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中学时期,身心会自然发展并渐趋成熟,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这使他们具有很强的个性、自我性和可塑性。中学古诗词中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把握中学生身心特征、重视性别差异和个性化倾向、倡导个性化学习,正是诗词育人功能的具体表现。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不在诗词的海洋中畅游,是无法领略风格各异、奇妙瑰丽的诗词世界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大力倡导课外阅读,提倡并鼓励个性化阅读和学习。
一、中学生心理特征及需求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向“渐渐成熟”转变的阶段,此阶段对形成健全人格的影响及其深刻。“在这个年龄段,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性力量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的自我评价变得更加敏锐。”(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在此时期,教师和家长空洞的说教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产生叛逆的情绪,这就需要学生们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认知自我,而古诗词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在阅读诗歌作品时,学生探究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性格为人,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存环境,把握了作者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可以自然而然和一些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我们不能奢望学生欣赏每一位诗人,更不能要求学生和每一位诗人心灵相通。但至少我们能做到让学生能喜欢一位或数位志趣相近、心神相通的诗人,并以这个诗人为基点,倡导课外探究和课外阅读,发掘诗人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了解诗人写于不同时期和地点的作品,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风格及性格。再由所喜欢的诗人推而广之,寻找个性或风格类似的诗人,有针对性的搜集、吟咏、归纳这一类诗人的作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学习,定会获益匪浅。
二、倡导古诗词个性化学习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的过程。古诗词蕴涵丰厚而深广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个性的角度和层面去体验古诗词丰富而深广的情感,定会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古诗词教学不仅要研究诗人(知人论世),也要研究学生,在学生和诗人之间找到性格的共鸣点,让学生在仰慕诗人的同时也悦纳自己,从而主动探求知识之真、道德之善和情感之美,在诗香中涵养性格,在诗韵里彰显自我。
三、重视性别差异和个性化倾向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後,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意谓文章有刚有柔,是由作者的气质和禀赋所决定的。这种把文学风格刚柔的表现与诗人个性联系起来的观点,为后代文论家所接受,并加以阐释。一般来说,男性偏于阳刚,女性偏于阴柔,这是社会角色使然,也是身心特点使然。因而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男生更喜欢豪迈雄壮、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的边塞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女生更喜欢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恬淡宁谧、缠绵宛转的山水诗、宫廷诗、闺怨诗、思乡诗。这种阅读兴趣的性别差异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倾向。个性倾向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以诗歌为例——男生可以多读陈子昂、骆宾王、王昌龄、李白、岑参、杜甫、韩愈、刘禹锡、辛弃疾等人的诗篇,女生可以选择读宋之问、张若虚、孟浩然、王维、孟郊、温庭筠、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当然,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心境下其题材和风格也不会一成不变,比如李白,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如果女同学不喜欢《将进酒》这类豪放不羁的诗词,就可以去读《清平调》、《劳劳亭》等另一类型诗词。
天地造化,男女有别,个性大同。所谓“男生向左,女生向右”,是期望通过古诗词教学,让男生更像男人,具有男人的特质——有责任、敢担当、勇作为、有正气、有情志、有胸怀;也期望女生具有女性的禀赋——清丽温婉、柔美灵秀、隽永俊逸、敏感细腻、优雅智慧。当然,无论男女生,都应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丰富的美好情感、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惟愿师生在品味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古诗词过程中,从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汲取正能量,营葺自己的心灵家园。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一中学(742500)
一、中学生心理特征及需求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向“渐渐成熟”转变的阶段,此阶段对形成健全人格的影响及其深刻。“在这个年龄段,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性力量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的自我评价变得更加敏锐。”(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在此时期,教师和家长空洞的说教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产生叛逆的情绪,这就需要学生们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认知自我,而古诗词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在阅读诗歌作品时,学生探究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性格为人,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存环境,把握了作者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可以自然而然和一些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我们不能奢望学生欣赏每一位诗人,更不能要求学生和每一位诗人心灵相通。但至少我们能做到让学生能喜欢一位或数位志趣相近、心神相通的诗人,并以这个诗人为基点,倡导课外探究和课外阅读,发掘诗人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了解诗人写于不同时期和地点的作品,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风格及性格。再由所喜欢的诗人推而广之,寻找个性或风格类似的诗人,有针对性的搜集、吟咏、归纳这一类诗人的作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学习,定会获益匪浅。
二、倡导古诗词个性化学习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的过程。古诗词蕴涵丰厚而深广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个性的角度和层面去体验古诗词丰富而深广的情感,定会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古诗词教学不仅要研究诗人(知人论世),也要研究学生,在学生和诗人之间找到性格的共鸣点,让学生在仰慕诗人的同时也悦纳自己,从而主动探求知识之真、道德之善和情感之美,在诗香中涵养性格,在诗韵里彰显自我。
三、重视性别差异和个性化倾向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後,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意谓文章有刚有柔,是由作者的气质和禀赋所决定的。这种把文学风格刚柔的表现与诗人个性联系起来的观点,为后代文论家所接受,并加以阐释。一般来说,男性偏于阳刚,女性偏于阴柔,这是社会角色使然,也是身心特点使然。因而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男生更喜欢豪迈雄壮、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的边塞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女生更喜欢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恬淡宁谧、缠绵宛转的山水诗、宫廷诗、闺怨诗、思乡诗。这种阅读兴趣的性别差异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倾向。个性倾向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以诗歌为例——男生可以多读陈子昂、骆宾王、王昌龄、李白、岑参、杜甫、韩愈、刘禹锡、辛弃疾等人的诗篇,女生可以选择读宋之问、张若虚、孟浩然、王维、孟郊、温庭筠、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当然,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心境下其题材和风格也不会一成不变,比如李白,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如果女同学不喜欢《将进酒》这类豪放不羁的诗词,就可以去读《清平调》、《劳劳亭》等另一类型诗词。
天地造化,男女有别,个性大同。所谓“男生向左,女生向右”,是期望通过古诗词教学,让男生更像男人,具有男人的特质——有责任、敢担当、勇作为、有正气、有情志、有胸怀;也期望女生具有女性的禀赋——清丽温婉、柔美灵秀、隽永俊逸、敏感细腻、优雅智慧。当然,无论男女生,都应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丰富的美好情感、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惟愿师生在品味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古诗词过程中,从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汲取正能量,营葺自己的心灵家园。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一中学(7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