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全年的传染病报告质量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法,测定实施结果。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传染病的报告率由76.91 %提高至98.86%,同时传染病的报告及时率由32.7%提高至87.5%,准确率由75.2%提高至98.8%,三项主要质量指标均有统计差异。结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管理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传染病的基础,也是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1、2]。及时、准确、完整的传染病报告是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爆发和流行的理论依据。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意义重大。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是评估传染病报告质量的主要指标[3],漏报、迟报和报告信息不准确直接影响了早期发现、发病模式预测和卫生决策的制定[4]。目前传染病的报告已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医疗质量的考核指标明确要求传染病疫报告率100%。但很多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传染病报告质量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5],为达到此项质量管理的目标,对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引入了持续质量改进(CQI)的精髓及核心,不间断地收集资料,进行动态观察,随时对质量管理加以改进。近年来,国内外医疗机构不断地将其应用于医院管理及临床各领域,均取得良好收效[6]。因此,本调查以此为切入点,研究CQI对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相关信息的记录,抽查某院符合国家诊断标准的全部法定传染病病例,包括内科、儿科、妇科、性病皮肤科、急诊及住院登记资料,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视为应报告病例,以2009年631例传染病报告质量为基线、2010年6月及12月的415例和460例为持续质量改进评价组。
  1.2 调查方法
   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前2009年全年传染病应报告病例631例的三个主要质量指标本底情况,制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调查表对传染病报告质量未达标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回访:按姓名、性别、年龄、传染诊断、报卡漏项原因、迟报原因、漏报原因等逐项调查,找出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的主要问题,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改进过程定期评价,对于评价发现问题重点再进行改进。多次改进后于2010年6月及12月将应报病例415例和462例报告病例分别与该院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以及“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核对。分别统计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之后应报病例报告率与及时报告率、准确率三项主要传染病报告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1.3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1.3.1 制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的手册
   参照卫生部《传染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汇编》结合本院常见传染病,制定内部使用手册,下发至临床科室每名医师,方便医师查阅。
  1.3.2 宣传及培训
   将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信息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报告标准及院内传染病管理制度,在医院0A网及医院院报上进行刊登宣传,聘请疾控中心专家对临床医师及科内质控员定期进行培训考试。以确保培训效果
  1.3.3 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传染病管理科每日派一名工作人员到检验科及放射科抽查当班医师及时反馈阳性结果的情况,并当日电话督促相关临床医师结合临床症状及国家诊断标准对传染病进行及时诊断并上报。
  1.3.4 优化程序,完善报告环节
   通过内网0A、电子病历系统及节假日总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报卡等多种方式,畅通报告渠道。优化报告程序,保证所有传染病报告在上报时限内得到有效处理。
  1.3.5 及时反馈评价
   每月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了解传染病报告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跟进改进措施,每月在科主任例会上对存在问题加以点评,并将结果进行全院通报反馈。
  1.3.6 严格兑现奖惩
   落实检验科及放射科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反馈的管理制度,责任医师未按要求对胸片、CT、生化检验、微生物检查中与传染病诊断相关结果,由当班人员在结果出来后30分钟内反馈给临床医生,传染病管理科每天督查,把反馈结果落实情况和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情况通过每月通报,兑现奖惩。
  1.4 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4.1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质量评价标准》
  1.4.2 具体评价标准
   传染病报告率指调查中抽查应报告传染病病例在网络直报系统中查到的例数占总调查例数的百分比;即报告率=已报病例/应报病例*100%报告及时率指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例的网络报告卡生成时间与诊断日期之差小于2h,乙类、丙类传染病(除SARS和禽流感) 小于24h的报告数占应报告数的百分比报告及时率=及时报告病例/已报病例*100%准确率分为诊断准确率与分类符合率,诊断准确率为符合传染病诊断病诊断病例数占所有传染病报告病例百分数;分类符合率为符合传染病分类标准的报告病例数占所有报告病例的百分数。
  1.5 数据结果采用X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该院是神经、精神类专科医院,在传染病报告管理方面,与各大综合医院相比,在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意识上有一定差距。回顾某院09年的传染病报告情况,发现总漏报率为 23.2% ,高于其他调查结果[7、8] 。同时各科室疫情报告人责任人不能规范地完成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回顾调查09年度传染病报告资料,发现部分科室传染病报告制度和科内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未能按照传染病报告法律法规的变更及时更新,自查与奖惩只有制度没有落实到责任人。有相当部分医务人员仍不清楚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种类和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等传染病报告基础知识。09年回顾调查发现,乙类传染病报告率低于丙类传染病,与施小明等研究结果[9]相近。乙类传染病中结核、梅毒、丙肝、淋病、痢疾等传染病漏报率较高,通过对而这些疾病漏报原因的分析发现检验、检查科室不及时反馈阳性结果,是导致传染病漏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工作量过大、节假日报告结果延迟及诊断标准不熟等是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影响报告质量的重点环节,自2010年1月1日起,某院对传染病报告质量实施了持续质量改进,通过2010年年中及年末的质量结果追踪,该院传染病报告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结果的取得还与分析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临床诊疗记录有明显漏登现象,门诊日志书写潦草、字迹不清,辨认困难;化验室检验病例登记不规范,特别是门诊日志和化验室登记不全等因素对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统计造成的一定困难,也对客观地进行全院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有一定影响。
   总之,加强传染病报告质量的持续改进,是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该工作还应与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认识,严格落实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奖惩,尽可把疫情报告质量控制环节由传染病诊断后的病例监测前移至诊断前阳性结果监测及反馈,在医技科室严格落实阳性检查结果监测反馈制度,切实提高信息化程度与报告的便利性等方面的基础工作结合起来,使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双明,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控制设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4):401.
  [2]霍云艳,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14(5):515-516.
  [3]伍立玲,刘亚民,传染病报告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 27(6):137-138.
  [4]Timothy J.DoyleM,KathleenG,eta1.Groseclosecorn-pleteness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in the United State:ananalytical literature review [J].Arn J Epidemio,2002,155(9):866-874.
  [5]Wildner M,Weitkunat R.Development of an epidemiologically based health reporting system[J].Gesundhe-tswesen,1998,60(1):11-14.
  [6]苏颖杰.持续质量改进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3234-3236
  [7]黄文龙,洪荣涛,欧剑鸣. 2006 年福建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J]. 疾病监测,2008 ,23 2,(90-91):
  [8]申振元,陈正利,马桂芳. 2006 年河南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报告[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 18 6 ,(425-426).
  [9]施小明,马家奇,王丽萍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06 21 9 ,( 493-49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研究甘利欣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方法:以2009.10~2010.10在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分为强力宁组与甘利欣组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结果:强力宁组的TSB与ALT大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有7例异常。甘利欣组的TSB与ALT则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甘利欣在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的改善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强力宁,值得在乙型肝炎肝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我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的7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本组78例患者均于入院12小时内手术,均获得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成功,手术时间48~150 min,平均(76.3±7.4)min,术中出血90~250mL,平均(142.6±10.1)mL,腹腔引流管在引流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脾切除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轻中度脾肿大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1例因大出血中转开腹外,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平均260 ml,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硬化门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急诊结肠手术临床治疗疗效,为进一步对做好急诊结肠手术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0例急诊结肠手术患者采用针对性手术治疗方式与观察,调查患者基本情况,分析其临床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共有I期手术患者47例,痊愈40例,发生肠瘘2例,发生腹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裂开1例,均经抗感染、引流对症治疗治愈,死亡4例。Ⅱ期手术患者13例,痊愈且无并发症9例,发生全身及腹腔感染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的资料。男76例,女40例;平均年龄38.2岁。结石位于中段67例。下段49例。结果 一次碎石成功率87.9%(102/116);操作失败14例,6例结石移位至肾孟而行体外震波碎石术;输尿管损伤10例,其中输尿管口裂开5例,黏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异常与温室大棚环境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温室大棚工作女性提供健康保健及宫颈癌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温室大棚工作6个月以上的妇女503人,及正常人群503人行TCT检查,进行对照研究,纪录被研究人群的临床资料。结果:温室大棚工作女性宫颈细胞学异常炎症反应发病率为6.3%,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发病率4.3%其中A
期刊
【摘 要】 青州市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方式改革,遏制了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国控制费用;可持续发展   青州市辖8个镇、4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105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1万,其中农业人口近70万,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11元。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盐酸沙格雷酯联合灯盏花素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观察单用灯盏花素片和联合盐酸沙格雷酯片治疗3个月后症状改善情况和超声动脉内径、最高流速和血流量的改变。结果:联合治疗组的主观症状,超声动脉内径、最高流速和血流量改善尤其明显(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沙格雷酯;灯盏花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模式在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以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采用SLIPATM喉罩和气管插管两种方法在急救过程的中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我院进行急救需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52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26例。A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B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采用SLIPATM喉罩置入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情况,以及置管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