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都有着变化莫测的思想,复杂微妙的情感,想真正读懂这一本本无字的书,唯有放下身段,弯下腰,耐下性子,侧耳倾听,你才能明白,才能体会他们内心到底想说什么。可作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老师,我们往往居高临下,以我们眼中的对错,以我们心中的评判而武断地给孩子扣上这样那样的“帽子”,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晏鑫欣,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男孩子。记得上次去春游,我俩结伴而坐,他兴奋地给我讲一个个的百科知识,“杨老,你知不知道宇宙有多少岁了?”“杨老,你知不知道彩虹怎么形成的?”他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无比骄傲、自信地享受着同学们崇拜的眼神和老师赞许的目光,他是一个极爱阅读、非常聪明的男孩子。可他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鑫欣,从小都是由奶奶爷爷带大,深受家人的宠爱,抗挫能力差,极不擅与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一天下课不久,龚浩然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杨老,晏鑫欣打人!”“你把他叫来。”鑫欣慢悠悠地走进办公室,木然地站在我面前,“鑫欣,为什么打人?”他一脸无畏地看着我“他拿我东西。”“那你可以告诉他,不应该直接动手打人呀!你可以给别人道歉吗?”看着他,我低声说道。这孩子脾气倔,太严厉反而会造成他内心抵触。可没想到他紧闭着小嘴,一声不吭。我转过身,看着他好久,再次缓缓地询问:“鑫欣,你觉得做错了吗?”他眼神闪烁,不再看我,我们僵持着,一个9岁不到的孩子,做了错事,在老师面前还抵死不认,看着他东张西望的样子,我的怒火不由蹿上心头,“你觉得自己没错?!”我的声调已不觉提升许多,他愣了一下,埋下头依然不言语。此刻,铃声响起,我们的僵持打破,我不想影响他上课,“你好好想想,自己做错了吗?”便匆匆打发他走了。随后的忙碌让我把这件事情很快忘记了。第二天,何松林冲进办公室:“杨老,晏鑫欣打我!”我突然想起,昨天与他未了的事情,回想到昨天他的打死不悔的样子,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不一会儿,他来了,还是那个样子,不言不语,我愤怒地瞪着他,心中居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你给我站在一边!”此刻的我,只有用严厉地训斥来维护我作为老师的面子,我迅速地拿起电话打给他的父亲;“鑫欣爸爸,这两天鑫欣很不乖,都为了很小的事出手打同学,而且还不诚恳地道歉。太缺乏规则意识了!这样怎么和同学相处呀!”呼啦啦地埋怨了好一会儿,却没有注意到站在一边孩子的沮丧的表情,低垂的小脑袋。这周的后几天,鑫欣总是不在状态,上课不举手不参与,作业书写潦草随意,也不再主动到办公室门口和我打招呼,他没有再惹事,平平静静中我隐隐约约觉得鑫欣的事情并没有解决,我似乎忽略了什么,但心里并没有深究。返校的星期天,遇到了鑫欣的爸爸,和他的交谈中得知上个星期孩子的不对劲儿是因为班级的“金话筒”初赛,鑫欣和袁睿阳同学的演讲比赛得分票数只差两分的原因,鑫欣认为阳阳的演讲表现不如自己,分数却比自己高,是因为拉拢同学导致的,他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感到非常委屈难受。耳边听着鑫欣爸爸详细的描述,脑子里却不断浮现着我和鑫欣那天僵持的画面,他的一言不发,他的拒不认错,是因为心里有“事儿”。当孩子行为反常,屡次犯错时,我并没有冷静思考这些现象后面隐藏了什么,而就事情处理事情,仅仅停留在表面,根本没有触及到真正的原因。回想当时,鑫欣肯定多么希望有人能体会他的心情,能安慰他、开导他,我错过了孩子最需要老师的时刻,错失了与孩子建立信任的机会,如果我能多停留思考一下,多耐心等待一下,多低声询问一下,“鑫欣,你心里有什么委屈想跟老师说说吗?”我想,孩子的心结会很快的打开。对于我们这种寄宿制性质的学校而言,老师就是孩子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委屈时、伤心时多么想有人安慰,有人倾述,而我们在每天快节奏的生活、繁雜的工作中失去了停留的耐心,失去了谦卑的倾听,尤其是老师,我们习惯了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习惯了颐指气使,以我们的标准把孩子的行为简单的区分为对和错,很少能弯下腰,低下头,询问孩子“为什么”,只在乎“怎么办”。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我心中的懊恼却并没有消失,感谢鑫欣,为我上了生动的一堂课,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孩子课文知识,还要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但想做好这两点,必须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听,他们心里到底想说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浮躁的社会,乃至浮躁的人心,让我时常忘了教育的初衷。老师只有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朋友,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向你倾吐内心世界,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将是一片阳光明媚的春天,你的教育才能鲜活有力,你的教育天地才会更加宽广和开阔。教师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你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你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你的教育才会是最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才能真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想要读懂一本本无字书,唯有——用心倾听。
他,晏鑫欣,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男孩子。记得上次去春游,我俩结伴而坐,他兴奋地给我讲一个个的百科知识,“杨老,你知不知道宇宙有多少岁了?”“杨老,你知不知道彩虹怎么形成的?”他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无比骄傲、自信地享受着同学们崇拜的眼神和老师赞许的目光,他是一个极爱阅读、非常聪明的男孩子。可他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鑫欣,从小都是由奶奶爷爷带大,深受家人的宠爱,抗挫能力差,极不擅与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一天下课不久,龚浩然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杨老,晏鑫欣打人!”“你把他叫来。”鑫欣慢悠悠地走进办公室,木然地站在我面前,“鑫欣,为什么打人?”他一脸无畏地看着我“他拿我东西。”“那你可以告诉他,不应该直接动手打人呀!你可以给别人道歉吗?”看着他,我低声说道。这孩子脾气倔,太严厉反而会造成他内心抵触。可没想到他紧闭着小嘴,一声不吭。我转过身,看着他好久,再次缓缓地询问:“鑫欣,你觉得做错了吗?”他眼神闪烁,不再看我,我们僵持着,一个9岁不到的孩子,做了错事,在老师面前还抵死不认,看着他东张西望的样子,我的怒火不由蹿上心头,“你觉得自己没错?!”我的声调已不觉提升许多,他愣了一下,埋下头依然不言语。此刻,铃声响起,我们的僵持打破,我不想影响他上课,“你好好想想,自己做错了吗?”便匆匆打发他走了。随后的忙碌让我把这件事情很快忘记了。第二天,何松林冲进办公室:“杨老,晏鑫欣打我!”我突然想起,昨天与他未了的事情,回想到昨天他的打死不悔的样子,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不一会儿,他来了,还是那个样子,不言不语,我愤怒地瞪着他,心中居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你给我站在一边!”此刻的我,只有用严厉地训斥来维护我作为老师的面子,我迅速地拿起电话打给他的父亲;“鑫欣爸爸,这两天鑫欣很不乖,都为了很小的事出手打同学,而且还不诚恳地道歉。太缺乏规则意识了!这样怎么和同学相处呀!”呼啦啦地埋怨了好一会儿,却没有注意到站在一边孩子的沮丧的表情,低垂的小脑袋。这周的后几天,鑫欣总是不在状态,上课不举手不参与,作业书写潦草随意,也不再主动到办公室门口和我打招呼,他没有再惹事,平平静静中我隐隐约约觉得鑫欣的事情并没有解决,我似乎忽略了什么,但心里并没有深究。返校的星期天,遇到了鑫欣的爸爸,和他的交谈中得知上个星期孩子的不对劲儿是因为班级的“金话筒”初赛,鑫欣和袁睿阳同学的演讲比赛得分票数只差两分的原因,鑫欣认为阳阳的演讲表现不如自己,分数却比自己高,是因为拉拢同学导致的,他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感到非常委屈难受。耳边听着鑫欣爸爸详细的描述,脑子里却不断浮现着我和鑫欣那天僵持的画面,他的一言不发,他的拒不认错,是因为心里有“事儿”。当孩子行为反常,屡次犯错时,我并没有冷静思考这些现象后面隐藏了什么,而就事情处理事情,仅仅停留在表面,根本没有触及到真正的原因。回想当时,鑫欣肯定多么希望有人能体会他的心情,能安慰他、开导他,我错过了孩子最需要老师的时刻,错失了与孩子建立信任的机会,如果我能多停留思考一下,多耐心等待一下,多低声询问一下,“鑫欣,你心里有什么委屈想跟老师说说吗?”我想,孩子的心结会很快的打开。对于我们这种寄宿制性质的学校而言,老师就是孩子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委屈时、伤心时多么想有人安慰,有人倾述,而我们在每天快节奏的生活、繁雜的工作中失去了停留的耐心,失去了谦卑的倾听,尤其是老师,我们习惯了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习惯了颐指气使,以我们的标准把孩子的行为简单的区分为对和错,很少能弯下腰,低下头,询问孩子“为什么”,只在乎“怎么办”。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我心中的懊恼却并没有消失,感谢鑫欣,为我上了生动的一堂课,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孩子课文知识,还要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但想做好这两点,必须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听,他们心里到底想说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浮躁的社会,乃至浮躁的人心,让我时常忘了教育的初衷。老师只有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朋友,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向你倾吐内心世界,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将是一片阳光明媚的春天,你的教育才能鲜活有力,你的教育天地才会更加宽广和开阔。教师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你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你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你的教育才会是最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才能真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想要读懂一本本无字书,唯有——用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