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税收的研究,一直是众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但是其研究多在于税制改革。本文另辟蹊径,欲研究税收与国民收入的关系,通过对SPSS及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建立税收与国民收入的函数关系,以期望成为以后税制研究的模型。
关键词:税收;国民收入;SPSS;关系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3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个税调整草案中,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自该草案得到审议以来,税收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财政来源,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进而决定该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式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60多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之前,这是我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新时期,是我国税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税制改革不断前进时期[1]。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一、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理论背景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同消费要受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一样,税收也受到国民收入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为了便于研究国民收入与税率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边际税率,凯恩斯将这种关系线性化,表述为:
其中,为基础税收;为国民收入;为边际税率,且0<<1[2]。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税收与国民收入存在着正比例关系。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大,国家的税收额也会随之增大。当然,由于税收额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企业投资及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凯恩斯即构建了这么一个理想的模型,认为存在一个合理的边际税率,会使得国民收入与税收均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即国民收入的最大限度的上升,税收也最大限度的上升。这个合理的边际税率即成为各国进行税制改革的焦点。
下面即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3]进行研究,检验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着这种标准的线性关系,从而可以检验我国的税收机制是否健全。
二、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此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收入与税收的数据均是1978年~2009年取值。其中在1978年~1989年仅得到1978年、1980年、1985年数据。见表1:
其中,令1978年的价格指数为100,且根据公式:
得到调整后的国民收入和调整后的税收。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表1中提供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模拟方程。
1、散点图
利用SPSS软件绘制散点图。如下是根据调整后的国民收入和调整后的税收建立的散点图,其中X轴表示调整后的国民收入,Y轴表示调整后的税收。建立剔除价格因素后的税收与国民收入的散点图。通过描绘散点图,可以直观地表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论模型的构建。
从该散点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如下结论:
观察散点图,以2001年为分界点,可把1978年~2009年数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呈二次形态分布,第二阶段呈一次线性分布。故对于我国税收和国民收入关系的研究可依上述分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2000年,在这23年间,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最初均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1985年后,我国税收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2009年,税收与国民收入几乎处于一条直线,即服从线性关系。这段时间税收和国民收入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以越来越大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
出现上述变化趋势不仅仅缘于统计口径的变化。从图1中看出,我国经济经过第一阶段的低速增长及调整后,在第二阶段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中间除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而导致的这种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年胜一年的增长之外,我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这种密切的相关性表现为:1978年我国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的政治、经济的重大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中,讨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中国在两次波动周期中,都能保持经济高增长态势,这是由于中国在完成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核心是以积极的税收政策为支撑去应对经济周期中的负面影响,并取得不凡的成就[4]。
1985年的数据比较以前数据有巨大的增长,形成了一个数据异常点,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1984年10月实施了第二步“利改税”,同时颁布实施了六部新税收条例[5]。
2、理论方程的建立
根据散点图,将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且在后文中将会对这两个区间利用SPSS软件的曲线拟合功能分别拟合,考察曲线与实际散点图的拟合程度。对于第一阶段,二次曲线与该散点图有良好的拟合,拟合优度达到0.977。对于第二阶段,直线与该散点图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拟合优度达到0.998。因此,笔者可以假设出两个阶段的理论模型。对于第一阶段,模型可以表述为,而第二阶段则为。
3、模型的参数估计
通过SPSS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即可得到参数估计的结果。
第一阶段:1978~2000年
其中=2610.437表示国民收入为零时,税收为2610.437亿元。
=-0.235表示当国民收入为零时,国民收入增加1亿元,则税收减少0.235亿元。
表示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则税收以1.102E-5的加速度增长。
第二阶段:2001~2009年
=-1388.904+0.194
(-10.306)(64.744)
(0.000)(0.000)
=0.999 =4.192-3
其中=-1388.904表示当国民收入为零时,税收为-1388.904。但是众所周知,税收不能为负数,故-1388.904无实际经济意义。
=0.194表示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时,总税收增加0.194亿元。
4、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对第一阶段(1978~2000年)进行显著性检验。通过SPSS软件给出的Sig.值可知,各个变量包括常数项均通过t检验,说明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F检验也相当显著,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非线性关系显著。所以该模型能过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表2给出模型对样本的模拟结果,观察项,除去1978年和1980年,其余误差相对变化很小,说明该模型参数估计显著。
对第二阶段(2001~2009年)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方法同第一阶段。结果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所以该模型能够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得到我国的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按时期分段可表示为:
第一阶段(1978~2000年)
第二阶段(2001~2009年)
=-1388.904+0.194
这两个模型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税收、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近年来(第二阶段)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模型,说明我国的税收机制已经逐渐完善。
(二)建议
1、我国的税收体制仍在发展建设中,笔者认为税收应从多方面考虑,尤其应考虑的是大众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不能单单得出税收与国民收入的关系而过早地下结论。税收体制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2、税收体制的变革对经济的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慎重对待。
参考文献:
[1]周倩倩,李小龙.新中国税收制度演变探析[J].经营管理者,Manager' Journal,2009,(04).
[2]黄华一.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4,(05).
[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R].2-1国内生产总值,8-2各项税收,9-2各种价格定基指数.中国统计出版社.
[4]段启华.1953-2002年: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税收政策选择.中国经济评论,2003,(01).
[5]潘雷池.我国税收与GDP关系的再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7,(01).
关键词:税收;国民收入;SPSS;关系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3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个税调整草案中,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自该草案得到审议以来,税收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财政来源,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进而决定该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式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60多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之前,这是我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新时期,是我国税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税制改革不断前进时期[1]。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一、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理论背景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同消费要受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一样,税收也受到国民收入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为了便于研究国民收入与税率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边际税率,凯恩斯将这种关系线性化,表述为:
其中,为基础税收;为国民收入;为边际税率,且0<<1[2]。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税收与国民收入存在着正比例关系。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大,国家的税收额也会随之增大。当然,由于税收额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企业投资及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凯恩斯即构建了这么一个理想的模型,认为存在一个合理的边际税率,会使得国民收入与税收均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即国民收入的最大限度的上升,税收也最大限度的上升。这个合理的边际税率即成为各国进行税制改革的焦点。
下面即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3]进行研究,检验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着这种标准的线性关系,从而可以检验我国的税收机制是否健全。
二、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此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收入与税收的数据均是1978年~2009年取值。其中在1978年~1989年仅得到1978年、1980年、1985年数据。见表1:
其中,令1978年的价格指数为100,且根据公式:
得到调整后的国民收入和调整后的税收。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表1中提供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模拟方程。
1、散点图
利用SPSS软件绘制散点图。如下是根据调整后的国民收入和调整后的税收建立的散点图,其中X轴表示调整后的国民收入,Y轴表示调整后的税收。建立剔除价格因素后的税收与国民收入的散点图。通过描绘散点图,可以直观地表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论模型的构建。
从该散点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如下结论:
观察散点图,以2001年为分界点,可把1978年~2009年数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呈二次形态分布,第二阶段呈一次线性分布。故对于我国税收和国民收入关系的研究可依上述分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2000年,在这23年间,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最初均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1985年后,我国税收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2009年,税收与国民收入几乎处于一条直线,即服从线性关系。这段时间税收和国民收入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以越来越大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
出现上述变化趋势不仅仅缘于统计口径的变化。从图1中看出,我国经济经过第一阶段的低速增长及调整后,在第二阶段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中间除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而导致的这种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年胜一年的增长之外,我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这种密切的相关性表现为:1978年我国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的政治、经济的重大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中,讨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中国在两次波动周期中,都能保持经济高增长态势,这是由于中国在完成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核心是以积极的税收政策为支撑去应对经济周期中的负面影响,并取得不凡的成就[4]。
1985年的数据比较以前数据有巨大的增长,形成了一个数据异常点,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1984年10月实施了第二步“利改税”,同时颁布实施了六部新税收条例[5]。
2、理论方程的建立
根据散点图,将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且在后文中将会对这两个区间利用SPSS软件的曲线拟合功能分别拟合,考察曲线与实际散点图的拟合程度。对于第一阶段,二次曲线与该散点图有良好的拟合,拟合优度达到0.977。对于第二阶段,直线与该散点图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拟合优度达到0.998。因此,笔者可以假设出两个阶段的理论模型。对于第一阶段,模型可以表述为,而第二阶段则为。
3、模型的参数估计
通过SPSS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即可得到参数估计的结果。
第一阶段:1978~2000年
其中=2610.437表示国民收入为零时,税收为2610.437亿元。
=-0.235表示当国民收入为零时,国民收入增加1亿元,则税收减少0.235亿元。
表示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则税收以1.102E-5的加速度增长。
第二阶段:2001~2009年
=-1388.904+0.194
(-10.306)(64.744)
(0.000)(0.000)
=0.999 =4.192-3
其中=-1388.904表示当国民收入为零时,税收为-1388.904。但是众所周知,税收不能为负数,故-1388.904无实际经济意义。
=0.194表示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时,总税收增加0.194亿元。
4、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对第一阶段(1978~2000年)进行显著性检验。通过SPSS软件给出的Sig.值可知,各个变量包括常数项均通过t检验,说明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F检验也相当显著,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非线性关系显著。所以该模型能过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表2给出模型对样本的模拟结果,观察项,除去1978年和1980年,其余误差相对变化很小,说明该模型参数估计显著。
对第二阶段(2001~2009年)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方法同第一阶段。结果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所以该模型能够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得到我国的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按时期分段可表示为:
第一阶段(1978~2000年)
第二阶段(2001~2009年)
=-1388.904+0.194
这两个模型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税收、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近年来(第二阶段)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模型,说明我国的税收机制已经逐渐完善。
(二)建议
1、我国的税收体制仍在发展建设中,笔者认为税收应从多方面考虑,尤其应考虑的是大众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不能单单得出税收与国民收入的关系而过早地下结论。税收体制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2、税收体制的变革对经济的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慎重对待。
参考文献:
[1]周倩倩,李小龙.新中国税收制度演变探析[J].经营管理者,Manager' Journal,2009,(04).
[2]黄华一.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4,(05).
[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R].2-1国内生产总值,8-2各项税收,9-2各种价格定基指数.中国统计出版社.
[4]段启华.1953-2002年: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税收政策选择.中国经济评论,2003,(01).
[5]潘雷池.我国税收与GDP关系的再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