成较为通顺的对话。这一过程恰恰也是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标中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自编对话,促进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
学生自编对话会有很多种结果,甚至有的对话缺乏逻辑性,这些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如果所有学生编出的对话千篇一律,都和书本相同,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散,而是仅仅从书本中通过机械记忆照搬照抄的东西,那么教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没有了效果。相反正是因为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不一样,才有了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彩,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老师在学生汇报完自编对话之后,问学生:“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 in the text?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gain.”这一次教师把动画配上了声音,待学生看完了卡通之后,接着问:“Is it more interesting than your story? ”有的学生很不服输,说道:“No. 第四幅图应该是Look, monkey! Oh, its cute. It likes your cap.更好一些。”对于个别语言知识较为丰富的学生而言,这一对话比起书本的确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只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才能够把平时的积累进行有效的输出。通过和书本内容的对比,学生看课文动画时学得更加专心,对语句的理解更加地透彻,在对比中学会了更好更多的表达。
五、自编对话,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小组合作不仅仅是英语课堂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它学科亦是如此。但是,在很多的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仅是流于形式,大多都是为了体现小组合作而合作,而不是为了达到学习的需求而进行有效的合作。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在创编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水平再高,一人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势必按照图中出现的人物选择三人一组进行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间的每一位学生口语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碰撞,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很好地促进了班级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
教学的资源是固定的,但是教师的思维是灵动的,创设无声的语境让学生获取超出有声之外的知识,再结合有声的动画检测学习书本的知识,从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是这一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充分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教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