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探索在数学活动化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求异思维 探究活动 活动化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为先导,组织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发现新知识的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探究学习?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突出一个“活”字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一个“活”字,即思维活,思路活,做法活。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比如:在六年级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计算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后来,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象造房子后,要粉刷教室和教室外面的柱子,就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工厂的烟囱是长方体的,火柴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老师办公桌的抽屉等,那么在计算这些物体的表面积时,是不是就照书上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因为教室的柱子比较高,不容易测量,于是,我让学生拿了火柴盒进行试验。我们知道,火柴盒有内外两层,在计算外层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外层只有四个面,而内层呢,有五个面,他们通过实际计算,又发现在忽略火柴盒的厚度时,把外层四个面的面积和再加一个侧面的面积,就是内层的表面积。再通过观察,学生还发现了工厂的烟囱和教室外面的柱子以及工厂里的通风管(长方体的)都只有4个面,所以在计算时,就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了……。学生通过出去看一看,想一想,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感和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灯塔儿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由于数学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尽、动态地展现圆的特征发展的生动过程。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摒弃“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将静态的结论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教师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探究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学生拥有一份被信任感,怀揣一份我能行的自信,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其间,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结果上。“ 圆没有长和宽”、“圆无论多大,都有圆心”多么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是学生灵感和智慧的外显,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超越和真正的创造。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张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三、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化教学中,我们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比方说: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数,老师提问后就在黑板上有意写出了这样的几个小数,0.1;0.10;0.100,并在他们的后面都写上了单位名称米,让学生猜一下,这三个小数相等吗?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老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他们是相等的?学生就进行分组活动。经过热烈的讨论,他們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画一画,再比较;有的说:可以在米尺上找一找;有的则说:用前面学过的计数单位也可以进行说明……,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可真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认可,对他们的新发现加以赏识,报以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
总之,在数学课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就一定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了某些知识,学生一定拥有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完美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求异思维 探究活动 活动化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为先导,组织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发现新知识的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探究学习?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突出一个“活”字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一个“活”字,即思维活,思路活,做法活。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比如:在六年级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计算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后来,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象造房子后,要粉刷教室和教室外面的柱子,就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工厂的烟囱是长方体的,火柴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老师办公桌的抽屉等,那么在计算这些物体的表面积时,是不是就照书上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因为教室的柱子比较高,不容易测量,于是,我让学生拿了火柴盒进行试验。我们知道,火柴盒有内外两层,在计算外层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外层只有四个面,而内层呢,有五个面,他们通过实际计算,又发现在忽略火柴盒的厚度时,把外层四个面的面积和再加一个侧面的面积,就是内层的表面积。再通过观察,学生还发现了工厂的烟囱和教室外面的柱子以及工厂里的通风管(长方体的)都只有4个面,所以在计算时,就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了……。学生通过出去看一看,想一想,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感和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灯塔儿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由于数学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尽、动态地展现圆的特征发展的生动过程。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摒弃“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将静态的结论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教师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探究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学生拥有一份被信任感,怀揣一份我能行的自信,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其间,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结果上。“ 圆没有长和宽”、“圆无论多大,都有圆心”多么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是学生灵感和智慧的外显,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超越和真正的创造。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张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三、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化教学中,我们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比方说: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数,老师提问后就在黑板上有意写出了这样的几个小数,0.1;0.10;0.100,并在他们的后面都写上了单位名称米,让学生猜一下,这三个小数相等吗?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老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他们是相等的?学生就进行分组活动。经过热烈的讨论,他們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画一画,再比较;有的说:可以在米尺上找一找;有的则说:用前面学过的计数单位也可以进行说明……,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可真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认可,对他们的新发现加以赏识,报以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
总之,在数学课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就一定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了某些知识,学生一定拥有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完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