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版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将小学音乐课堂的要求从过去的鉴赏音乐变成现在的欣赏音乐。欣赏音乐也即是感受音乐,那么从课程目标上来看,是降低了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要求,但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却是细化了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方面的锻炼,教学目标更符合小学年龄阶段的掌握能力。而作为竖笛乐器的教学,纯粹的技能性教学既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会显得过于乏味和枯燥,他们在这一阶段实际需要的是更多地切身感受竖笛的音乐。
【关键词】学段要求;高效体验; 竖笛教学
新的时期也必然要伴随着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过去我们已经提倡以人为本,尝试着围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去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现在,我们通过实践,累积了许许多多有效的教学方法。面对着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更进一步,在有效中筛选和创新出高效,自然成为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新的课程标准也运用而生,2011年版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将小学音乐课堂的要求从过去的鉴赏音乐变成现在的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也即是感受音乐,那么从课程目标上来看,似乎是降低了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要求,但是从人性化角度来看,这一变革更符合了小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也细化了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方面的锻炼;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更是切近了小学年龄阶段的能力水平。
一、学段的划分与要求
(一)清晰学段划分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的9学年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为小学低年级阶段;3~6年级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7~9为初中各年级阶段。因此,小学阶段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学段,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喜欢形象思维,并且拥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中、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受与创造活动的能力,更需要对音乐进行整体感受,适合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创造活动的分量。
(二)感受音乐为主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主要以感受为主。第一阶段的音乐感受体现在对音乐形象的初步感知;第二阶段的音乐感受体现在对音乐形象的整体感知。第一阶段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感知。比如,《数鸭子》《其多列》《洗手绢》…… 这些以简单、形象化的音乐,加之以道具或者肢体语言去模仿歌曲的具体形象,那么,学生的音乐形象感知便出来了。第二阶段的学生则需要一个更完整、完美的音乐形象来增加自己对音乐的感知,也不单单局限于歌曲本身,还需要创造性地为歌曲添加旋律或者节奏,以丰富歌曲的形象。比如通过合唱、乐器演奏等等这些来充实音乐形象。
作为竖笛乐器的教学,纯粹的技能性教学既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会显得过于乏味和枯燥,他们在这一阶段需要的是更多地切身感受竖笛的音乐。
二、竖笛教学在小学阶段扮演的角色
(一)适量加入,以辅为主
竖笛在课堂上的加入,必须紧紧围绕学段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乐器演奏体验出现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而低年级在涉及乐器演奏中只要求能够跟着音乐走步、跳舞。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适合通过老师或者媒体上播放竖笛音乐来锻炼学生们的走步与跳舞。
通常说到乐器以辅为主,就默认为是乐器要为唱歌服务,唱歌才是主。而这样的一种理解也是错误的。我们为了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运用和结合了多种手段,其中包括歌唱、演奏、舞蹈等形式,所以更准确的理解是以学习目标为主,其它的都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都是为了学习目标而添加的辅助手段。
(二)共享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的音乐教学是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优质的、统一的音乐教育。所以竖笛教学它不是对个别生的个别辅导,而是需要顾及整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简单而容易地掌握。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是否符合当前年龄阶段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
(三)感知音乐形象,充实体验音乐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同属于表现领域里的四大形式,每一种形式都为歌曲表现带来不同的体验效果。竖笛在课堂上的加入,无疑是丰富了音乐课堂的元素。
三、竖笛学习的高效体验
(一)竖笛,点缀着音乐课堂
1.给迷失于音准上的孩子找到“家”
有些学生音准不太好,硬是要他唱完一首歌曲,估计他自己也没什么感觉。剛开始对学生进行竖笛教学时,我见过好多唱歌跑调的学生,为了了解清楚他们的音高概念究竟几何,特地找来一批“五音不全”的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他们模唱之后发现,他们在低音区能找准很多音。这让我感觉非常兴奋,由此也可以证明他们是充满“音乐细胞”的,虽然他们只像一个盲童一样在演唱中很难把握好音准,但是通过竖笛则可以帮助他们燃起心中的音高概念。正如铃木镇一在教授一个盲童拉小提琴的原理一样,只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心中的音乐,那么,音乐的功能就实现了。唱歌音准不好的学生在竖笛吹奏中,就会突然有“找到组织”“找到家”的感觉,他们在音乐演奏中体验到了成功感以及音乐带来的快乐,拉近了与音乐的距离。
2.让竖笛准确演绎和声
小学生对于合唱歌曲掌握得基本都不太理想,一来是因为他们对基本音高的概念还处于学习和巩固的阶段,音准比较容易动摇。二来是因为老师们对合唱教学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参差。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容易真正亲身体验到合唱的效果。那么这时候,如竖笛这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了。可以在合唱中加入不同声部的竖笛进行带唱,也可以完全由竖笛演奏来感受多声部音乐带来的和声效果。
3.竖笛能表现唱歌唱不到的间奏部分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吹奏间奏,而且一般来说,间奏要比主旋律要复杂一些。可以说明,学生除了喜欢新鲜和挑战之外,用竖笛来表现唱歌时没有演唱到的间奏部分,也是一种成长性的充实体验。当然,老师如果基础较好,可以适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在音乐中,会让音乐色彩更加为之一亮,学生的音乐感受自然会更深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都会相应提高。而学生也可以利用竖笛,自己编创一个节奏或者一些音符为音乐伴奏,感受创编的乐趣。
(二)竖笛,让审美能力驱动高效学习
1.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养成,会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自觉选择唯美的表现方式,而这种追求审美的能力,恰好能促使学生在掌握竖笛吹奏技能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注重表现,而不是机械地演奏。也即是说,当一个人习惯于某种状态,并将之定为自己的标准时,必然会对再现的东西进行积极的评判与修正。 其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充实体验,培养审美,形成标准。
2.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日本的铃木镇一先生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提到,每一节课后,在家里只克服一个毛病。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我们只要解决好一个重点就够了,因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解决了,次要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所以,我们无需要满堂吹奏,也无需一定是完整的吹奏,只要紧紧围绕课堂的重点,能够有帮助于解决好课堂的重点、难点的环节就足够了。当一节课适合加入竖笛去表现时,我们需要对学生的竖笛吹奏水平作一次评估,如果我们预计用6分钟去体验竖笛,那么我需要在6分钟之内,从歌曲中找到较适合加入竖笛的位置,让学生快速体验和掌握竖笛吹奏该段旋律时的关键部位,然后估算学生可以演奏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去安排他们完成多少体验量。
3.多把机会留给集体去体验
优秀的示范是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模仿成优秀,避免个别学生上台示范时,炫于个人表演,要把握好主次,尽量把多一点的时间让给集体来体验。
为课堂创造高效的体验方法是多方面的。在符合学段要求中去积极挖掘适应小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既是对人文的关怀,也是对科学的尊重。深入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乐器本身的特性是什么,了解乐器可以为课堂做什么,是帮助教师利用乐器为课堂服务的最基本常识。如果能够在准确抓好一个课堂重点的情况下,去展开各种音乐体验,将帮助学生们解决了他们本节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铃木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日: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关键词】学段要求;高效体验; 竖笛教学
新的时期也必然要伴随着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过去我们已经提倡以人为本,尝试着围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去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现在,我们通过实践,累积了许许多多有效的教学方法。面对着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更进一步,在有效中筛选和创新出高效,自然成为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新的课程标准也运用而生,2011年版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将小学音乐课堂的要求从过去的鉴赏音乐变成现在的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也即是感受音乐,那么从课程目标上来看,似乎是降低了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要求,但是从人性化角度来看,这一变革更符合了小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也细化了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方面的锻炼;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更是切近了小学年龄阶段的能力水平。
一、学段的划分与要求
(一)清晰学段划分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的9学年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为小学低年级阶段;3~6年级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7~9为初中各年级阶段。因此,小学阶段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学段,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喜欢形象思维,并且拥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中、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受与创造活动的能力,更需要对音乐进行整体感受,适合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创造活动的分量。
(二)感受音乐为主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主要以感受为主。第一阶段的音乐感受体现在对音乐形象的初步感知;第二阶段的音乐感受体现在对音乐形象的整体感知。第一阶段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感知。比如,《数鸭子》《其多列》《洗手绢》…… 这些以简单、形象化的音乐,加之以道具或者肢体语言去模仿歌曲的具体形象,那么,学生的音乐形象感知便出来了。第二阶段的学生则需要一个更完整、完美的音乐形象来增加自己对音乐的感知,也不单单局限于歌曲本身,还需要创造性地为歌曲添加旋律或者节奏,以丰富歌曲的形象。比如通过合唱、乐器演奏等等这些来充实音乐形象。
作为竖笛乐器的教学,纯粹的技能性教学既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会显得过于乏味和枯燥,他们在这一阶段需要的是更多地切身感受竖笛的音乐。
二、竖笛教学在小学阶段扮演的角色
(一)适量加入,以辅为主
竖笛在课堂上的加入,必须紧紧围绕学段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乐器演奏体验出现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而低年级在涉及乐器演奏中只要求能够跟着音乐走步、跳舞。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适合通过老师或者媒体上播放竖笛音乐来锻炼学生们的走步与跳舞。
通常说到乐器以辅为主,就默认为是乐器要为唱歌服务,唱歌才是主。而这样的一种理解也是错误的。我们为了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运用和结合了多种手段,其中包括歌唱、演奏、舞蹈等形式,所以更准确的理解是以学习目标为主,其它的都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都是为了学习目标而添加的辅助手段。
(二)共享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的音乐教学是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优质的、统一的音乐教育。所以竖笛教学它不是对个别生的个别辅导,而是需要顾及整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简单而容易地掌握。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是否符合当前年龄阶段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
(三)感知音乐形象,充实体验音乐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同属于表现领域里的四大形式,每一种形式都为歌曲表现带来不同的体验效果。竖笛在课堂上的加入,无疑是丰富了音乐课堂的元素。
三、竖笛学习的高效体验
(一)竖笛,点缀着音乐课堂
1.给迷失于音准上的孩子找到“家”
有些学生音准不太好,硬是要他唱完一首歌曲,估计他自己也没什么感觉。剛开始对学生进行竖笛教学时,我见过好多唱歌跑调的学生,为了了解清楚他们的音高概念究竟几何,特地找来一批“五音不全”的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他们模唱之后发现,他们在低音区能找准很多音。这让我感觉非常兴奋,由此也可以证明他们是充满“音乐细胞”的,虽然他们只像一个盲童一样在演唱中很难把握好音准,但是通过竖笛则可以帮助他们燃起心中的音高概念。正如铃木镇一在教授一个盲童拉小提琴的原理一样,只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心中的音乐,那么,音乐的功能就实现了。唱歌音准不好的学生在竖笛吹奏中,就会突然有“找到组织”“找到家”的感觉,他们在音乐演奏中体验到了成功感以及音乐带来的快乐,拉近了与音乐的距离。
2.让竖笛准确演绎和声
小学生对于合唱歌曲掌握得基本都不太理想,一来是因为他们对基本音高的概念还处于学习和巩固的阶段,音准比较容易动摇。二来是因为老师们对合唱教学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参差。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容易真正亲身体验到合唱的效果。那么这时候,如竖笛这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了。可以在合唱中加入不同声部的竖笛进行带唱,也可以完全由竖笛演奏来感受多声部音乐带来的和声效果。
3.竖笛能表现唱歌唱不到的间奏部分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吹奏间奏,而且一般来说,间奏要比主旋律要复杂一些。可以说明,学生除了喜欢新鲜和挑战之外,用竖笛来表现唱歌时没有演唱到的间奏部分,也是一种成长性的充实体验。当然,老师如果基础较好,可以适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在音乐中,会让音乐色彩更加为之一亮,学生的音乐感受自然会更深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都会相应提高。而学生也可以利用竖笛,自己编创一个节奏或者一些音符为音乐伴奏,感受创编的乐趣。
(二)竖笛,让审美能力驱动高效学习
1.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养成,会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自觉选择唯美的表现方式,而这种追求审美的能力,恰好能促使学生在掌握竖笛吹奏技能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注重表现,而不是机械地演奏。也即是说,当一个人习惯于某种状态,并将之定为自己的标准时,必然会对再现的东西进行积极的评判与修正。 其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充实体验,培养审美,形成标准。
2.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日本的铃木镇一先生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提到,每一节课后,在家里只克服一个毛病。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我们只要解决好一个重点就够了,因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解决了,次要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所以,我们无需要满堂吹奏,也无需一定是完整的吹奏,只要紧紧围绕课堂的重点,能够有帮助于解决好课堂的重点、难点的环节就足够了。当一节课适合加入竖笛去表现时,我们需要对学生的竖笛吹奏水平作一次评估,如果我们预计用6分钟去体验竖笛,那么我需要在6分钟之内,从歌曲中找到较适合加入竖笛的位置,让学生快速体验和掌握竖笛吹奏该段旋律时的关键部位,然后估算学生可以演奏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去安排他们完成多少体验量。
3.多把机会留给集体去体验
优秀的示范是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模仿成优秀,避免个别学生上台示范时,炫于个人表演,要把握好主次,尽量把多一点的时间让给集体来体验。
为课堂创造高效的体验方法是多方面的。在符合学段要求中去积极挖掘适应小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既是对人文的关怀,也是对科学的尊重。深入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乐器本身的特性是什么,了解乐器可以为课堂做什么,是帮助教师利用乐器为课堂服务的最基本常识。如果能够在准确抓好一个课堂重点的情况下,去展开各种音乐体验,将帮助学生们解决了他们本节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铃木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日: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