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的学习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分割的。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活力,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然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虽经历多次改革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疏离。
  教育的生活化,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大背景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愿望,并促使其以学习及生活的主体角色体验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实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素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本文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尺度,将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意蕴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语文技艺和语文知识,甚至畸变为一种抽象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从而使语文教育失去本真的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应当说,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分离,最终使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品格和价值遭到弱化。为考而教、为教而教的语文使教学视野缩小为有限的几本教材,远离生活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死水”中。语文教学本身毫无活力和生机可言,失去了其生动活泼的人文气息和诗意特质。不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还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品质与价值。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要为学生当下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是基本任务。小学语文是一项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基础的学科和课程,它担负着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感受、体验、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使命。生活不仅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源泉。这表明,语文教育在应然的意义上具有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
  二、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这两个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生活的实际特点,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环节,拓展和延伸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生活是语文的根,理解课文离不开生活。每一篇文章都是通过文字记录的带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载体,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将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有效学习的过程。情境的创设、生活的体验、主观的认知、行为的呈现构成了学生学好语文最有效的元素。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指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理解掌握课文,从而实现学生多元、全面发展。
  三、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1.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必须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问题
  要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问题,必须从生活入手。生活是语文的根,语文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因此,必须立足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主动自觉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驱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育内容必须向生活扩散
  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惊异之情,激发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有专长,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学生在展示和表现自身专长时,往往会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回归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背景、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促使其更好地理解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才能更有效地将生活与语文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做到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学习文字课本的过程变成解读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的过程,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高个人素养,陶冶情操。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的生活的基础上,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实现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c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ABC转运蛋白在肉鸡组织中的表达。试验采用免疫组化、real time RT-PCR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对肉鸡的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BCRP的蛋白的表达进行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且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只有认真领会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通过多年的中专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体会。  1.转变观念,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各行各
摘 要: 兴趣对学习具有巨大作用,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 技校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技校生就是不想读书,教起来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办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等等。这些现象引起教师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令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整个课堂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提问的技巧:一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设疑问;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换位质疑;三是从课题入手切入质疑;四是紧扣关键词灵活质疑。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激发兴趣 联系实际 课题入手 紧扣关键词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火花,
一、中专语文教学的定位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还是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学习语文不仅仅要通过文字表情达意,还要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抒发情怀、及时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  某种意义上讲,中专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性并不是很强,但是语文的学习对于中专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而言,中
摘 要: 随着初中阅读活动课的开展,学生成为阅读活动课的主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和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树立主动开拓精神,通过阅读活动课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文章就让欣赏覆盖阅读,有效提升整体阅读水平的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欣赏 阅读水平 提升策略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诸多意义,它不但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
摘 要: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本质上是要调动学生主体性,从目标角度提升学生学习实效,落实有效教学。当前,每个老师对新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贯彻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与没有抓住课堂教学本质有关。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对一些伪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读者从本质角度理解新课堂的实际要求,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偏差。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本色 教学本质  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发挥学生
摘 要: 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承载和传承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广泛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学生要接受的信息和知识很多,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性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