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学相关论文
中国译学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系统,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译学来说,首先应是立足于应用理论层次,以指导汉外翻译实践;同时,在通用(......
翻译书评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作为精神产品的译学图书具有评价与传播功能。翻译书评具有三种文化功能,即:......
翻译实践领域目前已出现大量非传统的翻译形态,却未得到理论界及时充分的回应。在译者日常工作的互联网环境里,超文本链接技术打破......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要保持和发扬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文学翻译研究要紧密结合文学翻译的实践;文学翻译家是......
摘要 译者主体意识是译者对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认知,这种认知是译者主体的首要构成因素。译者的文化作用是重要的,但只有在......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译学的局限,提出中国译学研究要扩大理论视域,迫切需要研究范式的转型,引进多样化的研究模式,探索客观科学的研究方......
面对新时代翻译行业的挑战和翻译研究语境的变化,中国译学界产生焦虑情绪。作为新时代译学建设的领军先锋,张柏然教授倡导立足传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翻译通报》主编董秋斯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种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这一主......
从张柏然教授给刘华文《中西比较视阈各汉诗英译的主体性审美介入》的批注所涉及的学科、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内容的来源、功能四个......
一、“范式”的涵义 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术思维的创新、翻译技巧的超越,更需要精神的营养和哲学的睿智。“范式”这一概......
任何学科在学术转型时期都要进行以自我认识和评价为形式的自我定位。在中国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自身得失、所处状......
译论实践两相分离,学者们对此多反思译学理论本身并进而重构理论。但改变视角从反思译学研究者切入,则会发现中国译学的主体性困境......
后殖民翻译研究一般指用后殖民的视角对翻译作品进行研究,而本文作者把这一研究视角引向了翻译理论本身,认为不平衡的中西译学之间......
引言陈福康先生的《中国译学史》自1992年以《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为名出版以来,多次修订再版。其最新版《中国译学史》2011年由外......
回眸中国百年学术,在西风东渐下,整个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研究深罹“失语症”。译学自不例外。本文追溯中国传统译论之发展,重审其价值......
建立中国译学研究的文艺学派谢天振OnEstablishmentandPerspectiveofLiterarySchoolinChineseTranslationStudies,byXieTianzhen¥Abstract:TheAssociatio.........
在西方译学进入'沉寂期'、西方译论被'悉数运完'的背景下,中国译学转换思路,立足中国主体性、并在中西译学的会话......
就王东风先生<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一文中的几个观点提出商榷,指出中国译学只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对待西方译学应有......
<正>题中"问题"是个问题,需要界定:往大,指当下中国译学研究存在的宏观问题,往小,指需要研究的微观问题。大小合一,可归为七对问题......
<正>八年前,有机会读到沈苏儒先生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有感于沈先生敏锐的学术目光、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中西译论......
<正>自从1972年霍姆斯第一次提出翻译研究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以来,翻译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翻译国际会议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园地......
<正>我与方梦之教授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近30载。他长我三岁,是我的兄长。我们之间的友谊,正如梦之兄在为拙作《科普与科......
通过国际期刊发文向世界展示中国译学研究成果,是中国译学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
<正>《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下文简称《新途径》)系张佩瑶教授"近20年来散见于海内外为数不多的一些中文论述的汇......
<正>在中国的译学研究史中,不乏深刻的思想论争。当今的中国译学一个重要的论争就是如何对待中国译学传统和西方译学的命题,从更广......
<正>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农历二月十一),出生于浙江绍兴郊外的洋港村。祖籍萧山。排行第二,上有大其两岁的哥哥谢天健,后有三个弟......
《语用翻译观:奈达翻译思想再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关于奈达研究的第二部专著,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澄清了此前学界对奈达思......
中国译学研究要走向世界,就要在世界译坛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华人学者在国际著名翻译研究刊物发表论文是获取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回溯2009,中国译学一如既往地稳步发展,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本文拟对中国译学在这......
<正>引言经过十多年的理论引进,中国译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外来理论的引进展开了不同......
<正>1.引言本文的论述主要建立在《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2005-2006,下称《全集》)的内容上1。《全集》中各著作包括:《文体与翻译......
<正>2005年,是值得中国翻译界庆贺的一年。在芬兰举行的国际译联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中国翻译协会成功申办2008年第18届世界翻译......
自本刊去年第三期登出“吁请翻译界人士支持编纂《中国译学辞典》”以来,业内人士多有响应,纷纷来电来函或通过编委惠寄词条,提供......
生态翻译学是完全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译学理论,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新时代构建中国译学理论的积极性。它融合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和传......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全球化的加速,翻译也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克服......
《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展示了从东汉到明代1300年佛经译论的丰富画面,对佛经译论作出了现代阐释,并得出新解。该书的出版对我国译......
王宏印(笔名朱墨)陕西华阴人,现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翻译学科带头人。任教......