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每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每个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创新潜能意识,而小学生正处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倡导自主学习,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增长能力,提高素质,这就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小数性质”时,可以先设计一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在黑板上写出“2、20、200”三个数字。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后使他们能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怀着好奇心沉浸在积极的思维中,同学们也许会说2米、20分米、200厘米;2元、20角、200分……”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教师趁机提出:“谁能创造条件用同一单位名称把上面三个数也用等号连接起来?”同学们积极动脑,提出这样的假设:3米=30米=300米或3元=30元=300元,“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倡导合作学习,开发创新思维
学好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去引导、去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及前后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这一学习方式。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不妨可以出示如下思考题:1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2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倒的?3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演示操作、验证、归纳等方式来解决上一环节所造成的悬念,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特别是中差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引导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寻求答案,防止学生以课本的答案来代替自己的思维。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适时调控教学过程。
三、倡导探究学习,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是以人地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本质是新的、独特的,是与众不同。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全体学生创新思维时要依照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环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出示“某服装厂计划十天缝制2印套服装,结果2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共生产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思维活跃,通过合作讨论,主动探索,找到了许多方法(至少四种)。
这样一题多解,求异思维的训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使他们更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倡导自主学习,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增长能力,提高素质,这就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小数性质”时,可以先设计一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在黑板上写出“2、20、200”三个数字。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后使他们能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怀着好奇心沉浸在积极的思维中,同学们也许会说2米、20分米、200厘米;2元、20角、200分……”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教师趁机提出:“谁能创造条件用同一单位名称把上面三个数也用等号连接起来?”同学们积极动脑,提出这样的假设:3米=30米=300米或3元=30元=300元,“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倡导合作学习,开发创新思维
学好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去引导、去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及前后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这一学习方式。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不妨可以出示如下思考题:1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2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倒的?3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演示操作、验证、归纳等方式来解决上一环节所造成的悬念,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特别是中差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引导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寻求答案,防止学生以课本的答案来代替自己的思维。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适时调控教学过程。
三、倡导探究学习,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是以人地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本质是新的、独特的,是与众不同。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全体学生创新思维时要依照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环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出示“某服装厂计划十天缝制2印套服装,结果2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共生产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思维活跃,通过合作讨论,主动探索,找到了许多方法(至少四种)。
这样一题多解,求异思维的训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使他们更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