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我国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其宗旨就在推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确立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从化学科课程理念的创新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育手段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的反思进行探讨,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理念;创新精神;反思
面对全球化进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涵丰富、新意迭出。它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偶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化学课程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这里融入了化学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位。这一准确定位,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课程新理念,框定了囊括基本化学观念、意识和做人、做事的素养等三方面的课程基本任务,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表现了对化学学科和教学改革现状及要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二、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首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强,更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特别是后两个维度的目标,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化学课程目标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
三、课程内容观的创新
长期以来,化学课程内容偏重于学科知识专业化,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知识为中心教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有鉴于此,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主题的相应的内容标准。由此出发,新课程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化学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化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才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宜用文字陈述、圖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等多种途径,从而增添化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化学和主动学习化学。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选择的空间及创造的空间。总之,化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个性活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意识。
四、课程资源观的创新
过去,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及其辅助材料上,师生很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新课程标准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并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建议。第一,继续将化学实验放在首位,这是进行科学探究和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第二,应重视大量的外在资源,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辅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简而言之,化学课程的建设需要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支持,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课程实施的力度。
五、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最富有建设性的方面之一,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就评价目的而言,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由以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评价。就评价维度而言,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的评价。就评价方法而言,由追求客观性和惟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于重视个体认识和理解的相对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特别强调活动表现评价。就评价主体而言,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个体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化学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创新,热切呼唤和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出深刻的反思和相应的角色转换,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是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构建。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普遍采用了“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活动的理解,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精选终身学会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技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首先应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面对知识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世界发达国家超强的科技的经济实力。面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波涛澎湃,我们怎能不悬粱刺股?警钟长呜?必须迅速进入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定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育手段。重新认识和确定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意识,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能不与时俱进、奋起直追吗?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值得反思吗?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作为反思者,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维度去进行。
1、反思的内容
(1)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反思。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新课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到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统治”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2)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节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學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目标过高、过低均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或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结果造成了高分低能(有的学生本科毕业还不能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价值观缺失(学生情感冷漠、不关心家人及社会等)等问题,传统教学培养的人才更象一部考试机器,其教训是深刻的。
(3)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形势下,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反思,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为前提的,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反思。改变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的关键因素。
(5)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严重的不足,概括起来有:评价主体的垄断性、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作为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评价问题,尝试不同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评价各方面积极性,找到较完善的评价方式。从课程的始点、过程、和终端关注每个学生,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侧重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反省认知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2、反思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方式,因人而异,做法不一,我认为下列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1)写教学后记。即使是一位最高明的教师,写一份最完美的教案,在被付诸于教学实践后,总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新问题,特别是新教程,有的内容和问题在设计教案时很难准确预料,尤其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教学后记既是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少走弯路、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捷径。
(2)观摩与分析。积极参加校内或上级部门举行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价别人、反省自己,也可与其他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并交换意见,以求共同进步。
(3)行动研究。利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反思教学,其具体步骤为调查研究、明确问题、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解决问题、再反思,行动研究要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不仅改善教学,而且在教师中间还容易形成调查研究的氛围。
(4)知识更新。新课程改革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并吸收了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把知识看作是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新课程在内容、结构、目标、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新规定、新要求,教师也应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更新原有知识观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改变观念,不断反思,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反思性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辉祥,等,化学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5—7
【关键词】理念;创新精神;反思
面对全球化进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涵丰富、新意迭出。它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偶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化学课程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这里融入了化学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位。这一准确定位,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课程新理念,框定了囊括基本化学观念、意识和做人、做事的素养等三方面的课程基本任务,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表现了对化学学科和教学改革现状及要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二、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首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强,更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特别是后两个维度的目标,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化学课程目标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
三、课程内容观的创新
长期以来,化学课程内容偏重于学科知识专业化,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知识为中心教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有鉴于此,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主题的相应的内容标准。由此出发,新课程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化学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化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才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宜用文字陈述、圖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等多种途径,从而增添化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化学和主动学习化学。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选择的空间及创造的空间。总之,化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个性活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意识。
四、课程资源观的创新
过去,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及其辅助材料上,师生很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新课程标准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并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建议。第一,继续将化学实验放在首位,这是进行科学探究和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第二,应重视大量的外在资源,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辅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简而言之,化学课程的建设需要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支持,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课程实施的力度。
五、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最富有建设性的方面之一,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就评价目的而言,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由以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评价。就评价维度而言,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的评价。就评价方法而言,由追求客观性和惟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于重视个体认识和理解的相对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特别强调活动表现评价。就评价主体而言,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个体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化学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创新,热切呼唤和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出深刻的反思和相应的角色转换,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是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构建。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普遍采用了“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活动的理解,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精选终身学会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技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首先应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面对知识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世界发达国家超强的科技的经济实力。面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波涛澎湃,我们怎能不悬粱刺股?警钟长呜?必须迅速进入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定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育手段。重新认识和确定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意识,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能不与时俱进、奋起直追吗?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值得反思吗?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作为反思者,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维度去进行。
1、反思的内容
(1)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反思。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新课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到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统治”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2)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节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學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目标过高、过低均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或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结果造成了高分低能(有的学生本科毕业还不能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价值观缺失(学生情感冷漠、不关心家人及社会等)等问题,传统教学培养的人才更象一部考试机器,其教训是深刻的。
(3)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形势下,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反思,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为前提的,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反思。改变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的关键因素。
(5)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严重的不足,概括起来有:评价主体的垄断性、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作为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评价问题,尝试不同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评价各方面积极性,找到较完善的评价方式。从课程的始点、过程、和终端关注每个学生,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侧重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反省认知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2、反思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方式,因人而异,做法不一,我认为下列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1)写教学后记。即使是一位最高明的教师,写一份最完美的教案,在被付诸于教学实践后,总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新问题,特别是新教程,有的内容和问题在设计教案时很难准确预料,尤其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教学后记既是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少走弯路、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捷径。
(2)观摩与分析。积极参加校内或上级部门举行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价别人、反省自己,也可与其他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并交换意见,以求共同进步。
(3)行动研究。利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反思教学,其具体步骤为调查研究、明确问题、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解决问题、再反思,行动研究要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不仅改善教学,而且在教师中间还容易形成调查研究的氛围。
(4)知识更新。新课程改革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并吸收了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把知识看作是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新课程在内容、结构、目标、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新规定、新要求,教师也应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更新原有知识观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改变观念,不断反思,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反思性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辉祥,等,化学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