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通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现下降趋势,为此初中生升入高中之后,普遍认为“数学难学”,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现象尤为突出。解决学生在初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完成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思路和方法,愉快主动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老师们普遍关心的。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差异分析
(一)知识体系的差异。随着这几年新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大大降低了,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材调整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知识的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呈现“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要求低,进度慢,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 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在初中, 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数学知识广泛,要求高,进度快,难度大,教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使高一新生不适应。而且高中教学,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于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不容易跟上老师的思维,影响了数学学习。
(三)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局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对其要求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初中生主要是以经验性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在这一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高中生主要是以理论性为主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相当高,要求他们思维严谨、做到有理有据。
(四)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差异。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相当大,解题注重套模式,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把握不够。到高中,而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理解,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意义,注重对解题规律与方法的总结,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缺乏积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一)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争取平稳过渡。教师首先应立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材作必要的处理,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出必要的总结和说明,让学生有一个顺利的过渡,充分地了解、尊重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经历,实行层次教学。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并在教学中挖掘加深新知识。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的内容,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深。给予补充。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在高中数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来建立严密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高一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仍以具体思维为主。所以教师看到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或仍然用一些具体思维来思考问题时,应当帮助他们。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 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之,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不引起重视,在教学上就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只有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學习思路和方法,愉快主动地学习。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差异分析
(一)知识体系的差异。随着这几年新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大大降低了,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材调整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知识的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呈现“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要求低,进度慢,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 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在初中, 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数学知识广泛,要求高,进度快,难度大,教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使高一新生不适应。而且高中教学,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于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不容易跟上老师的思维,影响了数学学习。
(三)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局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对其要求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初中生主要是以经验性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在这一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高中生主要是以理论性为主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相当高,要求他们思维严谨、做到有理有据。
(四)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差异。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相当大,解题注重套模式,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把握不够。到高中,而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理解,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意义,注重对解题规律与方法的总结,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缺乏积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一)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争取平稳过渡。教师首先应立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材作必要的处理,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出必要的总结和说明,让学生有一个顺利的过渡,充分地了解、尊重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经历,实行层次教学。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并在教学中挖掘加深新知识。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的内容,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深。给予补充。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在高中数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来建立严密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高一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仍以具体思维为主。所以教师看到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或仍然用一些具体思维来思考问题时,应当帮助他们。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 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之,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不引起重视,在教学上就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只有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學习思路和方法,愉快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