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关注科学更应关注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关注学生是最好的教育。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关注 道德人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还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热切的情感。
  关注人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多年来,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价值感和自尊心,但教给他们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也越来越有教养。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提升到一个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进学生,这才是教师的真正含义。教育是一种人格与心灵的“唤醒”。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是教育领域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教师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显示出怎样的教育行为,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就曲解了教学的意义。注重生命发展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关注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成长。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美味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融化、吸收;教育教学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果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关注,那教育路途就充满了惩罚,充满了眼泪和艰辛,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这种交往是师生的互动,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强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是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是在于教师是否提升了这堂课的“生命价值”,是否关注了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所体验的学习的苦与乐,是否促使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应以整个生命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得以提升,这才是教师所要的结果,也是教育的真谛。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机械加工实习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提高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机械加工实习成绩,改善其非智力因素,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实施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班内隐式分层教学 机械加工实习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属于语文课程一部分的家庭作业,完全可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走向生活,取得新颖灵活、切实高效、提高素养的效果,成为语文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桥梁。  一、广开渠道,丰富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古代诗词“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亡国丧家之痛;从岑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古代诗人每每将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绪表征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的意象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案例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又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更是“化学新课标”的改革需要。实践证明,将时事案例引入化学课堂既能达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优良品质的德育目标。下面我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案例运用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
摘 要: 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政治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苦练内功,使政治课教学更具特色和活力。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思想品德课 “三个实现”    新课改以来,我参与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在教与学中,领略了其中的得与失,也享受了其中的苦与乐。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小小的收获与快乐,与大家共享。  一、要重视“生命点”,实现学生的主体化  美国教育学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历史学科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乏味。因为它是阐述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过去的人物或事件,距离现实比较遥远,无法与现实接轨,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提倡人本主义的教学方式。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语文教师,本文作者就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人本主义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本主义 语文教师    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给日新月异的课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春风,而在这股春风中,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无疑让人感受最深。    一、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影响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等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主观因素 应对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常听到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上课能听得懂,课后做练习却不知从何下手?同仁也时常抱怨:为什么上课时讲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一、当今中学生的现状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脱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然而目前中学生的现状让人非常失望,甚至是让人非常痛心的。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和调查,我总结了学生扭曲版八耻八
摘 要: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飘》着力塑造了生活在奴隶制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大动荡、变革、转型时期的一位“乱世佳人”——郝思嘉。她在艰难的生活历程中表现的聪明能干、争强好胜、玩世不恭、贪婪冷酷等丰富、鲜明、矛盾的性格使其文学形象的魅力经久不衰。但郝思嘉一生中的爱情婚姻均以失败告终,罪魁祸首正是她性格中骄傲自负、爱慕虚荣、贪婪冷酷。  关键词: 郝思嘉 爱情婚姻悲剧 性格    美国作家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