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跨学科跨文化的整合空间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ded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与诗歌诠释,周世箴,台北,晨星出版社,2003
  语言学与文学,雷蒙德·查普曼,王士跃、于晶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 988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Poetic Metaphor,Chio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峡对岸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作家、作品、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学术论著不断问世,目前已出版专著4部,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有近20篇之多。2003年出版的东海大学周世箴教授的专著《语言学与诗歌诠释》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学阐释诗歌的方法论,就是其中富有特色的成果之一。
  周世箴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主修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着重于语音研究,回台后其研究领域从语音扩展到词汇语义及语用,又进一步扩展到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譬喻)。这就为她运用语言学阐释诗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难能可贵的是,周世箴教授在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同时,又开始从语言学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希望突破诗文赏析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印象式感知方式常因感知惯性而陷入循循相因的困境,重视孤立意象、忽视意象群的整体互动而断章取义,语义独尊的意象解析淹没了韵律美感的存在价值。为此,作者于1997年建构了一个知觉分解一感觉还原的诗歌诠释模式,并运用到教学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修正,取得了宝贵的成效。
  所谓知觉分解,就是从微观到宏观两个层面,对韵律、意象以及词汇、句法、语篇、譬喻等等各种成分进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理性分析;所谓感觉还原,就是参合感觉、经验、理智最后得到崭新的、全局性的领悟和感动。由此可见,这一模式是一种以诗歌为本位,以审美为依归,兼容理性分析和直觉感悟之长的综合方法,可以归属于文学文体学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模式虽然将知觉分解放在感觉还原的前面,把知觉分解作为感觉还原的基础,但从其实践步骤来看是感字当头的,即从审美性观照的原始感知出发,以个人的经验、想象、理智为基础循序渐进,直至生发出独到的见解。简而言之,是一个感-思-悟的过程。当然,其中的三个环节可能互相交叉、渗透,也不排除直接由感到悟的直觉神悟,所以对此过程不可作僵化、教条的理解和运用。
  该书作者在诗歌诠释的过程中运用了语音学、音韵学、词汇学、语义学、话语分析、认知譬喻等中外众多的语言学成果,并且运用得十分娴熟,好似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行家里手。而其中最能体现诗歌本位而非话语本位原则的是对于韵律、意象以及韵律与意象互动的解析。以席慕蓉作品的诠释为例,作者对于《一棵开花的树》,参以诗人的散文《白色山茶花》,鼓励、指导学生摆脱感知惯性和专家意见的限制,自信、自由地进行审美感知,从而得出该诗可能具有的多种意蕴诠释:男女之情缘、人与人遇合之缘、对万事万物的惜物之情,等等。再如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诠释,作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综合分析意象的整体互动,读出了对习惯之墙、禁忌之网以及一无杂念等意象的反讽意味。这些别具一格而又坚实可据的诠释可谓获得了连诗人也不见得有谜底的真切义涵,由此可见知觉分解一感觉还原模式的良好效力以及该书作者运用这一诠释模式的得心应手。
  该书作者最为擅长的也许是运用语音学(包括音韵学)知识解析诗歌韵律以及韵律与意象的互动。书中专设两章讨论诗歌韵律以及韵律与意象的互动,其他章节也兼含同类内容,体现了在全书中的主要地位。在大量的实例中,作者详细分析了汉语声母、韵母(包括韵腹、韵尾)、声调的声情效应,颇有驾輕就熟、游刃有余之感。例如作者通过对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语音分析,指出这首20字的短诗选用了5个入声字(笠独绝灭雪)并以入声字押韵;此外,“孤、寒、江”为低沉的喉音声母字,“孤、独、江”为短促的塞音,且“孤”字还为细微级韵字,这些短促、断裂、低沉、细微之声都体现了与诗意相同的孤傲凄清的声情讯息。
  该书作者在运用这一模式诠释诗歌的过程中,善于制作也精心制作了各种表格,形成该书的一大特色。这些表格,具有便于统计、凸显论证的良好作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示范以及学生的规范化操作。不过似应说明的是,一方面,表格作为一种工具或方法对文学诠释具有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表格栏目如果过于简单,则无必要,如果过于繁复,又流于琐细、枝蔓,妨碍解读的连贯、深入。此外,对于简单、平庸之作似也不必像对待杰作名篇那样细列表格详加分析。所以表格是一个双刃剑,在文学诠释中也许应以精简为要,不必像在语言学中那样频繁地使用。
  句法或句式是区分不同语体、体裁的一个基本指标,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差别在句法结构中有突出的体现,一个作家的风格通过其遣词的特点体现出来,也同样通过其造句的特点体现出来,而句法结构是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的一个方面,所以,句法结构分析也就成为运用语言学进行文学诠释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小说、戏剧、散文相比,诗歌的句法结构更为精密或更为出格,也就更值得作细密的分析。例如该书所举柳宗元《江雪》一诗,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分说背景的两个方面,用了两个平行的主谓结构句子,而后两句“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主人公的形象,将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分成两旬,由名词词组构成的主语部分列为一句,由动词词组构成的谓语部分列为另一句,这样就与前两句的句子结构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与背景环境的对立,强化了环境的严酷与主人公的孤傲不屈。显然,这样的句法安排与意象的组织相应和,强化了诗歌的主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大陆迅速恢复了与西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但与海峡对岸的学术交流合作却启动较迟,进展也缓。新世纪以来情况虽日趋好转,但相比之下,海峡对岸对大陆的了解要强于大陆对海峡对岸的了解,两者处于不对称的状态。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不揣简陋,对海峡对岸的有关学术成果作挂一漏万的粗浅介绍,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刘昕亭)
其他文献
似乎这已成为一个思想钟摆:每当思想的探险进入一种眩晕的失重的状态,就必定会产生一种对当初的出发点的回归,以便弄清这一路是如何走来以及在何处误入歧途。那个出发点通常被称作“经典”。不过,这种空间隐喻会带来一种空间联想,即“经典”是处在历史之外、处在“我”之外、自身具有稳定意义的一些文本。思想史的写作通常假定思想是按时序展开的,因此一部思想史意味着从古到今的思想谱系。  社会史是“外在”的历史的记录,
期刊
图书是有生命的,装帧则赋予其灵性,对于有灵之生命,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多看上一眼。  吸引我这位读者眼光的就是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的60种图书和获提名奖的119种图书。面对这些富含生命力的书籍,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们真有灵气!  重元素,少浮华,正是这一批获奖图书的共同点,无论是高贵淡雅,还是严谨凝重,都充满活力,让人不禁产生阅读的欲望,其色彩要么清新雅致,要么典雅大方,一下子就能让我伸过手去拿
期刊
高校西方文学史的教材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版本出版,但就其体例和内容而言却存在似曾相识的倾向,许多外国文学史类的教材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以时代发展为线索,先概括各时期的社会状况,继而分述一种文学思潮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脉络,然后评述重要作家的创作。而在论述具体作家时,总是先略谈其生平,再选择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按其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三段论”方式予以评论。这种文学史的编写模式无疑有其长处,如线索
期刊
那种可能落到他头上的最小的灾难会引起他某种更为现实的不安。如果明天要失去一个小指,他今晚就会睡不着觉;但是,倘若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国的亿万同胞,他就会在知道了他们毁灭的消息后怀着绝对的安全感呼呼大睡,亿万人的毁灭同他自己微不足道的不幸相比,显然是更加无足轻重的事情。因此,为了不让他的这种微不足道的不幸发生,一个有人性的人如果从来没有见到过亿万同胞,就情愿牺牲他们的生命吗?  ——亚当·斯密:《道德
期刊
1921年7月,一位中国青年来到莫斯科,在克林姆林官里有幸聆听到列宁的演讲,列宁还询间他关于中国东方的一些社会情况。因为忙碌,未能给予他更多的指导。这名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8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中国青年来到莫斯科,探寻这个国家生活的变迁。这位中国青年叫许知远。他们共同的身份都是记者,并带着对国内诸多问题的迷茫,有计划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里是否隐藏着更多可能的自我与自由。虽
期刊
                          
期刊
……那里还有着黑暗之夜的孩子们  他们正在构建着自己的居所他们是沉睡与死亡的神碉,令凡人无比畏惧光辉的太阳不愿将光芒照耀在他们的身上  不管他们升入天空,还是坠入大地  ——《杀戮之病》    一、蛰伏的蠕虫:恐怖、犯罪与病态心理    一直以来,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中,对犯罪動机题材的展现和研究始终深受欢迎。大热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犯罪现场调查》(CSI)
期刊
海克尔从历时角度对现存欧洲文化种族的定位改变了苏策兰共时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标准的混乱不仅表明了其种族分类学并非一种严格的科学理论,它同时也最好不过地表明了其在现实政治方面的强烈诉求,建设“高等文化”的政治任务落实到了所谓“欧洲的先进国家”肩上,现在这些所谓的“欧洲的先进国家”反过来可以以一种“科学的”种族分类学作为依据来进行伟大的殖民事业了。  Ernst Heinrich Haeckel,Di
期刊
翻译是件有风险的事:它常常无异于一次对自己学识的招供。尤其是那种涉及深刻专业背景的书,最容易暴露出译者在外语水平、知识结构、耐心细致三方面的漏洞。译事本就艰难,一旦有缺陷的译本在成书后白纸黑字呈现于世人面前,再没有比这样难以改正的错误更让人悔恨的了,同时还为批评者提供了武器库。因此,我常觉得敢于接这样的书来译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因为需要忍受和克服的困难很多,而出错的几率却很高。  但有人却真
期刊
高全喜教授新著《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所揭示的主题无疑甚有震撼性。但是,读完全书,我很沮丧地发现,该书堪称为研究失败的例子,其致命之处在于将眩目的“高论”建立在错误的史实基础上,并由此作了过度的引申,有些地方近乎“无中生有”。该书作者无视史学界己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一份历史文献与事件发生前后与之密切相关的史实割裂开来,试图用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掩盖其论据之不足,美其名曰“更为重大的历史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