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关注学生是最好的教育。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关注 道德人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还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热切的情感。
关注人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多年来,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价值感和自尊心,但教给他们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也越来越有教养。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提升到一个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进学生,这才是教师的真正含义。教育是一种人格与心灵的“唤醒”。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是教育领域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教师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显示出怎样的教育行为,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就曲解了教学的意义。注重生命发展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关注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成长。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美味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融化、吸收;教育教学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果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关注,那教育路途就充满了惩罚,充满了眼泪和艰辛,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这种交往是师生的互动,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强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是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是在于教师是否提升了这堂课的“生命价值”,是否关注了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所体验的学习的苦与乐,是否促使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应以整个生命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得以提升,这才是教师所要的结果,也是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关注 道德人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还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热切的情感。
关注人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多年来,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价值感和自尊心,但教给他们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也越来越有教养。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提升到一个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进学生,这才是教师的真正含义。教育是一种人格与心灵的“唤醒”。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是教育领域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教师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显示出怎样的教育行为,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就曲解了教学的意义。注重生命发展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关注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成长。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美味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融化、吸收;教育教学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果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关注,那教育路途就充满了惩罚,充满了眼泪和艰辛,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这种交往是师生的互动,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强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是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是在于教师是否提升了这堂课的“生命价值”,是否关注了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所体验的学习的苦与乐,是否促使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应以整个生命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得以提升,这才是教师所要的结果,也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